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澤佑 塞上湖城滿目新——寧夏銀川水岸發展調研
【“水岸與(yu) 城市”係列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陳 晨 王建宏 張文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如果說水是城市的眼波,多一分水,城市就多一分舒雅和靈動,那麽(me) ,曆史上有“七十二連湖”之稱的寧夏銀川一定格外盈盈動人。
不過,與(yu) 江南水鄉(xiang) 極致的溫婉細膩有所差別,得益於(yu) 閱盡華夏滄桑的黃河的哺育,銀川的美多了些莊重質樸。滔滔黃河奔騰萬(wan) 裏,在中華大地上豪放地勾勒出一個(ge) “幾”字,位於(yu) 上遊“幾”字一撇處的銀川平原,自古便得黃河灌溉之利,溝渠縱橫、湖泊棋布。
在母親(qin) 河的滋養(yang) 和護佑中,今天的銀川,又上演著哪些河的故事、渠的故事、湖的故事、水的故事?日前,記者行走在銀川,在水的圍裹中,真切地觸摸流淌在這座城市中生生不息的血脈。
大河長渠,千年流淌潤古今
“閘分天上水,工自古人奇。”記者來到位於(yu) 寧夏青銅峽市大壩鎮韋橋村的唐正閘時,隻見八孔閘門按照引水計劃開啟,黃河水在閘下喧騰著打轉,流入唐徠渠。從(cong) 這裏開始,黃河水向北奔流70多公裏便抵達銀川。
作為(wei) 寧夏引黃灌區最長的一條渠道,唐徠渠開創了引黃河水灌溉的偉(wei) 大曆史。而今天,對銀川人而言,唐徠渠的作用不隻是潤澤農(nong) 田,這條穿城而過、在市區綿延75公裏的千年古渠,早已成為(wei) 銀川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時候就聽老人說‘一渠傾(qing) 半城’,現在我們(men) 更是深有體(ti) 會(hui) 。銀川很多河湖的豐(feng) 盈,離不開唐徠渠的生態補水。經過多年來全麵的整治改造,渠兩(liang) 邊的步道和景觀也越來越好,宛若一條穿城而過的綠色生態畫廊。你看,每天來遛彎的人可不少呢!”沿著唐徠公園這個(ge) 開放式帶狀濱水公園一路向前,寧夏唐徠渠管理處灌溉管理科科長李永兵向記者介紹。
黃河把無盡的柔情留給了銀川,銀川也努力與(yu) 黃河來一場“雙向奔赴”,通過打造更多業(ye) 態,讓寶貴的黃河水發揮更大的價(jia) 值。
典農(nong) 河,如一條流動的“玉帶”舒緩地從(cong) 銀川城區流過。在典農(nong) 河陶然水岸碼頭,一眾(zhong) 皮劃艇運動愛好者正揮槳破浪。“很多皮劃艇愛好者和槳板愛好者一周會(hui) 來碼頭很多次。我們(men) 將以推進國家體(ti) 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為(wei) 契機,計劃依托塞上湖城的景觀優(you) 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範市優(you) 勢,大力挖掘利用典農(nong) 河等水域資源,謀劃開展全國賽艇皮劃艇俱樂(le) 部賽等相關(guan) 活動,促進體(ti) 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增強城市活力。”銀川市體(ti) 育局副局長馬小龍表示。
在銀川市賀蘭(lan) 縣稻漁空間鄉(xiang) 村生態觀光園裏,文旅產(chan) 業(ye) 已啟航。綠油油的秧苗迎風舒展,麻鴨在稻田裏自在地“散步”,在水田“安家”的螃蟹愜意地“橫行”。登上主塔,栩栩如生的巨幅稻田畫盡收眼底,環園小火車則為(wei) 園區增加了幾分童趣。雖然是工作日,依然有不少團隊和散客陸續來到園區。“稻田邊上不遠處就是唐徠渠,所以說,我們(men) 這裏也是黃河水灌溉出的產(chan) 業(ye) 。”稻漁空間鄉(xiang) 村生態觀光園負責人趙建文向記者介紹,前不久,稻漁空間“津津樂(le) 稻”農(nong) 耕文化節暨夏季開園主題活動啟動,現場的插秧比賽、稻田摸魚、抓鴨比賽、鄉(xiang) 村簸箕宴等吸引了許多遊客參與(yu) 互動。
“場麵特別熱鬧!這些年,我們(men) 推動現代農(nong) 業(ye) 和文旅融合,園區年均吸引遊客超過20萬(wan) 人次。農(nong) 旅融合還帶動了農(nong) 民增收,村民把土地流轉出去,一畝(mu) 地流轉費加二次分紅一年900多元,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在觀光園打工,一年少說也能掙個(ge) 3萬(wan) 元哩!”趙建文說。
新業(ye) 態蓬勃發展,從(cong) 曆史長河中穿越而來的古文化也依然閃耀著光芒——銀川靈武市臨(lin) 河鎮,坐落在毛烏(wu) 素沙地和黃河之間的水洞溝,作為(wei) 黃河流域唯一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向絡繹不絕的遊客展示著距今4萬(wan) 年的古人類生存畫卷。那生動講述著過去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正綿延向未來……
湖泊濕地,詩情畫意惹人醉
數十個(ge) 成垛的蘆葦和蜿蜒曲折的水道“聯手”,組成變幻莫測的蘆葦迷宮。泛舟其中,隻見葦叢(cong) 搖綠、碧波蕩漾,隻聽鳥鳴其間、流水潺潺,好一幅“百鳥鳴翠啁啾聲”的景色,記者忍不住感慨,不愧是鳴翠湖標誌性的風景。
“鳴翠湖的美不止於(yu) 此!”停舟上岸,跟隨鳴翠湖公司濕地保護管理站站長黃蕊的腳步,行走在步道上,清新的空氣不由分說地鑽進鼻孔,沁人心脾。再抬眼時,已是“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詩意畫麵,一些荷花急不可待地鑽出,成為(wei) 塞上江南一景的同時,也自由地感受著塞上江南的美。
“鳴翠湖8000畝(mu) 的水域、近2000畝(mu) 的綠地,調節著小氣候,這是縮微的塞上江南盆景,不僅(jin) 保存了原有的自然風貌,也為(wei) 鳥類資源和水生動植物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黃蕊笑著說,“生態好不好,鳥兒(er) 最知道。鳴翠湖的鳥類有9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還有白琵鷺、大白鷺、蒼鷺、夜鷺、斑嘴鴨、燕鷗等50多種定期棲息的鳥類。”
不過,作為(wei) 銀川曆史上“七十二連湖”中明代“長湖”水域核心部分的鳴翠湖,也曾有過黯淡時刻。“北湖那片水域,早前有荒地、魚塘。為(wei) 加大鳴翠湖濕地保護力度,銀川開展保護性建設,1999年開始籌建鳴翠湖公園。也是從(cong) 那時開始,經過退塘還湖、湖泊清淤、恢複植被等,鳴翠湖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黃蕊還記得,2011年,鳴翠湖被正式批準為(wei) 國家級濕地公園,是西部地區及黃河流域第一家被命名的國家濕地公園。
鳴翠湖的嬗變,是一個(ge) 縮影。從(cong) 青藏高原一路逶迤東(dong) 進,黃河出黑山峽後逶迤緩行,在賀蘭(lan) 山東(dong) 麓的洪積扇地區,留下眾(zhong) 多湖沼濕地,讓銀川自古以來就處在“七十二連湖”的環抱中。明清時期,“月湖夕照”“漢渠春漲”“連湖漁歌”“南塘雨霽”等美景,成為(wei) 當時西北盛景。
銀川市水務局局長董建華介紹,20世紀銀川市濕地麵積超過80萬(wan) 畝(mu) ,湖泊數百個(ge) 。後來由於(yu) 人口增加、城市擴張、圍湖造田、填湖蓋樓等原因,到本世紀初,銀川的湖泊濕地由原來的6.7萬(wan) 公頃銳減到1.2萬(wan) 公頃,城內(nei) 外1000畝(mu) 左右的天然湖泊隻剩下10來個(ge) ,而且不少湖泊彼此之間不再連通,甚至相隔甚遠,不僅(jin) 稱不上“連湖”,還呈現出水源枯竭、灌排不暢、生態退化的態勢。
痛定思痛,為(wei) 重塑“塞上湖城”風采,進入新世紀後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銀川人遵循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大力開展退田(塘)還湖、河湖連通、植被恢複、鳥類棲息地修複、濕地管理等項目建設。目前,銀川市區濕地率達到10.65%,濕地保護率達到85%。建成的典農(nong) 河工程接引銀川平原10餘(yu) 條溝道,連接閱海、七子湖、華雁湖等10餘(yu) 個(ge) 重要濕地,修複水係32公裏,形成水域麵積1700多公頃,成為(wei) 城市重要的風景線。
“近年來,我們(men) 實施濱河水係淨化濕地擴整連通工程,連通黃河濕地公園、濱河濕地公園、長河灣濕地3處原有濕地,新建5處人工濕地。”董建華說。
河湖再次連通,銀川的湖泊濕地活起來、動起來。在采訪中記者得知,2018年,銀川獲評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這是西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一個(ge) 處在西部幹旱地區的內(nei) 陸城市,能獲得這樣的榮譽,可見塞上湖城的魅力。當記者置於(yu) 身鳴翠湖、閱海湖、寶湖等如詩如畫的風景中,更覺塞上湖城名不虛傳(chuan) 。
“萬(wan) 頃清波映夕陽,晚風時驟漾晴光。”當年,朱元璋十六子朱栴曾在銀川寫(xie) 下大量抒寫(xie) 湖泊濕地景致的詩文。料想,如若朱栴看到今日銀川那連片的湖泊、那如銀鏡般的波光、那鑲嵌在城市中的綠意,一定會(hui) 動情揮墨,吟出更多絕妙詩賦。
惜水節水,產(chan) 業(ye) 發展高質量
在位於(yu) 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天通銀廈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人們(men) 正在各個(ge) 車間忙碌著,提純、切割、打磨……這家主營藍寶石晶體(ti) 、光學材料等研發製造的公司,有一個(ge) 車間極為(wei) 特別——沒什麽(me) 工作人員,隻有幾個(ge) 白色“大桶”和縱橫交錯的管道,設備發出的“呼呼”聲提醒著記者,這裏在進行著作業(ye) 。
“這是我們(men) 的二次利用設備,用於(yu) 處理襯底加工項目產(chan) 生的廢水,汙水進、中水出,處理完的水可以二次利用。設備去年9月投用到現在,已經生產(chan) 了18萬(wan) 立方米水,目前公司能利用中水的設備全都用上了,節省了不少水資源。”銀川天通銀廈新材料有限公司設備工程部負責人王國強告訴記者。
為(wei) 何要想盡辦法利用好每一滴水?王國強解釋說,在銀川,以水定產(chan) 是硬約束,用水量是硬杠杠,“水務部門給我們(men) 確權的用水量是每年22萬(wan) 立方米,但隨著這兩(liang) 年公司規模逐漸擴大,實際用水需求越來越大。我們(men) 除了在水權交易市場購買(mai) 用水權指標,更要做好節水工作”。
銀川的水資源並不充沛。寧夏是全國水資源最匱乏的地區之一,作為(wei) 首府的銀川,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水資源主要是黃河過境水和地下水,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jin) 960立方米,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的3/5,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men) ,更懂惜水節水的意義(yi) 。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範市的銀川,正在以更大的作為(wei) 推動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賀蘭(lan) 山下,位於(yu) 銀川市西夏區的誌輝源石酒莊的葡萄種植園裏,一排排葡萄長勢正盛。葡萄葉下,細長的黑色管道向前延伸。“我們(men) 這3000畝(mu) 葡萄的灌溉方式以滴灌為(wei) 主,水源是黃河水,每畝(mu) 地每年用多少水是有定額的。滴頭的水滴得慢,出水均勻、地麵蒸發水量小,相較傳(chuan) 統的大水灌溉能節水30%~50%,增產(chan) 10%~30%。”誌輝源石酒莊辦公室副主任李曉芳介紹。
據了解,經過測算,目前賀蘭(lan) 山東(dong) 麓葡萄酒產(chan) 區每年可節水2750萬(wan) 立方米。荒灘戈壁、廢棄礦坑化身葡萄長廊,成為(wei) 生態屏障,這背後,離不開高效節水。“近年來,銀川市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chan) ’原則,嚴(yan) 守水資源總量控製紅線,不斷加強水資源管理。”董建華表示。
在水資源的約束下,銀川的產(chan) 業(ye) 布局也在發生變化,高耗水的發展模式被摒棄。“銀川正‘一產(chan) 一策’項目化推動產(chan) 業(ye) 群鏈發展,全力打造具有競爭(zheng) 力和影響力的世界葡萄酒之都、中國新矽都、新型儲(chu) 能電池製造基地、智能終端材料和半導體(ti) 材料生產(chan) 基地、枸杞精深加工基地、高端奶產(chan) 業(ye) 基地、‘互聯網+醫療健康’示範基地,推動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銀川市發改委產(chan) 業(ye) 發展科科長納穎傑表示。
“賀蘭(lan) 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韋蟾寫(xie) 下這樣的詩句。時光流轉,而今,在奔騰的大河中,在流淌的長渠中,在澄碧的湖泊中,在詩意的濕地中,在節水護水惜水愛水的浸潤中,“城在湖中城愈美,湖在城中湖更秀”的塞上湖城,不負千年盛名!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7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