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民族歌劇《沂蒙山》:又見沂蒙紅嫂

發布時間:2023-08-02 09: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雷桂榕、王洪波(分別係中央民族大學藝術教育中心講師,中國音樂(le) 學院聲歌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創民族歌劇《沂蒙山》自2019年推出以來,上演了數百場,觀眾(zhong) 幾十萬(wan) 人次,所到之處場場火爆,使許多觀眾(zhong) 感動落淚,並獲得“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中宣部“五個(ge) 一工程”獎等國家舞台藝術大獎。在網絡上,諸如“淚目”“震撼”等成為(wei) 彈幕評論出現的高頻詞,使這個(ge) 遙遠年代的抗戰故事跨越時空,在新一代年輕人心中激起陣陣情感漣漪。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受到觀眾(zhong) 喜愛和業(ye) 界肯定,不僅(jin) 要歸功於(yu) 其感人至深的劇情講述,也與(yu) 其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相關(guan) 。

  八百裏沂蒙大地,鄉(xiang) 鄉(xiang) 有紅嫂、村村有烈士。《沂蒙山》以抗日戰爭(zheng) 為(wei) 主線,以大青山突圍、淵子崖戰役為(wei) 創作素材,講述了沂蒙山抗日根據地軍(jun) 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團結抗戰的故事,揭示“黨(dang) 群同心、軍(jun) 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yu) 共”的沂蒙精神內(nei) 涵。主創團隊曆經兩(liang) 年時間,先後11次深入鄉(xiang) 村,被老區人民“最後一粒米交軍(jun) 糧,最後一尺布做軍(jun) 裝,最後一個(ge) 兒(er) 子上戰場”的光榮傳(chuan) 統以及人民軍(jun) 隊和當地百姓的巨大犧牲深深震撼,寫(xie) 出了諸如“都有自己的爹,都有自己的娘,省下最後一口糧,為(wei) 了前方;都有自己的兒(er) ,都有自己的女,送上自己的親(qin) 骨肉,血灑戰場”等感人至深的歌詞,以及“等著我,親(qin) 愛的人,等著我,不變的心”“哥是鞋幫妹是底,一生一世不分離”等契合民間生活實景和農(nong) 村青年性格特點的話語,刻畫了老區人民爽直淳樸的性格,也折射出沂蒙軍(jun) 民魚水情、戰友情、母子情、革命愛情等真摯情感。

  歌劇創作存在多種模式,有的先寫(xie) 劇本再創作音樂(le) ,有的先確定音樂(le) 結構再寫(xie) 劇本,也有的同時創作、互相調整磨合。《沂蒙山》選擇以音樂(le) 為(wei) 核心的模式創作,首先根據音樂(le) 確定人物角色、聲部、音樂(le) 結構、體(ti) 裁、演唱樣式等,再編寫(xie) 故事大綱和劇本。在創作劇本時,也要先確定每個(ge) 人物的核心唱段和重要唱段。如此一來,就將深厚的曆史意蘊、真摯的情感表達與(yu) 優(you) 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有機融合,實現了戲劇與(yu) 音樂(le) 和諧統一、相得益彰。

  這部歌劇一共六幕,四十個(ge) 唱段,演唱形式涵蓋男女獨唱、對唱、二重唱、四重唱、混聲合唱等樣式,曲式設計多姿多彩,歌調旋律豐(feng) 富多樣。主創團隊在運用板腔體(ti) 的同時,加入具有時代感的風格元素,吸納《沂蒙山小調》《趕牛山》《鳳陽歌》《我的家鄉(xiang) 沂蒙山》《誰不說俺家鄉(xiang) 好》等民間戲曲元素、民歌以及現代流行歌曲元素,再加上或舒緩或清亮或熱烈的旋律變化,既發揮了故事情節鋪演推進的敘事功能,又展現了渲染氣氛激蕩情緒的抒情作用,呈現出既豐(feng) 富多彩又渾然一體(ti) 的藝術效果。

  主創在劇本和音樂(le) 的一度創作中設定了較高的藝術標準,所以以聲樂(le) 表演為(wei) 主的二度創作也必須跟上,才能將宏大精彩的劇情演繹得生動感人。整部劇時長超過150分鍾,要始終保持高水準的演唱,十分考驗歌唱演員的技法和功力。《沂蒙山》歌唱演員的演唱首先做到了“通”,讓觀眾(zhong) 能聽得見、聽得清楚,而且是共鳴豐(feng) 富具有穿透力的立體(ti) 聲。其次,做到了深呼吸、高位置、在腔裏唱。再次,做到了聲區統一、音色統一、空間共鳴統一。不隻是中聲區表現出色,到了高音區,也沒有出現聲音不統一的現象。最後,發聲不擠、不卡、不捏、不白、不僵。

  作品的重唱較多,所以要讓民族聲樂(le) 歌唱家在唱重唱時與(yu) 美聲歌唱家的歌聲有機融合,同時還能分清層次,成為(wei) 一個(ge) 難題。這要求民族聲樂(le) 歌唱家不能像獨唱時那樣酣暢淋漓地表現個(ge) 人特點,而要調整聲音狀態,不僅(jin) 保持住人物聲音形象,還得做到與(yu) 美聲歌唱家的歌聲形成鮮明層次。同樣,美聲歌唱家也要在保持聲音辨識度的同時,做到咬詞吐字清楚。

  在聲樂(le) 表演方麵,《沂蒙山》對經典民族歌劇既有傳(chuan) 承,又有發展。尤其在表現革命精神方麵,作品傳(chuan) 承了經典民族歌劇借鑒戲曲表演的傳(chuan) 統,如以戲曲唱腔等表現出英雄人物的革命意誌和革命氣節。同時《沂蒙山》也與(yu) 時俱進,使表演更加生活化,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還原抗戰時期沂蒙地區老百姓樸實的生活方式和曆史特色。

  對《沂蒙山》的演員來說,要在兩(liang) 個(ge) 半小時之內(nei) 靠表演、演唱把一個(ge) 人物經曆各種事件的過程以及其內(nei) 心發生的變化表現出來,不僅(jin) 要在演唱音色、音樂(le) 處理上下功夫,還要從(cong) 人物的肢體(ti) 、語言、表情上體(ti) 現出細微的變化,把戲演得連貫流暢、有律動。當下中國原創民族歌劇尚未形成成熟的程式化表演模式,許多方麵要靠主創團隊琢磨設計,並非易事。令人欣喜的是,劇中各個(ge) 人物形象鮮活生動,給觀眾(zhong) 留下深刻印象。每位演員都把握住了自己所飾演人物的意境、心理、情緒,以情感的極致化表達營造出一種處於(yu) 生死絕境中的狀態,從(cong) 而喚醒了觀眾(zhong) 心靈深處強大而劇烈的情感能量,使他們(men) 與(yu) 劇情形成一種情感節奏的同頻共振。

  原創民族歌劇《沂蒙山》為(wei) 我們(men) 賡續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血脈,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提供了精神力量,也為(wei) 以民族歌劇為(wei) 載體(ti) 傳(chuan) 承中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講好中國故事,走向世界做出了有益嚐試。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2日 16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