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
高職院校招生錄取正在進行。而對於(yu) 大學專(zhuan) 業(ye) 的討論,近來頻頻登上熱搜。其中,如何讓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更好匹配與(yu) 對接,成為(wei) 公眾(zhong) 聚焦的話題之一。
為(wei) 統籌解決(jue) 人才培養(yang) 和產(chan) 業(ye) 發展“兩(liang) 張皮”問題、推動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高質量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社部等8部門日前聯合印發《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完善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鼓勵引導職業(ye) 院校優(you) 先發展先進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chan) 業(ye) 需要的一批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加快建設護理、康養(yang) 、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緊缺的專(zhuan) 業(ye) ,改造升級冶金、醫藥、建材、輕紡等領域的一批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撤並淘汰供給過剩、就業(ye) 率低、職業(ye) 崗位消失的專(zhuan) 業(ye) ,鼓勵學校開設更多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zhuan) 業(ye) ,形成緊密對接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的專(zhuan) 業(ye) 體(ti) 係。
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目前情況如何?怎樣才能做到“學科跟著產(chan) 業(ye) 走、專(zhuan) 業(ye) 圍著需求轉”?
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有脫節
“與(yu) 產(chan) 業(ye) 實際需求脫節,是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的一大問題。”華東(dong) 師範大學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匡瑛分析,我國專(zhuan) 業(ye) 設置基本對應單位通常涵蓋多個(ge) 職業(ye) 崗位,因此不可避免會(hui) 出現一個(ge) 專(zhuan) 業(ye) 所覆蓋的崗位群中有些與(yu) 產(chan) 業(ye) 實際脫節的問題。
“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結構與(yu) 區域產(chan) 業(ye) 結構之間存在錯配,一些專(zhuan) 業(ye) 設置未能充分考量區域性與(yu) 地方性可能帶來的專(zhuan) 業(ye) 內(nei) 涵差異。”匡瑛進一步解釋,在各地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影響下,同一個(ge) 專(zhuan) 業(ye) 名稱對應的內(nei) 涵、水平和層次差別甚大。而當前大多數職業(ye) 院校的專(zhuan) 業(ye) 設置論證主要依據宏觀數據,與(yu) 區域性、地方性的產(chan) 業(ye) 結構性需求和規劃之間難以精準對接。
“專(zhuan) 業(ye) 設置跟不上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與(yu) 民生發展的需求。”江蘇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陳鵬舉(ju) 例,2022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分類大典》標識了97個(ge) 數字職業(ye) 和134個(ge) 綠色職業(ye) ,但由於(yu) 職業(ye) 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及人才培養(yang) 的滯後,尚不能滿足這些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人才需求。查閱2021年公布的《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目錄》,隻設置了28個(ge) 數字專(zhuan) 業(ye) 和3個(ge) 綠色專(zhuan) 業(ye) 。再如,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護理、康養(yang) 、托育等社區服務人員緊缺,但目前職業(ye) 院校對這類人才的培養(yang) 力度有所欠缺,專(zhuan) 業(ye) 更新較慢,畢業(ye) 生職業(ye) 認同感低、對口就業(ye) 率低。
“一方麵,產(chan) 教融合不深,導致產(chan) 業(ye) 最新需求與(yu) 動向無法及時向學校傳(chuan) 遞,使得學校對技能人才培養(yang) 的數量規模、技能等級等方麵反應滯後。另一方麵,地方政府在區域特色產(chan) 業(ye) 的專(zhuan) 業(ye) 設置、預警與(yu) 評估調控機製方麵仍有‘缺位’現象,導致專(zhuan) 業(ye) 準入和退出靈活度不夠。”溫州科技職業(ye) 學院高教所副所長李炎炎說。
統籌考量積極應對,做好專(zhuan) 業(ye) 調整
也正因如此,《方案》鼓勵職業(ye) 院校優(you) 先發展一批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加快建設一批人才緊缺的專(zhuan) 業(ye) 等,為(wei) 今後職業(ye) 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指明了方向。從(cong) 文件到落實,還需邁過幾道坎?
“首先要做好新老專(zhuan) 業(ye) 更替的平衡博弈。”陳鵬表示,職業(ye) 院校專(zhuan) 業(ye) 總規模和招生總人數通常相對固定,若要申請新專(zhuan) 業(ye) ,就要撤掉一些舊專(zhuan) 業(ye) ,或者壓縮已有專(zhuan) 業(ye) 的招生規模。“因此,在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過程中,勢必會(hui) 影響現有專(zhuan) 業(ye) 或專(zhuan) 業(ye) 群的格局與(yu) 利益。哪些專(zhuan) 業(ye) 應該被撤掉,如何評判這些專(zhuan) 業(ye) 的‘失效’性,如何安置這些專(zhuan) 業(ye) 的師資等,都是影響職業(ye) 院校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的‘傷(shang) 腦筋’難題。”
“設置新專(zhuan) 業(ye) 、改造或裁撤舊專(zhuan) 業(ye) ,還要著重關(guan) 注相關(guan) 師資隊伍知識結構、轉型動力、數量規模等問題。尤其是新興(xing) 、人才緊缺專(zhuan) 業(ye) ,僅(jin) 靠職業(ye) 院校既有教師恐難以滿足人才培養(yang) 的標準與(yu) 要求。”李炎炎說,可考慮將校內(nei) 教師培養(yang) 與(yu) 校外師資吸納作為(wei) 常態化路徑,搭建校內(nei) 教師對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實踐平台、落實教師輪訓要求等。“另外,還需要以產(chan) 業(ye) 學院、地方產(chan) 業(ye) 研究院以及產(chan) 教聯合體(ti) 為(wei) 載體(ti) ,建立動態調整、實時更新的企業(ye) 兼職師資庫,建設專(zhuan) 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除了師資,還有軟硬件與(yu) 課程。“建設新興(xing) 、緊缺專(zhuan) 業(ye) ,必然會(hui) 推動職業(ye) 院校升級和更新現有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資源。建設新的實驗實訓資源,需要大量的財政投資和技術支持,對學校的財力和基礎資源構成挑戰。”匡瑛說,新專(zhuan) 業(ye) 課程體(ti) 係建設、人才培養(yang) 模式如何實現產(chan) 教融合,不僅(jin) 是對地方職業(ye) 院校的現實考驗,也對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行業(ye) 提出了較大挑戰。行業(ye) 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如何在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中標準化呈現?這並非僅(jin) 憑學校一己之力就能實現,需要行業(ye) 企業(ye) 調動豐(feng) 富資源和人力深度參與(yu) 、共同建設。
“還要注意的是,常規專(zhuan) 業(ye) 建設有一定周期與(yu) 規律,而緊缺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則相對急迫,如何處理好二者關(guan) 係,需要做好預判與(yu) 研究。”匡瑛表示,目前已有實踐案例證明,短期培訓與(yu) 長期教育兼顧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模式,可以有效保障人才的結構性供給,也解決(jue) 了緊缺人才培養(yang) 的急迫性問題。
實現產(chan) 業(ye) 規劃與(yu) 專(zhuan) 業(ye) 規劃同步開展
怎樣才能做到“學科跟著產(chan) 業(ye) 走、專(zhuan) 業(ye) 圍著需求轉”?
匡瑛建議,區域層麵要實現產(chan) 業(ye) 規劃與(yu) 專(zhuan) 業(ye) 規劃同步開展。立足區域,因地製宜做好規劃設計,特別要強化地方政府責任,根據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從(cong) “技術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就業(ye) 結構-教育結構”等維度深入分析區域內(nei) 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供需情況。
“政府要發揮宏觀統籌作用,打通各部門職能壁壘。”李炎炎表示,應將專(zhuan) 業(ye) 設置作為(wei) 推動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因素,站在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一體(ti) 化角度建立健全專(zhuan) 業(ye) 發展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對接機製。
“加快職業(ye) 標準研究勢在必行。”陳鵬表示,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域已經衍生出一批新職業(ye) ,如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信息安全測試員等等。“但這類職業(ye) 需要哪些職業(ye) 能力,每種職業(ye) 能力需要達到何種層次水平,都需要進行係統研究,建立職業(ye) 資格標準體(ti) 係,引領職業(ye) 院校相關(guan) 人才培養(yang) 質量。”
“標準”,也是匡瑛點出的“關(guan) 鍵詞”。她認為(wei) ,各省市應建立權威的專(zhuan) 業(ye) 設置論證團隊,並形成具體(ti) 、可操作性的論證標準。“專(zhuan) 業(ye) 設置的論證內(nei) 容,應包括考核專(zhuan) 業(ye) 設置區域發展對應行業(ye) 的必要性與(yu) 迫切性,以及院校內(nei) 部條件構成、外部社會(hui) 現實環境等因素,為(wei) 避免職業(ye) 院校盲目開設專(zhuan) 業(ye) 設一道必要的‘硬卡口’。”
陳鵬建議,職業(ye) 院校主管部門在用人機製方麵應適當放權,在普通高校人才培養(yang) 滯後、新專(zhuan) 業(ye) 教師招聘不到位的情況下,應支持、鼓勵職業(ye) 院校依托地方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引進一線技能大師充實師資隊伍,通過“現場教學”等方式提高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的對接度,實現產(chan) 業(ye) “帶著”專(zhuan) 業(ye) 走。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1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