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交響組曲《嶽麓書院》:借西方之器 立民族之道

發布時間:2023-08-02 09: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廖勇(北京歌劇舞劇院藝術總監,北京音樂(le) 家協會(hui) 副主席)

  日前,交響組曲《嶽麓書(shu) 院》在湖南長沙音樂(le) 廳初次亮相。演出後,許多觀眾(zhong) 反映“沒聽夠”“太過癮了”,從(cong) 中可以看到大家對音樂(le) 的喜愛,對作品所傳(chuan) 達的嶽麓書(shu) 院文化內(nei) 涵的認同。音樂(le) 作品想要獲得大眾(zhong) 的認可,留住聽眾(zhong) 的耳朵,應該考慮三個(ge) 問題。

  其一是“走下去”,即走向群眾(zhong) 。我們(men) 常認為(wei) 交響樂(le) 與(yu) 老百姓是有距離的,欣賞交響樂(le) 是有門檻的,其實不然,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音樂(le) 都不對聽眾(zhong) 設限,音樂(le) 本質內(nei) 涵的體(ti) 現也不在於(yu) 它的呈現方式、表演形式、樂(le) 隊編製等。優(you) 秀的音樂(le) 作品來自於(yu) 生活,來自於(yu) 人民,當代中國的交響作品可以借鑒西方之器,但要立足民族之道,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服務,寫(xie) 人民所想,在作品中展現和傳(chuan) 達民族自信心與(yu) 人民自豪感。

  創作初始,指揮餘(yu) 隆就提出了交響組曲《嶽麓書(shu) 院》應該區別於(yu) 一些順應西方審美的現代作品,盡可能讓西洋管弦樂(le) 進一步貼近人民,符合人民群眾(zhong) 審美。在保持音樂(le) 語言新穎的同時,避免刻意追求學院派的現代技法,盡可能體(ti) 現中國音樂(le) 氣質。

  《嶽麓書(shu) 院》第五樂(le) 章“新時代之光”的作曲采用了雙主題變奏曲式,作為(wei) 末樂(le) 章,該章以抒寫(xie) 順應時代之變、跟隨中國之進、響應人民之呼為(wei) 內(nei) 容主旨。A主題歡騰喜慶,代表著人民奔向幸福的輕快步伐和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B主題大氣豪邁,代表著飛速發展中的大國氣質與(yu) 強國風範。雙主題輪番變奏、交相輝映,通過音響的塑造、重複的力量,層層遞進將主題一步步向群眾(zhong) 靠攏,演奏到尾聲時,隱約能聽到聽眾(zhong) 席中有人輕聲合唱。

  其二是“走回去”,在《嶽麓書(shu) 院》中可以看到回歸傳(chuan) 統又不拘泥於(yu) 傳(chuan) 統的藝術突破。在第三樂(le) 章“風華百年”中,描寫(xie) 青年毛澤東(dong) 初到嶽麓書(shu) 院求學的場景,其中用到了極具代表性的湖南民歌《瀏陽河》,但湖南民歌的婉轉與(yu) 此時思想奮進、意氣風發的毛澤東(dong) 形象不太相符。於(yu) 是,作品在小提琴演奏的《瀏陽河》上方加入了圓號獨奏的《國際歌》。這樣一來,音樂(le) 在材料上回歸了傳(chuan) 統,但又打破了傳(chuan) 統民歌的刻板,兩(liang) 條不同風格、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旋律奇妙構成了一段風格上的複調。

  還有在打破傳(chuan) 統基礎之上的回歸。在第一樂(le) 章的腳本中有春風拂來、綠意盎然的景象,也有時光如逝、弦歌吟哦的感歎,書(shu) 院的千年變遷都被濃縮在短短十分鍾的音樂(le) 裏。該章作曲打破傳(chuan) 統,選擇了非嚴(yan) 格的奏鳴曲式,用以表現現代視角下嶽麓書(shu) 院的古今之別。

  樂(le) 章中,兩(liang) 個(ge) 抒情性的主題分別示意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嶽麓書(shu) 院,主題間的關(guan) 係並不像傳(chuan) 統奏鳴曲式中主、副題之間的矛盾與(yu) 對比關(guan) 係,反而更像是一種“應和”關(guan) 係。主部中有花香、鳥鳴、高山、河流、書(shu) 聲琅琅、人與(yu) 自然共舞,用音樂(le) 勾勒出了這個(ge) 千年文脈傳(chuan) 承的地方。在主題再現部分,需要總結出千年學府的文脈傳(chuan) 承,具象還原嶽麓書(shu) 院這個(ge) 培育了眾(zhong) 多湖湘仁人誌士的精神搖籃。作曲選擇加入演唱,有了歌詞,音樂(le) 與(yu) 腳本間的關(guan) 係由疏離變得緊密,唱詞也增加了音樂(le) 的敘事性,從(cong) 而使聽眾(zhong) 有了更鮮活立體(ti) 的想象畫麵。

  其三是“走出去”,即走向世界。多媒體(ti) 、數字化是當前藝術創新發展的新趨勢,《嶽麓書(shu) 院》首演結合了多媒體(ti) 藝術與(yu) 實景舞美,多媒體(ti) 交響劇場帶給聽眾(zhong) 一種全新的視聽體(ti) 驗。蔥鬱的樹木環繞著舞台兩(liang) 側(ce) 的屏幕,120人的合唱團隊置身於(yu) 叢(cong) 林中,音樂(le) 隨著舞台兩(liang) 旁溪水潺流的畫麵湧動,麓山疊翠、韞玉懷珠,真實還原了嶽麓書(shu) 院坐落在山澗溪水中的壯美景象,堪稱一場融合音、畫、詩、景的情景交響。

  在交響組曲《嶽麓書(shu) 院》中可以看到編劇文字的力量,其對嶽麓書(shu) 院的定位跳脫出一幢曆史建築、一張城市名片、一個(ge) 文化標簽的狹隘界定,將一座固態的建築,從(cong) 一個(ge) 曆史地標逐漸轉化為(wei) 文化地標、精神地標。其文學創作觀是宏大、曠達的,嶽麓書(shu) 院在他們(men) 的筆下不僅(jin) 是一個(ge) 滿溢書(shu) 香的治學高地,更是“實事求是”思想的源頭以及湖湘精神流淌的方向。

  “曆史是一條河”,交響組曲《嶽麓書(shu) 院》展現出在嶽麓書(shu) 院的曆史長河中,靜態的建築隻是其源頭,其中所產(chan) 生的動態的思想與(yu) 精神的延續,才是嶽麓書(shu) 院的流向與(yu) 未來。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2日 16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