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詩成長曆程“把脈”
作者:張 皓(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吳述橋(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近來,王澤龍教授主編的“現代漢語詩歌傳(chuan) 播接受研究叢(cong) 書(shu) ”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陸續出版。叢(cong) 書(shu) 通過現代漢語白話、虛詞、人稱代詞、節奏、科學話語等視角,係統性地考察了現代漢語傳(chuan) 播接受與(yu) 中國現代詩歌發生、嬗變、形式建構、經典形成的關(guan) 係,揭示現代詩歌傳(chuan) 播接受與(yu) 社會(hui) 曆史傳(chuan) 播語境的豐(feng) 富聯係,為(wei) 我們(men) 了解現代詩歌傳(chuan) 播接受及其影響下的新詩文體(ti) 發生發展打開新視野,可以說是新詩成長曆程的一次學術“把脈”。
現代漢語變革提供一套符合時代需要、具有較強傳(chuan) 播能力的語言符號,其新穎詞匯和新式語法所形成的自由開闊表意空間,為(wei) 人們(men) 接受新鮮事物、培養(yang) 新思維提供認知工具。現代漢語的廣泛傳(chuan) 播接受,為(wei) 新詩詩體(ti) 建設奠定堅實基礎。通過繼承古代白話,汲取外來翻譯語言、現代日常口語中的養(yang) 分,創造大量新詞匯,現代漢語詩歌形成新的語言詞匯、語義(yi) 關(guan) 係、標點符號、語言思維形態等,擴大新詩的傳(chuan) 播麵向,豐(feng) 富新詩的信息要素。
王澤龍所著《現代漢語與(yu) 中國現代詩歌》,全麵討論現代漢語對新詩文體(ti) 建構的重要作用。現代漢語詞匯構成新詩的語言基礎,順應現代科學思維的要求,為(wei) 文言一致的自然音節表達提供語言物質條件。以新詞匯為(wei) 基礎,現代詩歌形成散文化的句法,確立分行的書(shu) 寫(xie) 及印刷形態,生成自由多元的對稱形式,嚐試不同向度的音韻、節奏探索,最終走向以現代白話為(wei) 基礎語言、以散文化為(wei) 語體(ti) 風格、以自由體(ti) 為(wei) 主要詩體(ti) 樣式的文體(ti) 道路。現代漢語的豐(feng) 富詞匯、自由音節、新式語法,為(wei) 新詩文體(ti) 建立開辟廣闊空間,奠定新詩的語言基礎、思維方式、形式特征與(yu) 審美趣味等特征。
錢韌韌的《虛詞與(yu) 中國現代詩歌》、倪貝貝的《人稱代詞與(yu) 中國現代詩歌》,從(cong) 虛詞、人稱代詞等切入點展開深入探討。人稱代詞與(yu) 虛詞的大量入詩,是中國現代詩歌區別於(yu) 古代詩歌的突出標誌。人稱代詞的入詩凸顯個(ge) 性化抒情主體(ti) ,擴大詩歌抒情表現功能,形成主體(ti) 人稱的敘事性講述,開拓現代敘事詩的抒寫(xie) 模式。文言虛詞、口語虛詞、外來翻譯虛詞匯集而成的白話虛詞大量進入詩歌,拓展詩句長短的自由度,豐(feng) 富詩句間的邏輯關(guan) 係,擴充詩歌的表意空間,從(cong) 而打破傳(chuan) 統詩歌外在固有的格律,推動詩歌文體(ti) 與(yu) 語言的解放。王雪鬆的《節奏與(yu) 中國現代詩歌》將語音、語形、語意、情緒節奏等多種詩歌節奏類型,溯源至生理層麵的呼吸節奏、視覺認知,心理層麵的情緒、思維等方麵,分析詩歌節奏啟發詩思、建構詩形、凝聚詩性、協調身心、營造詩美等重要功能。
社會(hui) 語境影響新詩的傳(chuan) 播內(nei) 容和接受趣味。以科學思潮的傳(chuan) 播為(wei) 例。科學思潮影響形成了近代知識分子崇尚科學的世界觀,這不但是社會(hui) 傳(chuan) 播的主要內(nei) 容,也是人們(men) 接受、評價(jia) 事物的重要標準,形成傳(chuan) 播接受的重要社會(hui) 語境。金新利在《科學與(yu) 中國現代詩歌》一書(shu) 中指出,科學思潮帶來“人”的觀念的更新,推動進化論的文學史觀替代循環論的文學史觀,生成包含新詞匯、新標點、新句法、新結構、新版式的文學語言係統,影響現代詩歌的詩歌理論、詩歌思維、詩歌意象、詩歌語言和審美趣味。劉繼林在《民間話語與(yu) 中國現代詩歌》中指出,在新詩的發生期,“民間”具有的真實、自然、通俗、具體(ti) 等審美特質,迥異於(yu) 舊詩的雕琢、矯飾、僵化與(yu) 教條。同時,它在某種程度上有效地縫合、修複著新詩與(yu) 古典詩歌傳(chuan) 統的斷裂。
新詩在多元的思潮、話語、觀念中生長,從(cong) 語言、媒介中汲取新鮮的生命力,在傳(chuan) 播接受空間中脫胎、長大。王澤龍在叢(cong) 書(shu) 總序中指出:“現代傳(chuan) 播接受從(cong) 多元通道開啟了中國詩歌的現代轉型,決(jue) 定了現代詩歌嬗變的路向,成為(wei) 建構中國現代詩學品格、形成現代詩歌豐(feng) 富形態的重要動因與(yu) 思想資源。”麵對複雜、浩瀚的現代詩歌傳(chuan) 播接受現象,如果缺乏全局視野,沒有係統思考,就會(hui) 陷入盲人摸象、管中窺豹的困境。這套叢(cong) 書(shu) 將傳(chuan) 播接受視野與(yu) 新詩本體(ti) 研究相結合,落腳於(yu) 現代詩歌的語言質素、視聽形態、旨趣品格等文體(ti) 特征,著意於(yu) 分析現代漢語與(yu) 新詩詩性的關(guan) 係,進而整體(ti) 把握新詩的文體(ti) 轉型、品格建構、形態演變等。從(cong) 宏觀層麵歸納規律,從(cong) 微觀層麵尋找實證,從(cong) 語言層麵發現基石,從(cong) 文體(ti) 層麵總結效果,一種立足語言、麵向文體(ti) 、結合外部與(yu) 內(nei) 部、注重宏觀與(yu) 微觀的整體(ti) 性研究思路躍然紙上,為(wei) 新詩研究開拓一條新路徑。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6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