主題遊徑如何“走”?
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guan) 於(yu) 開展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本報記者先後在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沿線、正在籌備建立的青海湖國家公園以及“萬(wan) 裏茶道”申遺活動現場跟蹤調研,就“主題遊徑”建設深入了解了一線實踐和相關(guan) 經驗。
含括多種遺產(chan) 價(jia) 值的複合傳(chuan) 播係統
2022年年末,本報記者在浙江杭州和紹興(xing) 兩(liang) 地開始重走緊貼遺產(chan) 區的“大運河遺產(chan) 小道”。這是新啟動的“錢塘江兩(liang) 岸”大運河遺產(chan) 體(ti) 驗線路的規劃更新組成部分。2006年,京杭大運河成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進入全麵“申遺”階段。自那時起,“規劃一條公眾(zhong) 可全線行走的‘大運河遺產(chan) 小道’”就成為(wei) 包括文保工作者在內(nei) 的社會(hui) 各界共同關(guan) 注、參與(yu) 的實踐課題。在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後,“遺產(chan) 小道”監測、評估與(yu) 規劃調整愈發活躍,與(yu) 世界各地通行的各種文化、自然遺產(chan) 步道(TRAIL)逐步呼應、對接。為(wei) 何刻意稱為(wei) “小道”?因為(wei) 這項公共文化產(chan) 品的供給目標,是瞄準一次次體(ti) 驗、遠行的個(ge) 體(ti) 感受。人們(men) 可能來自世界各地,需要真實、具體(ti) 、細微的有效導引。為(wei) 何還要在這條小徑上反複規劃?因為(wei) 超長距離的體(ti) 驗線路具有動態演變的特征。在大運河“申遺”、成為(wei) 世界遺產(chan) 、開始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各個(ge) 階段,兩(liang) 岸景觀和體(ti) 驗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於(yu) 是,此次“錢塘江兩(liang) 岸”的更新內(nei) 容將帶動“遺產(chan) 小道”進入一個(ge) 新階段:成為(wei) 步行、騎行時可以“長距離、無障礙、易感知、可複製”的示範段。
“主題遊徑”功能鮮明:在曆史文化遺產(chan) 與(yu) 公眾(zhong) 間,建立有效的價(jia) 值闡釋途徑。應用於(yu) 文化遺產(chan) 和自然環境中的各種“主題遊徑”早已存在。分布於(yu) 世界各地的曆史城市和街區、各個(ge) 國家和民族引為(wei) 自豪的重要事件以及壯美的自然景觀,都逐漸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小道”“步道”和“遊徑”。在國內(nei) ,除“大運河遺產(chan) 小道”外,2020年1月,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hui) 發布了《長征標識與(yu) 展示體(ti) 係建設指引》。2017年11月,《廣東(dong) 省南粵古驛道線路保護與(yu) 利用總體(ti) 規劃》出台,覆蓋了全省21個(ge) 地級以上市的全部行政區域。這些遊徑的共同特點,是陸續將文化遺產(chan) 、自然遺產(chan) 資源都含括在一起,形成凸顯各種主題的“風貌整體(ti) ”。南粵古驛道線路包含了959處古驛及相關(guan) 遺存、曆史文化城鎮村、文物古跡和248處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以及旅遊景區。在錢塘江兩(liang) 岸的大運河周邊,原本被忽視的濕地等自然景觀被納入“遺產(chan) 小道”體(ti) 驗範疇;在紹興(xing) ,大運河遺產(chan) 體(ti) 驗線路已經與(yu) “唐詩之路”疊加重合;在杭州拱宸橋以北的郊野段和工業(ye) 區段,目前已經出現了長達29公裏的綠道,串聯了古鎮、金色的稻田和果實累累的枇杷林並直抵即將開通的臨(lin) 平運河新航道……
這些基於(yu) 中國獨特人文地理環境、曆經長期實踐出現的“先行者”,揭示出“小道”“遊徑”式體(ti) 驗線路的重要時代特征:“主題遊徑”是一個(ge) 遺產(chan) 價(jia) 值複合傳(chuan) 播係統,具備感知文化多樣、生態多樣、地質多樣的知識傳(chuan) 遞體(ti) 係,具備文明交流背景下的分享與(yu) 共享能力;同時,它還兼具促進體(ti) 驗者參與(yu) 保護或文化生產(chan) 的創造力。此時新加入這個(ge) 行列的“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就不能止步於(yu) 生成數量巨大的展示和旅遊路線,而是能持久地為(wei) 社會(hui) 提供宏觀文化視野,提升公共文化水平,為(wei) 全球交往提供“韌性”並促進相互理解與(yu) 尊重。
成為(wei) 貢獻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小道
“在遺產(chan) 小道上騎行一天或騎下全程,可減排多少碳?”這是“錢塘江兩(liang) 岸”規劃更新中的一項新內(nei) 容。誌願者正在多地從(cong) 碳足跡、碳匯和鼓勵機製等方麵進行測算評估。
“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幹預”是中國文物保護領域始終堅持、普遍遵循的原則。與(yu) 此緊密關(guan) 聯,“遺產(chan) 小道”逐步歸納出3項基本特征:整體(ti) 位於(yu) 遺產(chan) 區之內(nei) ;鼓勵步行、騎行等運動方式;強調聯通,盡量不破壞任何風貌。現在,規劃者和行走者以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積極推動“遺產(chan) 小道”進一步轉型,加入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實踐內(nei) 容,使之成為(wei)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熱門體(ti) 驗項目。
長征文化線路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主題線路。北京清華同衡規劃院遺產(chan) 中心杜凡丁主要執筆完成了《長征標識與(yu) 展示體(ti) 係建設指引》文本。“以長征為(wei) 主題的曆史步道展示體(ti) 係中,將與(yu) 長征沿途具有代表性的、與(yu) 長征的曆史進程和精神意義(yi) 有直接關(guan) 聯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都納入進來。”杜凡丁介紹說,“比如,包括了能夠反映長征沿線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生態植被、典型景觀等。”
“中國文物主題遊徑”的規劃要求也沿用了前期實踐中的一些成熟思路。雖然命名為(wei) “文物主題遊徑”,但其已經關(guan) 注到在體(ti) 驗路線上“物遺”與(yu) “非遺”、文化與(yu) 自然景觀多重信息疊加,著意為(wei) 日後多領域合作預留出空間,《通知》明確要求“建立多部門協調機製,形成工作合力,與(yu) 財政、自然資源部門加強政策對接,與(yu) 工業(ye) 和信息化、住房城鄉(xiang) 建設、水利、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商務、林草、中醫藥等部門加強資源融合”。
“熱門體(ti) 驗項目”能否成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者?在各種“遊徑”上,應該怎樣鼓勵體(ti) 驗和消費?7月8日,本報記者來到河北滄州的大運河邊,沿著5個(ge) 月前考察過的堤頂路向北行進重訪。前一次,是來看建設中的國家文化公園,觀察對長距離體(ti) 驗者的友好程度;此次重訪,則基於(yu) 遺產(chan) 價(jia) 值進行評估:兩(liang) 岸是否存在“畫蛇添足”式的過度、搭車或重複建設。
“以後,在‘小道’‘步道’‘遊徑’上行走,將不隻能看看景、跑跑步了,許多人會(hui) 加入到我們(men) 新的觀察體(ti) 驗方案中,成為(wei) 遺產(chan) 區沿線建設的主動監督者和建議者。我們(men) 推動出台生態體(ti) 驗和消費方案,鼓勵各地公共政策進行創新。”一位參與(yu) 調研的規劃誌願者這樣表示,“《通知》明確,價(jia) 值闡釋是建設文物主題遊徑的核心和關(guan) 鍵環節。如果以遊徑這樣的平台即能真實、完整地闡釋價(jia) 值,那麽(me) 來到河邊的人們(men) 就會(hui) 算明白這道簡單的數學題——為(wei) 何非要額外花大筆錢去繁複展示呢?”
“所以,‘主題遊徑’一定會(hui) 同時成為(wei) 一條生態小道。”他進一步分析說,“這意味著,‘遊徑’和‘小道’一樣,既包含曆史文化和自然景觀資源,也具備綠色體(ti) 驗尤其是綠色生產(chan) 的行動本領。”
“別小看一條簡單的遊徑,它可以看出全局‘一張圖’的綜合能力和前瞻水平。”他對“主題遊徑”做了這樣的解讀。
“去遠方 去東(dong) 方 去壯遊”的未來路網
6月16日,本報記者從(cong) 安徽黃山出發,跟蹤調研了修水·寧紅茶杯“2023萬(wan) 裏茶道—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萬(wan) 裏茶道”是繼“絲(si) 綢之路”後興(xing) 起的以茶葉為(wei) 大宗貨物的國際貿易線路。這條正在“申遺”的文化線路,同時貢獻出一條典型的文物主題遊徑。今年的賽路長4585公裏,以小型汽車和房車為(wei) 比賽工具,沿鄉(xiang) 、省、國道和高速公路一直向北抵達內(nei) 蒙古自治區的二連浩特。
“萬(wan) 裏茶道”南起我國福建武夷山,經國內(nei) 9省份,再由蒙古國烏(wu) 蘭(lan) 巴托最終抵達俄羅斯聖彼得堡,全長約1.4萬(wan) 公裏。那修水在哪個(ge) 位置?又與(yu) 寧紅茶、“萬(wan) 裏茶道”有何關(guan) 聯?這是本報記者一路注意觀察的傳(chuan) 播效果內(nei) 容。目前進行的賽事線路長、空間跨度大;與(yu) “申遺”同步進行,擴大了人們(men) 對遺產(chan) 價(jia) 值的整體(ti) 認知。“萬(wan) 裏茶道”(中國段)沿線集結了眾(zhong) 多城市、集鎮、村落、建築及茶產(chan) 區,所以體(ti) 驗線路又可分出許多繁茂的“枝杈”。通過“申遺”帶動自身發展,是沿線產(chan) 茶區的強烈願望和參與(yu) 動力。這樣,在線路設計上,就出現了“局部”與(yu) “整體(ti) ”不同層麵的需求。
在2023年度的“集結賽”上,還舉(ju) 辦了兩(liang) 次研討會(hui) ,探討“主題遊徑”如何有效對接沿線發展目標,形成了《萬(wan) 裏茶道文物主題遊徑黃山共識》。一個(ge) 明顯的趨勢是:在重要的節點上,以後將會(hui) 延伸出局部的、慢行的、停留體(ti) 驗更為(wei) 充分的遊徑形式——就像“大運河遺產(chan) 小道”“長征曆史步道”那樣。
作為(wei) 貨物流通線路出現的“萬(wan) 裏茶道”上,不僅(jin) 僅(jin) 有“茶”。在“萬(wan) 裏茶道”途經的長江以南地區,現在有江西“景德鎮窯址”和湖北“黃石礦冶工業(ye) 遺產(chan) ”也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這些項目都與(yu) 世界遺產(chan) 突出普遍價(jia) 值的第(ii)項標準緊密結合,闡釋“茶”“瓷”“銅”作為(wei) 貿易商品,見證中國南、北方之間,中華文明與(yu) 世界其他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這意味著在不遠的將來,“青瓷之路”“青銅之路”一定會(hui) 出現。這些新體(ti) 驗線路也一定會(hui) 與(yu) “萬(wan) 裏茶道”交疊重合,形成更大規模、更為(wei) 豐(feng) 富的體(ti) 驗主題。
路途悠長的體(ti) 驗線路,會(hui) 越來越多嗎?答案是肯定的。《通知》已提出“國家文物局商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確立中國文物主題遊徑主題,與(yu) 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做好銜接”。隨著體(ti) 驗線路不斷增加,覆蓋地域越來越廣闊,終會(hui) 有一天,這些線路群將呈現新的格局。各種展現中國文化和自然風貌,體(ti) 現亞(ya) 洲東(dong) 部特色的“主題遊徑”,終將形成“去遠方、去東(dong) 方、去壯遊”的路網。它們(men) 與(yu) 世界各地的線路相連共通,體(ti) 驗方法友好相同——人們(men) 既可以遠行,行進在“阿巴拉契亞(ya) 小道”“聖地亞(ya) 哥之路”上;也可以來東(dong) 方,感受代表人類智慧與(yu) 勇氣、毅力的“大運河遺產(chan) 小道”、展現溝通與(yu) 發展的“萬(wan) 裏茶道”“南方絲(si) 綢之路”,體(ti) 驗青海湖國家公園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獨有的生物多樣和地質、地貌。2022年冬季,在大運河紹興(xing) 段的遺產(chan) 小道更新計劃中,就已經出現了“去遠方、去東(dong) 方、去壯遊”體(ti) 驗目標,分別凸顯了長距離的線路、世界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東(dong) 方”要素以及行走者通過體(ti) 驗陶冶身心的行為(wei) 方式……
並非從(cong) “零”開始,但需更進一步。從(cong) 宏觀視角來觀察,“中國文物主題遊徑”推出之際,也是其必須發力創新之時。(本報記者 齊欣)
延伸閱讀
價(jia) 值闡釋是建設文物主題遊徑的關(guan) 鍵環節,要深入研究文物的曆史、時代、藝術、科學和社會(hui) 、文化、審美多重價(jia) 值,揭示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道德規範。
堅持實物實證,保護好不可移動文物及其周邊環境的曆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持續提高展覽展示水平。
圍繞文物遊徑主題,可串聯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曆史文化街區、曆史建築、傳(chuan) 統村落,可包括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工業(ye) 遺產(chan) 、老字號、水利遺產(chan) 、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可納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shu) 館、美術館、劇場、文化館、非遺館等文化場館。
——《關(guan) 於(yu) 開展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的通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