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藥品研發:提速,再提速
19,26,47,66。
這是2019至2022年,我國每年獲批上市的兒(er) 童藥品的個(ge) 數。而今年上半年,這個(ge) 數字是46,遠超去年同期。
“兒(er) 童藥品研發的活躍度高漲。”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ce) 司副司長餘(yu) 歡如是說。
長期以來,我國兒(er) 童藥品研發較為(wei) 滯後,適宜品種、劑型、規格開發相對不足。如今,這些問題正在逐漸緩解。
獲批量呈明顯上升趨勢
兒(er) 童用藥從(cong) 沒像現在這樣,如此受到關(guan) 注。
“十幾年前,我參加一個(ge) 兒(er) 童藥品研發會(hui) 議,會(hui) 議室非常小,還沒坐滿。當時觸動很大,兒(er) 童藥品怎麽(me) 就這麽(me) 不受待見?”今年6月,楊誌敏在2023年促進兒(er) 童用藥研發與(yu) 科學監管座談會(hui) 上,分享了這段往事。
此刻,數百人的會(hui) 議室,座無虛席。與(yu) 會(hui) 者大都來自藥企,對楊誌敏的話報以會(hui) 意的笑聲。
楊誌敏是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副主任,長期從(cong) 事兒(er) 童用藥技術審評工作。對於(yu) 兒(er) 童藥品的研發情況,她十分了解。
“2019年之前,我們(men) 每年批準的兒(er) 童藥品都是個(ge) 位數。從(cong) 2019年開始,大幅度增長。”楊誌敏說,2019年19個(ge) ,2020年26個(ge) ,2021年47個(ge) ,2022年66個(ge) ,“我國兒(er) 童藥品的申報量、獲批量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這些獲批的兒(er) 童藥品中,不少填補了國內(nei) 空白,或提供了更優(you) 劑型。其中,單克隆抗體(ti) 、13價(jia) 肺炎球菌疫苗、中藥顆粒製劑等獲批的重要品種和劑型,涵蓋了兒(er) 童罕見疾病、兒(er) 童多發病常見病、兒(er) 童急危重症等領域。
再比如兒(er) 童專(zhuan) 屬的鎮靜催眠藥物咪達唑侖(lun) 口服溶液,解決(jue) 了給患兒(er) 做短小操作的一個(ge) 大麻煩。過去,醫院用的主要是注射用咪達唑侖(lun) ,不少患兒(er) 因害怕打針而抗拒或幹擾用藥,影響手術進度。咪達唑侖(lun) 口服溶液加入了矯味劑,調整了口味,患兒(er) 更容易接受。
再比如,被癲癇患兒(er) 家庭視為(wei) “救命藥”的氯巴占,是一種治療罕見難治性癲癇的藥物,以前隻有國外才有,不少家屬都要靠海外代購。2022年,國產(chan) 氯巴占獲批上市,而且價(jia) 格全球最低,家長不用再擔心海外代購遇到假藥或斷藥問題。
此外,用於(yu) 治療因內(nei) 源性生長激素缺乏或努南綜合征、SHOX基因缺陷、軟骨發育不全等引起的兒(er) 童身材矮小或生長障礙的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4歲及以上花粉過敏鼻炎患者的黃花蒿花粉變應原舌下滴劑,1歲及以上兒(er) 童或成年複發性或難治性高危神經母細胞瘤患者的那昔妥單抗注射液等,實現了臨(lin) 床上的從(cong) 無到有。
政策合力激發研發活力
是的,兒(er) 童藥品已不再“不受待見”。而且,在多部門政策的鼓勵支持下,越來越受到關(guan) 注。
2023年1月,國家衛健委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兒(er) 童臨(lin) 床用藥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勵醫療機構針對兒(er) 童用藥開發可靈活調整劑量的新技術、新方法;
3月,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正式實施,新增藥品涵蓋22個(ge) 兒(er) 童用藥;
4月,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發布《兒(er) 童用藥溝通交流中Ⅰ類會(hui) 議申請及管理工作細則(試行)》,更好地指導和服務兒(er) 童藥品研發;
5月,《第四批鼓勵研發申報兒(er) 童藥品建議清單》公示,涉及29種臨(lin) 床急需的兒(er) 童用藥。
…………
這隻是今年以來的“動作”。早在2014年,為(wei) 解決(jue) 兒(er) 童用藥適宜品種少、劑型和規格缺乏等問題,原國家衛計委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人社部、原食藥監總局、國家中醫藥局共同發布《關(guan) 於(yu) 保障兒(er) 童用藥的若幹意見》,提出建立鼓勵研發的兒(er) 童藥品目錄等措施。從(cong) 2016年開始,相關(guan) 部門根據我國兒(er) 童疾病譜以及臨(lin) 床用藥需求,發布《鼓勵研發申報兒(er) 童藥品建議清單》,並聯動審評審批、市場準入以及基本藥物目錄和醫保目錄等政策,引導鼓勵兒(er) 童藥品研發。
“需要多部門聯動,形成政策合力,最終使企業(ye) 的研發活動能獲得合理的經濟回報,才能激發企業(ye) 的研發熱情。”楊誌敏說。
與(yu) 成人藥品不同,兒(er) 童藥品的適應症群體(ti) 更小,經濟回報相對有限,企業(ye) 普遍存在研發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楊誌敏透露,他們(men) 曾對30家藥企做過調研,藥企對兒(er) 童藥品研發的政策需求主要集中在優(you) 先審評、市場獨占期、醫保準入、藥品定價(jia) 、稅收優(you) 惠等。
為(wei) 鼓勵兒(er) 童藥品研發,加快新藥獲批上市,國家藥監局近年來采取了一係列舉(ju) 措——成立兒(er) 童用藥專(zhuan) 項領導小組,集中審評資源,加強統一調度;建立兒(er) 童用藥優(you) 先審評審批通道,對患者急需的兒(er) 童用藥優(you) 先審評審批;發布多個(ge) 兒(er) 童用藥相關(guan) 指導原則,為(wei) 企業(ye) 研發注冊(ce) 提供技術指導。
“我們(men) 對在審兒(er) 童藥品設立特殊標識,優(you) 先配置資源,有專(zhuan) 人對接,在溝通、受理、審評等環節加強服務指導,提高審評效率。”楊誌敏說。
在醫保方麵,兒(er) 童用藥也得到更多支持。目前,前三批《鼓勵研發申報兒(er) 童藥品建議清單》中,已有21個(ge) 清單品種批準上市。這些兒(er) 童藥品很多是通過優(you) 先審評通道而加快了上市步伐,而且不少已納入醫保。
就在不久前,2023年國家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發布。與(yu) 往年相比,兒(er) 童用藥、罕見病用藥仍然是調整的重點。納入《鼓勵研發申報兒(er) 童藥品建議清單》的藥品,以及罕見病藥品,不設置獲批時間的限製條件。
這些政策合力,成為(wei) 兒(er) 童藥品研發活躍度高漲的重要動力。
“紮堆”開發現象須重視
盡管兒(er) 童藥品研發在提速,但兒(er) 童群體(ti) 的巨大需求,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jue) 。“挑戰還是非常艱巨的,我們(men) 要清醒地麵對。”餘(yu) 歡坦言。
“兒(er) 科用藥分布不均,既缺藥,缺好藥和奇藥;又不缺藥,同類、重複產(chan) 品較多,呼吸、消化類藥物一大堆。”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er) 科醫院院長丁櫻指出,他們(men) 診室每年接診許多風濕免疫患兒(er) ,“但除了一種免疫抑製劑,沒有其他滿意的藥可用”,“更別說一些兒(er) 童罕見病了,更是沒藥可用”。
“兒(er) 童高發罕見疾病、新生兒(er) 危重症可選藥品極其有限。”楊誌敏說,在一些適應症領域,如祛痰、抗過敏等,存在“紮堆”開發現象。“好做的大家紮堆做,這種不合理的資源分配,未來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問題。要加強以兒(er) 童患者需求為(wei) 核心的科學引導,使資源向正確的方向使用。”
此外,兒(er) 童藥品劑型和規格仍待豐(feng) 富,口感差、入口難的問題影響了患兒(er) 服藥的依從(cong) 性。“口感不好、劑型相對少都是影響兒(er) 童用藥的環節。”丁櫻指出。
“很多時候不是真的沒藥,而是孩子不能接受這個(ge) 藥的味道,口感上不適合兒(er) 童服用。”北京兒(er) 童醫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說。
2022年,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發布《兒(er) 童用藥口感設計與(yu) 評價(jia) 的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將兒(er) 童用藥的良好口感定位為(wei) ,具有中性味道或具有普遍可接受的味道,易於(yu) 吞咽,並且與(yu) 服藥相關(guan) 的口腔殘留感受持續時間短且不會(hui) 引起明顯不適,目標是在良好服藥體(ti) 驗與(yu) 誤用風險之間建立平衡。要求企業(ye) 研發兒(er) 童用藥時要努力減少兒(er) 童患者服藥不舒適感受的同時,還應盡可能避免由於(yu) 良性感受刺激過強而可能導致的自主覓藥行為(wei) 所帶來的風險。
兒(er) 童臨(lin) 床試驗待加強
推動兒(er) 童藥品研發,有一個(ge) 環節必須得到更多重視——臨(lin) 床試驗。臨(lin) 床試驗是藥物研發至關(guan) 重要的一環,但對於(yu) 兒(er) 童藥品來說,這一環充滿挑戰。
“臨(lin) 床試驗是兒(er) 童藥品研發麵臨(lin) 的最大問題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藥物化學家李鬆直言。
科學性和倫(lun) 理性,是藥物臨(lin) 床試驗必須遵守的兩(liang) 個(ge) 基本原則。李鬆指出,兒(er) 童藥物的臨(lin) 床試驗周期長,有的要數百個(ge) 受試者連續做7至8年。兒(er) 童人群的臨(lin) 床試驗方案設計較難,受試者招募難、采血困難,家長和監護人大都不願孩子參加臨(lin) 床試驗。
一位參與(yu) 過不少藥物臨(lin) 床試驗工作的兒(er) 科醫生告訴記者,在做兒(er) 童血液病等藥物臨(lin) 床試驗時,受試的兒(er) 童誌願者較多。“這些病沒有太好的治療辦法,家長也想‘搏’一把,但其他藥就沒有那麽(me) 多誌願者了。”
《中國新藥注冊(ce) 臨(lin) 床試驗進展年度報告(2021年)》顯示,2021年登記的全國新藥臨(lin) 床試驗中,含兒(er) 童受試者的臨(lin) 床試驗占比為(wei) 8.3%,而僅(jin) 在兒(er) 童人群開展的臨(lin) 床試驗占比3%。新藥臨(lin) 床試驗極少納入兒(er) 童受試者,但上市後用於(yu) 兒(er) 童患者,於(yu) 是就出現“超說明書(shu) 用藥”現象。
國家兒(er) 童醫學中心主任、北京兒(er) 童醫院院長倪鑫強調,兒(er) 童人群需要自身的臨(lin) 床藥理學數據,成人的用藥經驗不能準確預測兒(er) 童用藥的最小有效劑量、最大耐受劑量、治療作用或不良反應。如果直接沿用成人臨(lin) 床試驗數據,兒(er) 童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事實上,由於(yu) 臨(lin) 床試驗難開展、收益不足等,世界範圍內(nei) 普遍存在兒(er) 童藥品研發較成人藥品滯後的問題。
“兒(er) 科臨(lin) 床研究開展困難和兒(er) 科臨(lin) 床研究項目不足互為(wei) 因果。”某藥企臨(lin) 床研究總監王誌國說,兒(er) 童臨(lin) 床試驗項目少,臨(lin) 床研究單位和人員就沒法得到足夠的培養(yang) ,導致他們(men) 缺乏勇氣和動力開展更多臨(lin) 床項目。他呼籲,對兒(er) 科臨(lin) 床研究給予更多支持,激勵醫院和企業(ye) 開展更多兒(er) 科臨(lin) 床研究。
李鬆認為(wei) ,加強兒(er) 童藥品臨(lin) 床研究,不是某個(ge) 部門、企業(ye) 或醫院就能做到的,需要國家統籌。“能不能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建立一體(ti) 化的兒(er) 童藥物臨(lin) 床研究的隊列,打造全國臨(lin) 床試驗中心?”他提出設想,作為(wei) 基礎性、公共性平台,該中心可以打通各個(ge) 醫療機構的患者數據。有臨(lin) 床試驗需求時,可以快速匹配患者,對方同意後納入臨(lin) 床試驗的藥物組,不同意則納入對照組。
“要調動研究者、臨(lin) 床試驗機構等多方人員,加快推動兒(er) 童用藥臨(lin) 床研究能力建設。也要做好宣教,使需要治療的兒(er) 童患者願意加入臨(lin) 床試驗,推動藥物研發。”楊誌敏呼籲。(記者 陳海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