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灼灼“少年氣”活躍舞台中——中小學校園戲劇觀察

發布時間:2023-08-02 09: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胡譜忠(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當下中小學的戲劇演出相當活躍,有些學校的戲劇演出已經走出校園,進入城市的大劇院,甚至登上了國內(nei) 外戲劇節的舞台。這些演出堪稱學校戲劇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蘊含著國家民族認同、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生態環境保護、青少年成長等多樣內(nei) 容與(yu) 主題。一個(ge) 學校的經典劇目不僅(jin) 能培養(yang) 學生的藝術素養(yang) ,而且能讓學生獲得文化知識,並為(wei) 他們(men) 塑造健全人格,樹立社會(hui) 責任感、使命感助力。當下的中小學戲劇演出不僅(jin) 充分展現了當代中小學生的精神風貌,還在校園戲劇舞台上進行著有針對性且有價(jia) 值的文化表達和文化傳(chuan) 輸,成為(wei) 戲劇演出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實踐。

  1.課本劇成為(wei) 普惠校園的重要載體(ti)

  取材於(yu) 語文、英語等學科教材的“課本劇”是中小學校園戲劇演出的一種重要類型。課文提供了現成的故事腳本,而演出卻可以豐(feng) 儉(jian) 由人,由老師和學生們(men) 在舞台上做好文章。比如,在網絡上出現的不同學校演出的不同版本《可愛的中國》,都是根據節選自方誌敏烈士遺作的小學六年級同名課文改編。這些演出多采用簡潔的表演風格和舞台調度,以多角色朗誦為(wei) 主要表演形式,演員的專(zhuan) 業(ye) 技巧較為(wei) 稚拙。但是,其原作入選教材多年,內(nei) 容已經通過了曆史的檢驗,成為(wei) 文化經典,而其中信仰堅定的革命烈士的故事蘊含著的充沛情感,又使舞台表演氣韻貫通。這些改編不僅(jin) 完成了對社會(hui) 主義(yi) 曆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還實現了對中國革命精神與(yu)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意義(yi) 聯結,賦予創作更加鮮明的現實意義(yi) 和更為(wei) 積極的社會(hui) 效應。

  可以說,課本劇創作已成為(wei) 一種普惠性的校園戲劇實踐。在課本劇演出中,創作者與(yu) 表演者多專(zhuan) 注於(yu) 主題表達,而在專(zhuan) 業(ye) 技巧方麵稍顯不足,這種文化表達與(yu) 專(zhuan) 業(ye) 技巧之間的主次關(guan) 係已經成為(wei) 一種創作常態。在這些學生劇目中,無論是《花木蘭(lan) 》《草船借箭》等劇目對傳(chuan) 統文化經典的巡禮和認同,還是《賣火柴的小女孩》《七色花》等劇目對外來文化的解讀和再創造,這些“課本劇”大多是土法製造,因地製宜,把戲劇演出重點放在作品文化表述的精確、改編的創造性以及表演對主題的貼合度上。同樣道理,對於(yu) 其他類型的中小學戲劇而言,也以“文以載道”為(wei) 主要創作觀念。所以,全國廣大中小學戲劇演出的評審標準也應始終將文化標準放在第一位。

  2.傳(chuan) 統文化和未來題材受到追捧

  北京市豐(feng) 台區素有“梨園之鄉(xiang) ”的美譽,依托中國戲曲學院和轄區內(nei) 的幾大戲曲院團,打造弘揚國粹的戲曲文化中心。豐(feng) 台區中小學普及戲曲文化可謂近水樓台,在推廣和發展傳(chuan) 統戲曲方麵也逐漸養(yang) 成了一種“文化自覺”。校園課外活動中有京劇念白、唱段、文武場、戲歌,劇種課程中包含黃梅戲、豫劇、評劇、越劇等多個(ge) 戲曲劇種。隨著時代的演變,這種文化自覺更是逐漸轉變為(wei) 傳(chuan) 承自覺和文化自信。而在全國範圍內(nei) ,像北京豐(feng) 台區這樣推廣戲曲藝術的文化實踐也在增多,豐(feng) 富的地方戲曲進入校園,成為(wei) 全國中小學戲劇演出的重要資源,這些戲曲演出中,不僅(jin) 有傳(chuan) 統戲曲的“折子戲”,也有現代戲曲的經典段落,它們(men) 共同發揮著傳(chuan) 播與(yu) 發展文化傳(chuan) 統的社會(hui) 效益。

  中小學生是未來世界的主人,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任。所以必須從(cong) 現在開始為(wei) 他們(men) 做好知識儲(chu) 備,賦予他們(men) 適應未來世界發展的能力和觀念。當下的校園戲劇正是一個(ge) 絕佳的實驗場,而由學生呈現出的演出也理應在新的曆史發展階段發出文化先聲。所以,當下中小學戲劇演出,尤其是原創的作品,應體(ti) 現順應世界發展變化的文化視野,更要通過演出促使學生擁有立足新時代所需要的襟懷。戲曲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重要載體(t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一脈相承,凝聚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美學形態和思想精髓,對於(yu) 培養(yang) 中國學生的文化視野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

  傳(chuan) 統戲曲在中小學戲劇演出中重現光彩,而關(guan) 於(yu) 未來的想象也在孩子們(men) 的演出中頻頻登場。2021年,海澱區中小學藝術節中的戲劇展演湧現了多部科幻短劇。作為(wei) 原創戲劇,這些科幻短劇展現出當代校園戲劇特有的文化創造力,體(ti) 現了當代中國青少年的精神風貌以及他們(men) 對於(yu) 世界的獨特認知,以及他們(men) 對於(yu) 未來世界的大膽想象。這些文化表達都以中國文化為(wei) 根基,在童言童趣中融入現實觀照,彰顯了中國學生的文化自信,傳(chuan) 遞著未來世界的“中國聲音”。這一類型戲劇的蓬勃發展,將在未來中小學戲劇演出中發揮出獨特的功能。

  在新的曆史發展階段,中小學戲劇演出需要新的題材和藝術形象,促使學生形成更加符合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文化視野。新的社會(hui) 文化將催生麵向未來的戲劇故事、戲劇表演。需要注意的是,對於(yu) 部分外來戲劇可能包含的文化雜質需有足夠的敏感。

  3.解惑成長路上諸多現實難題

  在中小學戲劇演出中,還有一個(ge) 重要主題,那就是“成長”。2015年6月,北京市燈市口小學學生演出的大型童話音樂(le) 劇《馬蘭(lan) 花》在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上演,這是由小朋友演給小朋友看的少兒(er) 版《馬蘭(lan) 花》,掀起了北京中小學戲劇演出的高潮,《馬蘭(lan) 花》也從(cong) 此成為(wei) 燈市口小學戲劇演出的經典劇目。《馬蘭(lan) 花》弘揚了勤勞、勇敢等精神,在孩子們(men) 心中播撒下了善良、純真的種子。

  借此契機,燈市口小學校園戲劇社定名為(wei) “小小馬蘭(lan) 花”。“小小馬蘭(lan) 花”戲劇社成立後,發展迅速,於(yu) 2018年被授予“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稱號。他們(men) 的另一部原創音樂(le) 劇《愛的煩惱》圍繞“二孩”話題展開。選擇“二孩”這一現實題材,展示了小學生生活中的新問題。愛有煩惱,也是幸福,用孩子們(men) 的身邊事教育孩子,可以直抵心靈。《愛的煩惱》劇本由教師、學生和專(zhuan) 業(ye) 人士共同創編,這樣的現實題材從(cong) 學生現實生活出發,回答了學生成長路上的真問題。孩子們(men) 在參與(yu) 編劇、排演和觀演的過程中完成了一個(ge) 自我教育成長的心路曆程。他們(men) 認識到,愛不隻是索取,小到家庭,大到社會(hui) ,生活的真諦是要付出愛並學會(hui) 分享愛,並勇於(yu) 承擔社會(hui) 責任。

  作為(wei) 上海市戲劇藝術項目“一條龍”特色學校,上海實驗中學2021年度演出了話劇《青春禁忌遊戲》。《青春禁忌遊戲》是蘇聯女作家柳德米拉·拉蘇莫夫斯卡雅創作的劇本。這個(ge) 被世界戲劇界視為(wei) 經典的演出劇目,在上海實驗中學的演繹下,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戲劇效果。中學生演中學生,使得舞台上洋溢著一種充沛的“少年氣”,舞台與(yu) 演員之間充滿了藝術張力。“三一律”的戲劇結構下,台詞節奏和場景遞進的節奏扣人心弦,整個(ge) 戲劇演出一氣嗬成。五位中學生演員的表演在一個(ge) 多小時的劇場演出中,為(wei) 觀眾(zhong) 展示了高強度的生活衝(chong) 突,使得舞台成為(wei) 複雜人性與(yu) 豐(feng) 富情感的試驗場,讓學生們(men) 體(ti) 驗到了現代戲劇之美,也成為(wei) 出演和在場的青少年步入社會(hui) 之前的“高峰體(ti) 驗”。他們(men) 獲得的不僅(jin) 僅(jin) 是藝術的熏陶,更有對人生、價(jia) 值的深入思考。

  中小學戲劇演出麵對的是一個(ge) 在年齡、智識上處於(yu) 特殊階段的群體(ti) 。無論是經典劇目,還是原創劇目,作品的文化設計都必須考慮這個(ge) 年齡段孩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他們(men) 在文化接受方麵必然存在的“局限性”。畢竟這一年齡階段的中小學生涉世不深,曆史文化知識儲(chu) 備比較有限,綜合分析與(yu) 理性分析能力也相對不足。我們(men) 必須利用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們(men) 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敏銳感知,以及對新媒介很強的適應性,用戲劇演出的文化內(nei) 涵對這一群體(ti) 實施“精準”的文化滋養(yang) 與(yu) 喚醒。

  雖然不是專(zhuan) 業(ye) 舞台上的演出,但當下的中小學戲劇演出也呈現出了包含戲劇創作、戲劇表演、戲劇鑒賞和舞台設計等全流程,其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化實踐。在這些實踐中,參與(yu) 的學生理解了藝術背後的文化精神及價(jia) 值,陶冶了情操,培養(yang) 了審美能力,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其整個(ge) 文化生產(chan) 過程更是展現出在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下,文化自覺已從(cong) 校園起步,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2日 16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