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深度融合須強化城市和企業兩個主體
作者:王新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ye) 教育與(yu) 繼續教育研究所所長)
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門日前聯合印發《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在“行動目標”中提出了兩(liang) 個(ge) 2025年須實現的量化目標:一是國家產(chan) 教融合試點城市達到50個(ge) 左右,二是在全國建設培育1萬(wan) 家以上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這一方麵體(ti) 現出國家對首批產(chan) 教融合試點城市和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的肯定,另一方麵也表明了國家將持續強化城市和企業(ye) 主體(ti) 性的政策導向。
強化城市和企業(ye) 主體(ti) 性是關(guan) 鍵
近年來,雖然“職業(ye) 教育是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聯係最為(wei) 密切的教育類型”已經成為(wei) 普遍共識,增強適應性、提高服務能力也成為(wei) 職業(ye) 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命題,但對於(yu) 職業(ye) 教育該與(yu) 哪個(ge) 層級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相適應、服務範圍多大最為(wei) 適宜等問題的認識卻並不清晰。比如,有些地方職業(ye) 院校瞄準社會(hui) 上最熱門的職業(ye) 或者經濟發達地區的需求開設專(zhuan) 業(ye) ,結果導致所培養(yang) 的畢業(ye) 生在本地用不完或用不上,大大挫傷(shang) 了當地政府舉(ju) 辦職業(ye) 教育的積極性。經過多年實踐探索,人們(men) 逐漸認識到,由於(yu)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先天稟賦、所處階段、類型特色和程度水平差異巨大,因此各地職業(ye) 教育隻有與(yu) 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相適應才會(hui) 具有旺盛生命力。《職業(ye) 教育法》明確規定“職業(ye) 教育實行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wei) 主、行業(ye) 指導、校企合作、社會(hui) 參與(yu) ”,其中的“地方為(wei) 主”就是對地方主體(ti) 地位和主體(ti) 責任的強調。城市作為(wei) 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產(chan) 教資源布局的基礎節點,具有主導產(chan) 業(ye) 鏈明晰完整、職普教育資源集中完備、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適中的鮮明優(you) 勢。因此,地市一級的城市或城市群,應成為(wei) 產(chan) 教融合推進過程中代表地方、引領區域、探索創新突破的最優(you) 場域。
而對於(yu) 一端連著教育、一端連著產(chan) 業(ye) 的職業(ye) 教育而言,興(xing) 教辦學更離不開企業(ye) 的深度參與(yu) 。企業(ye) 既是職業(ye) 教育需求的發出者,又是實踐教師和設施設備的提供者,還是人才培養(yang) 和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者。可以說,不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不與(yu) 企業(ye) 合作,職業(ye) 教育將會(hui) 成為(wei)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的之矢。因此,產(chan) 教融合必須落實企業(ye) 的主體(ti) 地位,不能隻在“職業(ye) 教育內(nei) 部談產(chan) 教融合改革”。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企業(ye) 的主體(ti) 地位不能隻是單向度的,企業(ye) 應既是融合的責任主體(ti) ,也是融合的受益主體(ti) 。過去,我們(men) 更多從(cong) 育人角度強調企業(ye) 要為(wei) 教育做什麽(me) ,但忽視了教育能為(wei) 企業(ye) 做什麽(me) ,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校熱企冷”問題的出現。事實上,在產(chan) 教融合過程中,職業(ye) 院校除能為(wei) 企業(ye) 供應合格畢業(ye) 生外,還能在提供技術谘詢與(yu) 服務、解決(jue) 企業(ye) 實際生產(chan) 問題以及承接企業(ye) 員工的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等方麵大有作為(wei) 。同時,參與(yu) 產(chan) 教融合的其他主體(ti) 也能給予企業(ye) 大力支持。如搭建共性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產(chan) 教融合實訓基地、進行“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等,都能為(wei) 企業(ye) 發展提供更好生態。同時具備責任主體(ti) 和受益主體(ti) 地位的企業(ye) ,才是真正意義(yi) 上的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才能充分發揮其重要辦學主體(ti) 的作用。
城市和企業(ye) 發揮主體(ti) 性麵臨(lin) 多重挑戰
近年來,我國職業(ye) 教育改革發展步伐日趨加快、發展環境空前優(you) 化、類型定位更加清晰。產(chan) 教融合作為(wei) 現代職業(ye) 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大優(you) 勢,社會(hui) 共識度越來越高,服務貢獻度越來越大。但由於(yu) 曆史和文化因素導致的複雜性,以及政策效果顯現的時滯性,目前,影響城市和企業(ye) 主體(ti) 性發揮還存在三大挑戰。
一是觀念認識上的挑戰。當前,社會(hui) 各界依然存在相當普遍的“重學曆輕技能”思想,職業(ye) 教育吸引力不足。相應地,基層政府部門“重普輕職”的觀念仍占很大比重,對深化產(chan) 教融合、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同時,相當比例的企業(ye) 依然存在“學校負責育人,企業(ye) 負責用人”的片麵看法,並且出於(yu) 對成本、安全責任以及高流失率等短期因素的考慮,深度參與(yu) 區域職業(ye) 教育的主觀意願不強。
二是科學規劃上的挑戰。許多基層政府部門對於(yu) 區域產(chan) 業(ye) 發展和職業(ye) 教育發展都缺乏長期穩定的規劃,而“將發展職業(ye) 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與(yu) 促進就業(ye) 創業(ye) 和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技術優(you) 化升級等整體(ti) 部署、統籌實施”的能力更顯不足。
三是體(ti) 製機製上的挑戰。目前,有不少基層政府部門和企業(ye) ,在前期與(yu) 相關(guan) 主體(ti) 合作開展訂單式培養(yang) 、產(chan) 業(ye) 學院建設、實習(xi) 實訓合作、社會(hui) 培訓過程中,遇到了一些與(yu) 既有規章製度相悖的問題或政策文件空白點,為(wei) 規避可能的風險,他們(men) 會(hui) 觀望、等待、裹足不前,導致改革部署落實困難。
把握好應對挑戰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機
未來三年,要把握好貫徹落實《方案》的重要契機,為(wei) 切實強化城市和企業(ye) 的主體(ti) 性,要下好三方麵功夫:一是下功夫提升城市和企業(ye) 對產(chan) 教深度融合的觀念認識,增強主體(ti) 意識;二是下功夫提高城市職業(ye) 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的能力,以及企業(ye) 開展校企合作的長遠規劃意識和深度參與(yu) 能力;三是下功夫加強製度供給和資源保障,為(wei) 試點城市和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開展創新突破和示範引領掃清障礙。
具體(ti) 而言,首先要培育遴選好產(chan) 教融合試點城市,建立健全國家和省兩(liang) 級試點體(ti) 係。國家層麵重在遴選,通過發掘、認定、推廣優(you) 秀城市案例,營造全國各地學習(xi) 先進、爭(zheng) 做典型的良好氛圍;省級層麵重在培育,鼓勵支持省域內(nei) 各城市提高主體(ti) 意識,打造錯位優(you) 勢,競相申報試點。其次要培育建好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製定完善國家和省兩(liang) 級認定標準。國家層麵重在遴選和推廣,省級層麵重在培育和引導。最後,國家和省兩(liang) 級要加大激勵扶持政策的供給力度。既要把優(you) 秀城市和企業(ye) 遴選出來,又要給足激勵與(yu) 支持,加快形成產(chan) 教良性互動、校企優(you) 勢互補的產(chan) 教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1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