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帶你步入小說的堂奧

發布時間:2023-08-01 09: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書(shu) 話】

  作者:張德明(嶺南師範學院文學與(yu) 傳(chuan) 媒學院教授、南方詩歌研究中心主任)

  詩人、小說家黃梵的詩歌講稿《意象的帝國:詩的寫(xie) 作課》於(yu) 2021年出版,歐陽江河曾評價(jia) 它“兼有詩學課和寫(xie) 作課的雙重功能”。今年5月,黃梵的小說講稿《人性的博物館:七堂小說寫(xie) 作課》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這部著作以通俗淺近的闡述語言,生動具體(ti) 的創作案例,對小說的基本特征和內(nei) 在規律進行了簡要精到的講解,同時又對小說創作的經驗與(yu) 方法,做了細致的介紹和分析。可以說,這部小說講稿與(yu) 此前出版的詩歌講稿在文本結構上是極為(wei) 近似的,都體(ti) 現著理論與(yu) 實踐的高度統一,因此,用歐陽江河評價(jia) 其詩歌講稿的讚語來評價(jia) 黃梵的這部著作,也是相當恰切的。

  

  這部講稿最為(wei) 突出的一點,在於(yu) 論者是以“人性”為(wei) 關(guan) 鍵詞,將小說知識普及和小說創作實踐密切關(guan) 聯在一起。我們(men) 知道,小說是四大文體(ti) 之首,在中外學術史上,論述小說特征和規律的著述可謂浩如煙海,舉(ju) 不勝舉(ju) 。黃梵這部小說講稿的獨特性在於(yu) ,它抓住了“人性”這個(ge) 小說文體(ti) 的特定精神內(nei) 涵來大做文章。在黃梵看來,“人性”是理解小說最為(wei) 重要的因素,他認為(wei) ,小說正是“紙上的人性實驗,通過虛擬各種環境,呈現人性的各種表現。”而文學史上出現的燦若星河的中外小說,則構成了異彩紛呈的“人性的博物館”,給讀者帶來許許多多閱讀的快慰、人文的感召和思想的啟迪。在我看來,黃梵所說的“人性”,其實是具有多重意義(yi) 指向的,既是指小說中的人物和主題的精神歸宿,也是指小說讀者的閱讀心理期待。黃梵指出,“需求”,是人物行動的推動力,小說人物種種行動的實施,都是在其精神需求的基礎上而發生的,這是渴望實現自我的人性使然。同時,小說的多義(yi) 性和豐(feng) 富性,既對應著人性的豐(feng) 富複雜性,也迎合了人們(men) 多樣化的精神訴求。“人需要形形色色的意義(yi) ,隻有提供對生活和人生多種多樣的理解,個(ge) 人才能找到屬於(yu) 自己的一款歸屬感。文學這時就能發揮作用,用它豐(feng) 富多樣的理解和意義(yi) ,滿足人的複雜精神訴求。”而小說中跌宕起伏的情節之設置,也與(yu) 讀者的人性需求關(guan) 係甚密,“情節的實質,是造成行動的戲劇性變化。戲劇性變化不是不知不覺的變化,也不是預料之中的變化,而是顯得比較突兀的變化。人為(wei) 什麽(me) 會(hui) 關(guan) 注這類突兀的變化,根子還在人性深處。”因為(wei) “人無法長期忍受平淡無奇”,因此一篇小說想方設法吊起觀眾(zhong) 和讀者胃口的方法,就是“利用情節,讓戲劇或故事裏的行動,產(chan) 生戲劇性的變化”。懂得了“人性”在小說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懂得了小說創作的要領和核心,這是該著反複強調的理論觀點。

  

  講稿的另一個(ge) 特點就是,論者從(cong) 寫(xie) 作學的特定角度,對中外諸多的經典小說進行了精彩的剖析,展示了這些小說極為(wei) 獨到的一麵。黃梵認識到,在小說創作中,將“人物的經曆陌生化”是一大寫(xie) 作秘訣。他指出,“小說的所作所為(wei) 可以理解為(wei) :延長人物的經曆過程,增加經曆的難度,其實質是將人物的經曆陌生化。”以此分析《簡·愛》,黃梵論述道:“勃朗特是用整整一本書(shu) 來延長簡·愛獲得幸福的過程,可謂耐心十足,且加大了簡·愛獲得幸福的難度。比如,羅切斯特的瘋妻突然出現,簡·愛的表兄差點娶她到印度,羅切斯特毀容成為(wei) 殘疾人,等。”小說家設置的讓簡·愛的幸福或愛情不容易實現的重重困難,起到了將人物經曆高度陌生化的藝術表達作用,從(cong) 而讓《簡·愛》這部小說顯得精彩動人。小說創作不僅(jin) 要讓人物經曆陌生化,還要設置充滿戲劇性變化的情節,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這種戲劇性變化,就是“事情發生的反轉性變化”。黃梵以《老人與(yu) 海》為(wei) 例來闡明,他分析說:“小說中的第一個(ge) 反轉,出現在老人一直打不到大魚之際:老人撞上好運,打到了大魚。緊接著出現第二個(ge) 反轉:大魚不服輸,一直與(yu) 老人對抗,老人用了三天三夜才把它製服,就在大魚服服帖帖地跟著小船返航時,出現了第三個(ge) 反轉:鯊魚群圍住大魚,瘋狂撕咬他的肉。等鯊魚群把大魚吃得隻剩空骨架,讀者以為(wei) 老人會(hui) 扔掉空骨架時,出現了第四個(ge) 反轉:老人沒有放棄空骨架,而是載著它返航。”反轉的層出不窮,既有效推動了故事發展的進程,又將老人的“硬漢”性格鮮明展示出來。由此可見,從(cong) 小說寫(xie) 作學的角度,黃梵強調了戲劇性變化(反轉)在情節構造中的重要性,並以此來燭照海明威的《老人與(yu) 海》,從(cong) 而對這部小說進行了新穎的闡釋,這也進一步凸顯了該著“兼有詩學課和寫(xie) 作課的雙重功能”的理論特色。

  

  講稿更有價(jia) 值和意義(yi) 的一個(ge) 特點,就是通過大量的文本解剖和案例分析,對普通寫(xie) 作者的小說創作加以具體(ti) 的指導和示範,具有極為(wei) 顯在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黃梵將小說的整體(ti) 結構命名為(wei) “穿甲模型”,並通過分析博爾赫斯《埃瑪·宗茲(zi) 》、海明威《老人與(yu) 海》、巴別爾《戰馬後備處主任》、卡夫卡《城堡》、海明威《永別了,武器》、巴別爾《我的第一隻鵝》等幾部小說的文本結構,來闡述“穿甲模型”的幾種不同形態,還以“人物需求”為(wei) 線索,來闡釋人物行動的推動力,即有意識去破除困難、實現“穿甲”的行為(wei) 動機和行動軌跡。在後麵的實踐環節,黃梵設置了這樣的寫(xie) 作練習(xi) :“請自編一個(ge) 小說梗概,用上述方法和結構,先想好人物和需求,再設置初始困難,這樣人物就會(hui) 產(chan) 生需求,接著你給這個(ge) 需求繼續設置困難,最後導致任何結果都行。”在熟悉經典小說的結構模式之後,再進行具體(ti) 的實踐,這樣的寫(xie) 作訓練,無疑是行之有效的,講稿所體(ti) 現出的實用性與(yu) 可操作性特征由此可見一斑。此外,講稿的“第七課”,重點談論了“小說寫(xie) 作的工作方法”,也值得一提。在這一課裏,黃梵講解了“定時定點定量寫(xie) 作”“反複修改初稿”“自發性寫(xie) 作”“言說陌生化”等幾種“工作方法”,這對小說創作者尤其是初學寫(xie) 作者而言,無疑是具有極大助益的。

  總而言之,黃梵《人性的博物館:七堂小說寫(xie) 作課》是一部集小說理論與(yu) 小說實踐於(yu) 一體(ti) 、具有通俗性和實用性特征的文學講稿,它既教給我們(men) 閱讀小說經典的視角與(yu) 路徑,也教給我們(men) 小說創作的經驗和方法,從(cong) 而帶領我們(men) 輕鬆步入到文學的堂奧,充分領略其間存有的無處不在的勝景與(yu) 妙處。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31日 1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