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跡成重要文化地標和旅遊目的地
國新辦舉(ju) 行“權威部門話開局”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文物古跡成重要文化地標和旅遊目的地
本報訊(記者徐曉)7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ju) 行“權威部門話開局”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邀請國家文物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加強文物保護傳(chuan) 承中華文明”有關(guan) 情況。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介紹,國家文物局從(cong) 6個(ge) 方麵深入抓好貫徹落實工作,努力推動我國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創建第一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聯合出台《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推進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聯合印發《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等。二是深化文物考古研究。持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等18個(ge) 重大項目,組織實施268項主動性考古項目,舉(ju) 辦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專(zhuan) 題展覽;評定和公布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我國考古遺址公園總數達到55家。三是提升文物傳(chuan) 播力影響力。目前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6565家,免費開放率超過90%。推介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等主題展覽。四是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國立蒙藏學校等一批重要革命舊址完成保護修繕並已經對公眾(zhong) 開放。五是加強文物科技創新。完成第八批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遴選,全國文物科技基地達到40家。開展“數字中軸”等17項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文化項目。六是加強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建設。“文物”“文物科學與(yu) 技術”等學位設置取得很大進展,文化遺產(chan) 大學的籌備工作也在積極推進。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yu) 社會(hui) 文物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公眾(zhong) 參觀博物館的熱情高漲,特別是在寒暑假及節假日出現了部分博物館預約難情況。近期,國家文物局選取全國45家大中型博物館進行專(zhuan) 門調研。調研發現,出現預約難的情況主要集中在一些頭部熱門大館。這反映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高品質文化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一些“黃牛”搶票、囤票幹擾了博物館正常運營。針對這些問題,國家文物局及時回應社會(hui) 關(guan) 切,采取了一係列措施。7月14日,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博物館暑期等節假日開放服務工作的通知》,全國各地多家博物館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優(you) 化服務。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從(cong) 4個(ge) 方麵繼續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擴大服務供給,緩解供需矛盾。重點加強對非熱門優(you) 質博物館的宣傳(chuan) 推廣。指導各地博物館推出更多展覽和教育活動,進一步優(you) 化服務供給。二是強化部門聯動,形成監管合力。與(yu) 公安部加強合作,專(zhuan) 題研究打擊“黃牛黨(dang) ”具體(ti) 舉(ju) 措,加大審查監管和打擊力度。三是創新工作思路,完善預約機製。指導各地通過分時段預約、動態投放門票、預約係統優(you) 化升級等形式,提升預約管理水平。通過適當延長開放時間、增加預約名額等措施,進一步滿足觀眾(zhong) 需求。同時,建立“黑名單”製度,增加惡意搶票、囤票、爽約等行為(wei) 的成本。四是加強社會(hui) 講解資質資格認證,維護參觀秩序,優(you) 化參觀體(ti) 驗。
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世界文化遺產(chan) 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國家文物局積極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用好中央財政文物保護專(zhuan) 項經費,支持、指導正定、承德、平遙、曲阜等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實施整體(ti) 保護,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曆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與(yu) 環境整治,闡釋文物價(jia) 值,賡續城市文脈。聯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的通知》,探索在新時代盤活用好文物資源新路徑,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chan) 活起來,讓旅遊成為(wei) 感悟中華文化的過程。出台促進文物合理利用指導意見、文物建築開放導則及案例指南等,鼓勵引導北京、上海、廣州、蘇州等地探索文物建築開放與(yu) 活化利用政策創新。目前,文物古跡已經成為(wei) 重要文化地標和旅遊目的地,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地年接待遊客超3億(yi) 人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年接待遊客3460萬(wan) 人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