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丨千年長江岸 文脈新標識——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
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題:千年長江岸 文脈新標識——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
新華社記者
長江,我國第一大河流,造就了從(cong) 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ang) 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征。如何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長江沿線省區市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wei) 契機,生動作答這一時代課題。
謀篇新時代“長江之歌”
從(cong) 雪山走來,向東(dong) 海奔去,長江浩浩湯湯6300餘(yu) 公裏,形成了羌藏、巴蜀、滇黔、荊楚、湖湘、贛皖、吳越等文化區,為(wei) 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源頭活水。
擘畫壯美山川,彰顯文化氣度。新時代,黨(dang) 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的戰略部署。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旨在激活長江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係統闡發長江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做大做強中華文化重要標誌。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範圍綜合考慮長江幹流區域和長江經濟帶區域,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yun) 南、西藏、青海13個(ge) 省區市。
加強頂層設計,“一盤棋”謀篇布局。一年多來,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文化和旅遊部牽頭建立工作機製,製定建設實施方案和建設保護規劃,指導相關(guan) 省份編製分省份規劃,著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銜接、開放共享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格局。
2022年4月,江蘇出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推進方案》。目前,正在編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將統籌沿線8市形成“一主八支四片”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布局。
“江蘇把高質量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融入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努力打造中華文明發揚光大的重要地標。”江蘇省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徐寧說。
上海明確了涵蓋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和一江一河(黃浦江、蘇州河)中心城段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上海段)規劃範圍,將結合打造黃浦江“世界會(hui) 客廳”、蘇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閑帶”、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戰略部署,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上海段)特色品牌。
湖北地處長江中遊、荊楚文化核心區。爭(zheng) 創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示範區、建設長江國家博物館,被列為(wei) 湖北重大文化工程。
在三峽大壩所在地宜昌,一條延綿25公裏的濱江綠道景觀帶項目建設正在收尾,即將亮相。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蘇海濤說:“作為(wei) 長江大保護‘立規之地’,宜昌將充分發揮屈原昭君故裏、三峽生態名城的獨特優(you) 勢,在創新弘揚長江文化上做足文章,全力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宜昌段)建設見勢成效。”
盛夏時節,站在湖南省嶽陽市臨(lin) 湘市臨(lin) 湘塔旁,但見長江碧水清波,奔騰不息。
曾經,這裏是雜草叢(cong) 生的荒灘,沿線碼頭林立、砂石堆場密布。如今,融曆史文化的厚重與(yu) 自然生態和諧之美於(yu) 一體(ti) 的臨(lin) 湘塔生態文化園,已成為(wei) 臨(lin) 湘最美長江岸線網紅打卡地。臨(lin) 湘市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羅筱波說:“守護好一江碧水,建設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我們(men) 以‘生態+文化’努力譜寫(xie) 新時代‘長江之歌’。”
在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林俐看來,浙江作為(wei) 唯一一個(ge) 非長江水係的幹流或重要支流流經區域而被國家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體(ti) 係的省份,有其特殊性也有必然性。
“站在文化角度上講,浙江可以說是長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站在經濟社會(hui) 的角度上講,浙江是長江經濟帶向海的橋頭堡,地理位置優(you) 勢突出,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樞紐。”林俐說。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一首流傳(chuan) 千年的宋詞,道出長江流域各民族命運與(yu) 共的內(nei) 涵所在。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資源開發處處長李川州說,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西藏段),要深入挖掘這片土地深藏的文化內(nei) 涵,打造集文化保護、生產(chan) 、消費、生活於(yu) 一體(ti) 的多功能文化公園,讓人們(men) 聽到文化之聲、看見文化之美、領悟文化之韻,以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賡續長江千年文脈
三星堆是四川盆地目前發現夏商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中心性遺址,充分體(ti) 現了古蜀文明、長江文化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發展模式的重要實物例證。
以“三星伴月”為(wei) 建築設計靈感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7月27日試運行,數百件新出土“重器”首次展出、AI算法實現文物複原、裸眼3D還原考古“方艙”……新館利用新出土文物、新研究成果、新科技等,全麵提升觀展體(ti) 驗,開啟了一場三星堆曆史文化“盛宴”。
見證長江文化源遠流長,彰顯長江文化智慧與(yu) 精神——目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沿線13個(ge) 省區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chan)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和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4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38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841項、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465個(ge) ,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118處、國家一級博物館91家,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高度富集的區域。
厘清長江文化脈絡,揭示水脈背後的文明密碼,長江沿線各地開展文物資源調查、深入推進文化遺產(chan) 保護,為(wei)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青海是長江發源地,是古代東(dong) 西方交通和文化交流的要衝(chong) 。2023年5月,曆時一年的長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資源專(zhuan) 項調查全麵完成。新發現岩畫、墓葬(石棺葬、石堆墓)、古城、洞穴、古塔等135處文物遺存。
“青海省長江流域所在區域在絲(si) 綢之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等古道的連通下,形成了獨特的源頭文化。”長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資源專(zhuan) 項調查聯合考古隊現場負責人杜瑋說。
巫山龍骨坡遺址、涪陵小田溪墓群、奉節白帝城遺址……重慶依托三峽考古研究和保護成果,完善構建三峽文化曆史序列。重慶與(yu) 湖北聯合申報創建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旨在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在長江三峽的重要標識,實現全民共享大遺址保護利用成果。
長江波濤澎湃,賡續千年文脈;長江奔流不息,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赤水河是長江上遊支流。位於(yu) 赤水河中遊的貴州仁懷,是紅軍(jun) 四渡赤水戰役的發生地。“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仁懷市堅持在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開發利用,組織開展全市革命遺址遺跡專(zhuan) 項調查,切實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和價(jia) 值挖掘,講好紅色故事,弘揚紅色文化。”仁懷市文化旅遊局局長張啟霞說。
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近20家博物館發起成立長江流域博物館聯盟,擴大長江文化“朋友圈”;湖北主辦“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wan) 裏長江行”等活動,讓人們(men) 讀懂長江、讀懂中國;江蘇推出“智”說長江名家專(zhuan) 欄,會(hui) 聚智庫專(zhuan) 家,加強對重大理論問題、現實問題、實踐經驗的研究總結……溝通曆史與(yu) 現實、連接傳(chuan) 統與(yu) 現代,長江文化正在新時代的創新實踐中煥發出新光彩。
構築共有精神家園
貫通古今,潤澤萬(wan) 代。人們(men) 不僅(jin) 共飲一江碧水,也共享一片精神家園。
辛亥革命、南昌起義(yi) 、飛奪瀘定橋……長江記錄無數革命先烈的足跡。在重慶,借助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契機,當地正在積極將紅岩文化公園建設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保護規劃》。
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文物征管部負責人介紹,為(wei) 了更好支撐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慶即將啟動全市紅色資源專(zhuan) 項調查,全麵保護提升和建設好紅岩文化公園,希望越來越多人在其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前進力量。
不久前,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長江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規劃》,提出推動長江流域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業(ye) 提檔升級,豐(feng) 富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供給,建設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夜幕降臨(lin) ,華燈璀璨,長江岸邊的安徽馬鞍山采石古鎮流光溢彩。“一步一景、一曲一舞,光影技術讓源遠流長的長江文化更潮更靚……”暑假中前來打卡的大學生鮑文佳在個(ge) 人社交平台上寫(xie) 道。
“長江不夜城是馬鞍山打造的文旅標杆項目。”長江采石磯文化生態旅遊區副總經理葉連朋說,“以長江文化充實長江旅遊、以長江旅遊彰顯長江文化,人們(men) 將在旅遊中不斷理解母親(qin) 河、親(qin) 厚母親(qin) 河。”
江西九江,“工業(ye) +旅遊”正成為(wei) 這一江城的新名片。擁有3300餘(yu) 年曆史的銅嶺銅礦遺址,已入選第四批國家工業(ye) 遺產(chan) 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重點項目。當地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其打造為(wei) 集考古、觀光、科普、研學於(yu) 一體(ti) 的文旅新地標。
“旅遊在傳(chuan) 播弘揚長江文化方麵獨具優(you) 勢。”九江市瑞昌市文廣新旅局局長陳少林表示,將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銅嶺銅礦遺址,讓長江文化可見、可感、可親(qin) 。
東(dong) 部,長三角一體(ti) 化騰飛;中部,長江中遊城市群崛起;西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興(xing) 盛……新時代的長江流域生機勃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實踐蓬勃開展。
“您好,歡迎參觀南京展區。在這裏您可以欣賞長江之美,聽一段白局吆喝、喝一杯南京風味咖啡,在金陵小劇場裏看一部大戲……”近日舉(ju) 辦的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chan) 業(ye) 博覽交易會(hui) 上,“數字南京長江明珠”展區引人駐足。
展區負責人介紹,南京正在通過“文化+科技”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南京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核心示範區的美好畫卷,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中華56個(ge) 民族中,長江流域分布著30多個(ge) 。百川歸一江,沿江各民族文化也一同匯入中華文化的寶庫。
位於(yu) 長江上遊的雲(yun) 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繡娘們(men) 一起飛針走線製作彝繡的場景成為(wei) 靚麗(li) 的景觀。楚雄州文化和旅遊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當地正抓住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加強對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
“長江流域各民族用絢麗(li) 多彩的文化詮釋了‘江河互濟’‘山河共生’。”在雲(yun) 南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副教授覃延佳看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推進,生動展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特色,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