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什麽”再添新猜想
◎實習(xi) 記者 李詔宇 實習(xi) 生 王孫偉(wei)
身處天地之間,每每仰觀俯察,“宇宙是什麽(me) ”這一問題往往會(hui) 在腦海中浮現。事實上,在漫長的曆史中,人們(men) 經常對此問題進行思考,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經曆了一個(ge) 複雜的演變過程。
近日,《新科學家》周刊刊發題為(wei) 《對現實的重新思考:整個(ge) 宇宙會(hui) 不會(hui) 就是一個(ge) 量子單體(ti) 》的文章,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上述問題的一個(ge) 可能答案——宇宙或許是一個(ge) 巨大且特別的量子。
按照這篇文章的觀點,宇宙可能根本不是由分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個(ge) 單一的量子物體(ti) 。7月24日,有關(guan) 專(zhuan) 家對記者坦言,如果真的找到證據來支持這一想法,可能將徹底改變人類思考宇宙的方式。
人類宇宙觀經曆漫長演變過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學係博士馬瀟漢介紹,在遠古時期,古代埃及人認為(wei) 宇宙是以天為(wei) 盒蓋、以地為(wei) 盒底的大盒子,盒子中央是尼羅河;古代印度人則認為(wei) 世界是馱在幾隻大象上的平板,而大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天圓地方說”則是我國古人對宇宙的初步解釋。
隨著人類的進一步觀測和探索,宇宙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在西方科學界,物理學者對宇宙的描述經曆了從(cong) “地心說”到“日心說”,從(cong) 太陽係到銀河係再到整個(ge) 宇宙的演變過程。而中國古代也相繼出現過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三大宇宙模型。
“從(cong) 現代科學來講,宇宙本質上就是時間和空間的集合體(ti) 。”馬瀟漢表示,“在這個(ge) 時空當中,包括人類自身在內(nei) 的各種物質,都是作為(wei) 宇宙的一部分而存在。”
現代科學明確了宇宙的本質,那麽(me) 我們(men) 又該如何理解宇宙的運行方式?換言之,人類該用什麽(me) 樣的視角理解宇宙呢?
多數近代物理學家傾(qing) 向於(yu) 以還原論的視角理解宇宙。馬瀟漢指出,在還原論視角下,物質最終都是由誇克等基本粒子構成的。科學家們(men) 可以理解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的性質,並借此推斷出宇宙的性質。在這種視角下,既然宇宙萬(wan) 物都是由不可再分的物質粒子堆砌而成,那隻要找出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再通過分析、歸納等方式,就可以還原出宇宙存在的真相。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海因裏希·帕斯將這一過程形象地比喻為(wei) 俄羅斯套娃。“我們(men) 不需要知道這個(ge) 套娃裏有沒有更小的套娃,而隻需要關(guan) 注到揭開的這一層套娃,並用這一層套娃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物理世界。”帕斯說。
乍一看,還原論似乎為(wei) 科學家們(men) 理解宇宙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卻並不完美。
在還原論的指導下,科學家們(men) 建立了粒子物理學,並試圖構建出一個(ge) 模型來解釋宇宙中所有的現象,這個(ge) 模型被稱為(wei) “標準模型”。該模型歸納了61種基本粒子,但是這61種基本粒子隻占宇宙的5%。“剩下的95%是無法用還原論解釋的,這之中就包括約70%的暗能量和25%的暗物質。”馬瀟漢指出。換言之,還原論指導下的“標準模型”並不完善,這就促使科學家們(men) 提出一種更加完善的模型,將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現象納入。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加速器負責人高傑對此深有同感。他曾表示,到目前為(wei) 止,人類隻認識了宇宙的很小一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暗物質和暗能量,還停留在科學家的預測階段,尚需通過實驗手段進行驗證。
量子理論為(wei) 宇宙探索提供新視角
高傑認為(wei) ,研究暗物質等問題需要將描述微觀世界的粒子物理與(yu) 描述宇觀世界(即包括星團、星係、星係團、超星係團、總星係以及遍布於(yu) 宇宙空間的射線和引力場所構成的物質係統)的宇宙學相結合。量子理論在宇宙學中的引入為(wei) 宇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論框架,能夠解釋之前粒子物理學無法解釋的問題。馬瀟漢表示,物理學家常用彩虹來比喻粒子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之間的對應關(guan) 係。在彩虹中,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七種顏色是肉眼可見的,而彩虹中紫色以上的區域(即紫外區)和紅色以下的區域(即紅外區)是肉眼不可見的。可見光部分相當於(yu)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適用的領域,而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之外的“紅外區和紫外區”則需要通過新思路,即結合量子力學和引力來解釋。
隨著研究的深入,物理學家發現,極大的宇宙和極小的微粒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聯係,而這種聯係目前隻能用量子理論來進行說明。
科學家們(men) 猜測,這種現象可能是量子糾纏導致的。量子糾纏通常被描述為(wei) 量子體(ti) 之間的關(guan) 聯,這種關(guan) 聯性證明了糾纏的量子係統不能被理解為(wei) 是由某些部分構成的,它們(men) 就是同一的整體(ti) 。若該理論成立,這也就意味著宇宙不同能量級實際上是同一的,宇宙萬(wan) 物就不是由逐級變小的部分組成,整個(ge) 宇宙是一個(ge) “單一、不可分割的量子體(ti) ”。
一沙一世界,世界亦塵埃。“其實對於(yu) ‘單一量子體(ti) ’這一概念,科學界還沒有形成嚴(yan) 謹統一的術語。”馬瀟漢指出,目前“單一量子體(ti) ”這一猜想仍停留在科學哲學層麵,科學家對於(yu) 宇宙未知部分的探索仍在繼續。要想將這一猜想以更精確的方式表達出來,還需要更多觀測和理論方麵的努力。
在不久的將來,如果科學家能夠找到證據證明量子糾纏適用於(yu) 整個(ge) 宇宙,那麽(me) 人類過往的宇宙觀可能會(hui) 被顛覆。人類可能需要從(cong) 新的視角——宇宙作為(wei) 一個(ge) 糾纏聯係的單一量子整體(ti) ——來理解和認識宇宙。
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驅使下,從(cong) 千百年前的仰望星空開始,到如今在科學觀測和理論指導下理解宇宙,人類從(cong) 未停下對宇宙探索的腳步。隨著文明和科技的進步,人類最終將揭開層層麵紗,將宇宙的真實麵貌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
相關(guan) 鏈接
與(yu) 宇宙起源相關(guan) 的有趣理論
宇宙起源這個(ge) 話題一直吸引著眾(zhong) 多科學家孜孜不倦地探索。雖然科學家們(men) 對宇宙究竟是怎麽(me) 起源的尚無定論,但有幾種假說或許能為(wei) 揭示這個(ge) 謎團提供線索。
關(guan) 於(yu) 宇宙起源,最流行的假說可能就是“宇宙大爆炸”了。該假說認為(wei) ,宇宙應該是誕生於(yu) 137億(yi) 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在最初的時候隻是一個(ge) 能量奇點,這個(ge) 奇點不占用任何空間,但它卻被科學家們(men) 認為(wei) 集合了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在奇點發生爆炸的一瞬間,所有的物質和能量被釋放了出來,而現如今宇宙中的物質粒子都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4分鍾內(nei) 形成的。直到宇宙大爆炸後的38萬(wan) 年,宇宙溫度才下降到3000攝氏度左右,而宇宙也從(cong) 粒子粥一樣的混沌狀態變得透明,光子開始在宇宙中穿梭,原子結構得以形成。
愛因斯坦的廣義(yi) 相對論預言了白洞的存在。白洞是一種性質正好與(yu) 黑洞相反的特殊天體(ti) ,它是宇宙中的噴射源,可以向外部區域噴射物質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區域的任何物質和輻射。聚集在白洞內(nei) 的物質,隻可以經邊界向外運動,而不能反向運動。一些科學家認為(wei) ,白洞通過蟲洞與(yu) 黑洞相連接,把黑洞“吃”進去的物質再“吐”出來。我們(men) 的宇宙可能就起源於(yu) 一次白洞噴射。
還有科學家認為(wei) ,也許宇宙本身就是一個(ge) 循環。宇宙在發生大爆炸後會(hui) 不斷膨脹,但當它膨脹到一個(ge) 臨(lin) 界點、無法繼續膨脹時,就會(hui) 向內(nei) 坍塌,直至再次形成一個(ge) 奇點、再次發生爆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