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有新意

發布時間:2023-08-01 10:01:00來源: 中國旅遊報

  前不久,山西省評選出第一批省級非遺旅遊體(ti) 驗基地,入選的10家企業(ye) 以本土化、個(ge) 性化、多元化的非遺資源為(wei) 依托,不斷推出互動性強、體(ti) 驗感好的獨具特色的旅遊產(chan) 品,極大地豐(feng) 富了遊客的旅遊體(ti) 驗。

  山西是非遺資源大省,有國家級非遺182項、省級非遺1173項。近年來,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大力開展非遺旅遊體(ti) 驗基地建設,讓非遺與(yu) 旅遊景區、休閑街區、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鎮等旅遊空間充分融合,不斷推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探索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新路徑。

  豐(feng) 富研學內(nei) 容

  進入暑期,60歲的定襄麵塑省級傳(chuan) 承人續愛花一刻也不得閑,一個(ge) 又一個(ge) 研學團走進了她的花饃研習(xi) 社,體(ti) 驗捏花饃的樂(le) 趣。續愛花說,太原古縣城修複開放後,她就把傳(chuan) 習(xi) 場所從(cong) 家鄉(xiang) 搬過來了。“這裏環境好,研學團隊也多,越忙越開心。”

  現在,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走進太原古縣城開展研學活動。作為(wei) 省級非遺旅遊體(ti) 驗基地,太原古縣城目前有29項國家級、省級非遺入駐,每個(ge) 項目都有獨立院落或門麵進行產(chan) 品展示,並開展體(ti) 驗活動。戲曲研學基地工作人員李國棟介紹,基地每天都有專(zhuan) 業(ye) 演員領著遊客畫臉譜、穿戲服,學習(xi) 唱、念、做、打等戲曲知識,領略晉劇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太原古縣城致力於(yu) 傳(chuan) 承與(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東(dong) 街有晉祠桂花元宵、晉陽糍粑等非遺美食展示,南街有正時學堂拓片等非遺體(ti) 驗,西街有根雕博物館、非遺武術情景劇展播,北街有非遺大院、古建博物館等,魁星樓前還會(hui) 定時上演晉劇表演等。

  太原古縣城相關(guan) 負責人蘇亞(ya) 偉(wei) 介紹,非遺豐(feng) 富了景區的旅遊業(ye) 態和產(chan) 品,提升了吸引力。目前,太原古縣城裏有200多人從(cong) 事與(yu) 非遺相關(guan) 的工作。

  山西汾陽賈家莊賈街既是美食街,也是集民俗演藝、非遺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民俗文化體(ti) 驗地,僅(jin) 今年6月就接待3000餘(yu) 名中小學生參與(yu) 木版年畫、傳(chuan) 統紮染等非遺項目的體(ti) 驗,孩子們(men) 在玩中“研”、樂(le) 中“學”,感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汾陽市西關(guan) 中學初一學生張星雅說:“在賈家莊的研學活動讓我學到很多知識,不僅(jin) 鍛煉了動手能力,更讓我愛上了傳(chuan) 統文化。”

  為(wei) 了讓更多的中小學生參加研學活動,賈家莊為(wei) 汾陽市16所中小學校的470個(ge) 班發放了非遺研學體(ti) 驗卡。賈家莊學校校長孫俊威介紹:“研學活動架起了非遺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學生在體(ti) 驗中認識、感受傳(chuan) 統文化,培養(yang) 文化認同感,也讓非遺項目到以廣泛傳(chuan) 習(xi) 。”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58歲的李建平是國家級非遺八義(yi) 窯紅綠彩瓷燒製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也是長治八義(yi) 窯紅綠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在推動八義(yi) 窯紅綠彩瓷傳(chuan) 統技藝發展的同時,帶領當地村民共同致富,帶動了當地文旅產(chan) 業(ye) 的發展。

  八義(yi) 窯位於(yu) 長治市上黨(dang) 區八義(yi) 鎮紅綠彩村,20世紀80年代停產(chan) 歇業(ye) 。2012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李建平啟動了紅綠彩瓷器生產(chan) 項目,並在八義(yi) 窯舊窯址建起了以非遺生產(chan) 性保護為(wei) 主,集生產(chan) 、觀光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八義(yi) 窯紅綠彩陶瓷文化產(chan) 業(ye) 園。

  在八義(yi) 窯傳(chuan) 統瓷窯燒製作坊內(nei) ,老匠人張世太、張旭升經常為(wei) 遊客演示梅瓶的拉坯。八義(yi) 窯紅綠彩博物館展示的精美現代陶瓷品和收藏的大量曆史文物,每天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觀。如今,產(chan) 業(ye) 園作為(wei) 非遺傳(chuan) 習(xi) 所、學生體(ti) 驗區,已成為(wei) 山西大中小學生實習(xi) 實踐基地。

  據悉,在八義(yi) 窯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的帶動下,周邊3個(ge) 村依托彩瓷文化發展鄉(xiang) 村旅遊,並成為(wei) 上黨(dang) 區頗具特色的文旅打卡地。長治八義(yi) 窯紅綠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亞(ya) 敏說,下一步,公司將結合古鎮、古村的開發,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帶動鄉(xiang) 村文旅產(chan) 業(ye) 大發展。

  近年來,忻州市代縣以建設家庭非遺工坊為(wei) 突破口,以鄉(xiang) 村工匠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的重要載體(ti) 和有生力量,依托非遺傳(chuan) 承基地、培訓基地,拓寬非遺從(cong) 業(ye) 者的謀生和傳(chuan) 藝渠道,充分發揮了非遺在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獨特作用。

  據介紹,代縣雁門民居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楊貴庭、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楊美恩父子倆(lia) 幾十年培育技能工匠1100餘(yu) 人;刺繡工匠高鳳蘭(lan) 深入各鄉(xiang) 鎮傳(chuan) 授技藝,受教人員超3500人次;剪紙工匠張岩鬆創辦代縣雁剪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通過剪紙技能幫助300餘(yu) 名農(nong) 村婦女致富……同時,代縣還積極開展非遺“名工匠”進校園,引導鼓勵工匠傳(chuan) 承技能。

  助推景區發展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國家級非遺大槐樹祭祖習(xi) 俗的傳(chuan) 承場所。近年來,該景區將“非遺傳(chuan) 承地深度遊”模式與(yu) 大槐樹祭祖習(xi) 俗、根祖文化、移民姓氏文化相結合,成功打造了“文化+旅遊”全產(chan) 業(ye) 鏈運營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的雙增長。

  洪洞大槐樹景區總經理王宏健介紹,景區一直致力於(yu) 探索新時代下非遺與(yu) 旅遊的創新融合發展,已連續舉(ju) 辦33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並形成了每年清明、中元、寒衣三大祭祖節日舉(ju) 辦祭祖大典的固定模式,成為(wei) 非遺活化展演和創新發展成果的展示平台。如今,景區每年都吸引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槐樹移民後裔共祭先祖,共話同根親(qin) 情。景區還引入了金鼓樂(le) 、八佾舞、洪洞道情等非遺項目,編排出10餘(yu) 場實景演藝為(wei) 遊客表演;設立民俗遊覽區,吸引毛姥姥刺繡、郝小翠剪紙、樓村胃靈散等地方非遺項目入駐;建設集文化展示、商品展銷於(yu) 一體(ti) 的中華姓氏苑,打造了非遺消費新場景;建立“商業(ye) 、研學、線上”三種消費模式,實現了對大槐樹祭祖習(xi) 俗的創造性轉化,產(chan) 生了良好的社會(hui) 效益;開設的非遺研學課程已接待省內(nei) 外中小學生10萬(wan) 餘(yu) 人次,實現了非遺傳(chuan) 承與(yu) 利用的良性循環。

  王宏健說:“我們(men) 以非遺促進景區品質提升,以旅遊促進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實現了非遺與(yu) 旅遊的真融合、深融合。”

  近年來,晉城市皇城相府生態文化旅遊區推進非遺進景區,實現了文旅深度融合、創新性發展。在景區藏兵洞前,國家級非遺“上黨(dang) 八音會(hui) ”每日都會(hui) 奏響,跑毛驢、跑旱船、擔花籃等非遺民俗表演更是為(wei) 遊客營造了歡樂(le) 的氛圍。國家級非遺陽城生鐵冶鑄技藝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皇城相府將禦史府院落開辟成展覽館,通過場景化、故事化、具象化的講解,讓遊客深入了解生鐵冶鑄。為(wei) 了加大對國家級非遺“皇城村重陽習(xi) 俗”的保護傳(chuan) 承力度,景區連續舉(ju) 辦8屆九九重陽旅遊文化節,推出相府登高、賞菊、品重陽花糕、千人八八宴、廟會(hui) 等活動。

  近年來,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不斷探索非遺保護利用新路徑,出台《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旅遊體(ti) 驗基地建設基本要求》地方標準,推動非遺旅遊體(ti) 驗基地規範化建設;鼓勵各地創新業(ye) 態模式,開發適應現代生活的非遺旅遊產(chan) 品,以實現非遺旅遊體(ti) 驗和服務的迭代升級,進一步提升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水平。(王文華)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