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信息差,就業不迷茫
【教育沙龍】
每年就業(ye) 季,總會(hui) 有一些畢業(ye) 生陷入迷茫。迷茫背後,是一係列的“不清楚”:有的畢業(ye) 生不清楚就業(ye) 市場的新變化、新趨向,有的不清楚如何精準獲取與(yu) 自身匹配的職位信息,有的不清楚自己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就業(ye) 情況,有的不清楚自己選擇的第一份工作是否合適……
對就業(ye) 信息的了解與(yu) 否直接影響著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效率、就業(ye) 質量。當前,畢業(ye) 生與(yu) 用人單位、就業(ye) 市場之間存在哪些信息差?如何彌合這些信息差,幫助畢業(ye) 生提升自我認知、實現更好就業(ye) ?我們(men) 特約三位專(zhuan) 家展開討論。
嘉賓:
電子科技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 申小蓉
北京市高校大學生就業(ye) 創業(ye) 指導中心主任 匡校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李長安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畢業(ye) 生、高校、用人單位:每個(ge) 組合間均需平抑就業(ye) 信息差
記者:就業(ye) 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是重中之重。今年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情況有哪些新變化、新趨勢?
申小蓉:從(cong) 高校畢業(ye) 生人數來看,2023屆高校畢業(ye) 生達到1158萬(wan) 人,同比增加82萬(wan) 人,就業(ye) 人數達到新高。從(cong) 就業(ye) 市場的情況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智聯招聘等發布的相關(guan) 數據,以及從(cong) 各兄弟高校了解到的現實情況,高校畢業(ye) 生在市場供求關(guan) 係上總體(ti) 保持穩定。但與(yu) 此同時,就業(ye) 結構性矛盾突出,呈現為(wei) 供需匹配度較低;畢業(ye) 生高質量就業(ye) 需求日益凸顯,隨之帶來一些就業(ye) 理念偏差,表現為(wei) “有業(ye) 不就”“慢就業(ye) ”和“懶就業(ye) ”等。此外,互聯網等新的信息傳(chuan) 播渠道迅速發展也對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ye) 觀、擇業(ye) 觀產(chan) 生較大衝(chong) 擊。
匡校震:近年來,全國高校都麵臨(lin) 著畢業(ye) 生總量持續增加的壓力,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防疫政策調整、國內(nei) 需求穩步複蘇、就業(ye) 結構性矛盾等多重因素綜合疊加,畢業(ye) 生麵臨(lin) 的就業(ye) 形勢依然嚴(yan) 峻複雜。總體(ti) 來看,就北京地區而言,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情況總體(ti) 穩定,整體(ti) 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單位就業(ye) 緩慢下降,就業(ye) 選擇多元化;二是畢業(ye) 生求穩心態明顯,“考公”“考編”隊伍明顯擴大,畢業(ye) 生更青睞到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國有企業(ye) 等體(ti) 製內(nei) 單位就業(ye) ;三是國內(nei) 升學意願明顯增強,學曆提升訴求強烈,近年來北京地區高校本科生國內(nei) 升學率穩步上升;四是受疫情、國際環境等綜合因素影響,畢業(ye) 生出國、出境熱情持續下降;五是自由職業(ye) 、自主創業(ye) 保持穩定。同時,北京高校畢業(ye) 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近五年到西部、基層就業(ye) 人數穩步上升。靈活就業(ye) 已成為(wei) 當下畢業(ye) 生就業(ye) 的重要新途徑。
記者:麵對這些新變化,在畢業(ye) 生和用人單位、就業(ye) 市場之間還存在很多信息差。據您觀察,當前就業(ye) 信息差主要有哪幾種情況?
申小蓉:一是畢業(ye) 生習(xi) 慣於(yu) 依賴高校就業(ye) 部門的就業(ye) 信息來源,信息搜尋路徑單一。以電子科大本科畢業(ye) 生為(wei) 例,85%學生通過校內(nei) 途徑獲取就業(ye) 信息。就業(ye) 信息從(cong) 發布方到高校、從(cong) 校級層麵到院係、再從(cong) 院係到學生,存在“信號衰減”現象,導致部分畢業(ye) 生對一些就業(ye) 政策、崗位需求信息等了解不夠,形成畢業(ye) 生與(yu) 高校的信息不對稱。
二是用人單位參與(yu) 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不夠深入,對於(yu) 學校的學科特色、人才培養(yang) 與(yu) 科學研究體(ti) 係有待更深的了解,高校也沒有把自身人才培養(yang) 的優(you) 勢與(yu) 特色同用人單位無縫銜接起來,產(chan) 生用人單位與(yu) 高校的信息不對稱。
三是部分畢業(ye) 生對自身的能力、目標定位不準確,崗位認知不足,對市場形勢的變化不了解,就業(ye) 期望偏高、職業(ye) 規劃不清晰。此外,目前海量用人單位與(yu) 就業(ye) 市場的信息通過各類平台與(yu) 渠道發布,結合畢業(ye) 生需求和自身特點的精準推送不足,導致畢業(ye) 生與(yu) 用人單位信息不對稱。
匡校震:信息不暢通、不對稱是造成部分高校畢業(ye) 生在就業(ye) 市場上處於(yu) 劣勢地位的重要因素。據相關(guan) 調查結果顯示,就業(ye) 信息服務是當前求職中畢業(ye) 生最需要的就業(ye) 服務。搭平台、促溝通對推動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意義(yi) 重大。
目前,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為(wei) 以下情況:一是近年來為(wei) 穩就業(ye) 保就業(ye) ,各級政府部門、各類社會(hui) 招聘平台為(wei) 畢業(ye) 生提供了海量的就業(ye) 信息,如果無法實現精準搜索,畢業(ye) 生容易無所適從(cong) ;二是在信息傳(chuan) 送過程中,部分招聘信息無法傳(chuan) 送到學生手中;三是就北京而言,外地赴京招聘機構、單位的招聘渠道不暢,招聘成本較高,缺乏信息集成的渠道;四是部分畢業(ye) 生主動意識較差,缺少對就業(ye) 信息的搜索和關(guan) 注。以上都容易導致“就業(ye) 難”和“招人難”並存的情況。
李長安:信息不對稱是勞動力市場的一種“常態”,其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其中一個(ge) 主要形式,就是麵對著海量信息,用工單位和求職者很難在短期內(nei) 找到合適的目標,結果就是“招工難”與(yu) “就業(ye) 難”並存。信息不對稱現象會(hui) 加大勞動力市場的搜尋成本,降低崗位與(yu) 求職者之間的匹配度。在麵試環節,信息不對稱也會(hui) 加大麵試官與(yu) 求職者之間的溝通難度,從(cong) 而降低部分求職者的成功概率。對於(yu) 高校與(yu) 勞動力市場來說,信息不對稱還會(hui) 導致高校專(zhuan) 業(ye) 調整滯後,無法滿足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使得專(zhuan) 業(ye) 不對口問題突出。
就業(ye) 信息差易導致“崗位不足”“崗位不配”“有業(ye) 不就”等錯誤認知
記者:以上種種就業(ye) 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會(hui) 對畢業(ye) 生就業(ye) 產(chan) 生哪些影響?
申小蓉:由於(yu) 信息不對稱,畢業(ye) 生對用人單位需求、崗位性質等重要信息了解不全麵,部分學生產(chan) 生“崗位不足”的焦慮,也有部分學生產(chan) 生“崗位不配”的情緒。同時,學生對於(yu) 政策性崗位缺乏了解,對於(yu) “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城鄉(xiang) 社區專(zhuan) 項計劃”“大學生鄉(xiang) 村醫生專(zhuan) 項計劃”等基層就業(ye) 新空間了解較少。
另一方麵,存在畢業(ye) 生“有業(ye) 不就”現象。由於(yu) 信息不對稱,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容易形成從(cong) 眾(zhong) 心理,選擇熱門城市、行業(ye) 和單位。事實上,每年除了各行業(ye) 的頭部企業(ye) ,許多中小型優(you) 質企業(ye) 對畢業(ye) 生的需求也較大,因為(wei) 地理位置、薪酬待遇和新興(xing) 領域等原因,它們(men) 在畢業(ye) 生群體(ti) 中的知名度還不夠。這就形成了“熱門企業(ye) 擠破頭,其他企業(ye) 難招人”,加劇了畢業(ye) 生“有業(ye) 不就”的局麵。
李長安:一是會(hui) 增加畢業(ye) 生的求職成本。麵對海量招聘信息,許多畢業(ye) 生不得不采取“海投”的求職方式,試圖通過大量投遞簡曆來增加求職成功的概率。由於(yu) 不能實現精準投遞,一些畢業(ye) 生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去應付各種麵試。二是可能會(hui) 導致就業(ye) 歧視。一些用人單位可能會(hui) 利用信息上的優(you) 勢,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人為(wei) 地對招錄條件進行設限,特別是在性別、戶籍、年齡等方麵,將某些特定群體(ti) 排除在外,造成就業(ye) 歧視現象。三是會(hui) 降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效率。如果對海量信息不加區分地發布,表麵上看起來內(nei) 容非常豐(feng) 富,崗位眾(zhong) 多,但由於(yu) 服務對象不明確,針對性不強,實際上真正的匹配度並不高,影響就業(ye) 服務的匹配率和成功率。
記者:為(wei) 打破信息壁壘,各方做了諸多努力,如教育係統部署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ye) 行動,有高校加強對學生的職業(ye) 生涯指導等。下一步需要在哪些方麵強化完善?
匡校震:教育部部署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ye) 行動,就是為(wei) 了大力開拓市場化社會(hui) 化就業(ye) 渠道,為(wei) 畢業(ye) 生挖掘更多崗位資源,提供更多就業(ye) 信息。今年在高校書(shu) 記校長訪企拓崗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至二級院係領導班子成員,帶動高校全員深入參與(yu) 做好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春季學期以來,北京市教委指導各高校落實訪企拓崗工作,各高校走訪用人單位4314次,開拓就業(ye) 崗位4.1萬(wan) 個(ge) 。同時,市級層麵推動政校企深度融合,以“組團”方式組織高校集體(ti) 訪企拓崗,將校企的“點對點”對接擴大到“麵對麵”,如上半年帶領23所北京高校赴深圳、廣州,16所高校赴四川綿陽,有效促進供需精準對接,受到高校、單位和地方的一致好評。
在學生的職業(ye) 生涯指導方麵,一是指導各高校做實做細就業(ye) 指導服務,二是發揮市級統籌協調作用,以市級名師工作室、就業(ye) 指導金課、畢業(ye) 生職場體(ti) 驗基地為(wei) 載體(ti) ,在提供就業(ye) 指導服務的基礎上,增加個(ge) 性化谘詢內(nei) 容,提升畢業(ye) 生的求職技巧和就業(ye) 力。此外,在舉(ju) 辦線下招聘會(hui) 的同時,嚐試融入現場直播,為(wei) 不能到場的學生提供了解崗位和參與(yu) 的機會(hui) ,進一步暢通就業(ye) 信息渠道。
目前采取的這些舉(ju) 措是效果顯著的,通過訪企拓崗、政校企對接方式,上半年市級層麵的招聘會(hui) 、雙選會(hui) 場次明顯增加,也為(wei) 畢業(ye) 生提供了更多就業(ye) 崗位和信息。不足之處在於(yu) 就業(ye) 信息宣傳(chuan) 和信息送達方麵。如何能更好地暢通就業(ye) 信息,讓信息直達學生手中,打通畢業(ye) 生求職堵點,這是下一步需重點謀劃、提升的地方。
李長安:毫無疑問,教育部門部署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ye) 、加強對大學生職業(ye) 生涯指導等措施對於(yu) 促進校企對接、提高大學生求職成功率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不過,要建立鼓勵大學生就業(ye) 的長效機製,還需要進一步在機製體(ti) 製上進行改革。從(cong) 本質上來說,造成大學生就業(ye) 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與(yu) 勞動力市場之間缺乏更為(wei) 緊密的聯係和對接。一方麵是高校培養(yang) 出來的人才不符合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麵卻是市場急需的人才在畢業(ye) 生中很難匹配到。因此,對於(yu) 高校來說,必須在堅持性質分類的基礎上,以市場為(wei) 導向,努力培養(yang) 市場需要的人才。除了部分以科研為(wei) 主的高校,以及以基礎理論研究為(wei) 主的專(zhuan) 業(ye) 外,絕大多數高校及專(zhuan) 業(ye) 都必須強調與(yu) 市場的高度結合。在專(zhuan) 業(ye) 設置方麵,突出“市場接軌、專(zhuan) 業(ye) 對口”,培養(yang) 市場急需的人才,適應新技術革命對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加強就業(ye) 服務,建立“就業(ye) —招生—培養(yang) ”聯動反饋機製
記者:進一步平抑畢業(ye) 生和就業(ye) 市場信息差,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申小蓉:一是高校要做好與(yu) 用人單位的對接,做到訪企拓崗常態化。通過加強對接、優(you) 化服務,促進用人單位提供更多優(you) 質的就業(ye) 資源。
二是進一步發揮就業(ye) 信息平台功能。暢通校內(nei) 就業(ye) 信息發布渠道,確保就業(ye) 政策和崗位信息宣傳(chuan) 到位。充分利用“國家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網站和“大學生就業(ye) 資訊”等國家微平台,用好“線上求職”這一新渠道,保持校園招聘不斷線,幫助學生“足不出戶”“屏對屏”落實就業(ye) 。
三是進一步了解用人單位需求,修訂人才培養(yang) 方案,促進“就業(ye) —招生—培養(yang) ”聯動反饋機製落地見效。如電子科大就業(ye) 最集中的信息通信與(yu) 互聯網行業(ye) ,新技術不斷湧現,行業(ye) 發展變化快,學校開展“新工科”教育改革、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體(ti) 係建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人才培養(yang) 的質量。
四是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加強就業(ye) 引導。強化畢業(ye) 生責任擔當,引導畢業(ye) 生主動投身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ye) ,回應“時代之需”。同時做好就業(ye) 指導,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尤其是有效掌握就業(ye) 信息資源的能力。
匡校震:一是就業(ye) 主管部門搭建好公共性、公益性服務平台,及時提供產(chan) 業(ye) 、行業(ye) 、勞動力供求等信息。二是社會(hui) 招聘平台完善現有搜索功能,提升就業(ye) 信息與(yu) 畢業(ye) 生的精準匹配度,提高海量信息的有效性。三是暢通高校、就業(ye) 服務部門、用人單位和畢業(ye) 生之間的信息渠道:一方麵充分發揮高校的紐帶連接作用,加強就業(ye) 工作體(ti) 係建設;另一方麵,想方設法打通在信息傳(chuan) 送方麵的堵點,確保信息能及時、高效地傳(chuan) 送到學生手中。
李長安:構建有效的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服務體(ti) 係是消除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提高就業(ye) 匹配效率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的就業(ye) 服務體(ti) 係已基本建成。據人社部門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6.3萬(wan) 家,從(cong) 業(ye) 人員104.2萬(wan) 人,當年全行業(ye) 為(wei) 3.1億(yi) 人次勞動者提供了各類就業(ye) 服務,為(wei) 5268萬(wan) 家次用人單位提供了專(zhuan) 業(ye) 支持。不過,當前我國的就業(ye) 服務體(ti) 係仍存在著信息質量較低、專(zhuan) 業(ye) 性不強、匹配效率不高等問題。因此,要在進一步完善我國就業(ye) 服務體(ti) 係的同時,高度重視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為(wei) 更多高校畢業(ye) 生提供高效、高質量的服務。可以考慮設立更多的細分市場,提供更為(wei) 專(zhuan) 業(ye) 化的服務,減少信息量過大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此外,加大宣傳(chuan) 力度,將各種支持和優(you) 惠政策傳(chuan) 達到每一個(ge) 高校畢業(ye) 生。改進城市管理的方式方法,形成就業(ye) 創業(ye) 友好型經濟社會(hui) 環境。我們(men) 相信多管齊下,共同努力,高校畢業(ye) 生的就業(ye) 難問題會(hui) 逐步得到有效緩解。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1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