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影視作品背後的“文學之美”——由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裏》熱映談起

發布時間:2023-08-02 09:4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桂琳(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文學院教授)

  動畫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火了。影片引發更多關(guan) 注的,不是劇情,也不是人物,而是影片中的48首唐詩。影片將國人耳熟能詳的唐詩名篇巧妙融入敘事,為(wei) 觀眾(zhong) 展開了一幅由唐詩浸染的絢麗(li) 畫卷。詩歌是這部作品的主角。它不僅(jin) 為(wei) 電影成功引流,也為(wei) 影片提供了不一樣的質地,讓人們(men) 看到了影視作品背後的“文學之美”。

  單純的影像可以帶來視覺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詩的影像卻帶來關(guan) 於(yu) 美的想象,創造出穿越千年的壯麗(li) 詩境

  詩歌被稱作“文學桂冠上的寶石”,最能體(ti) 現“文學之美”。相較於(yu) 小說、戲劇等文學體(ti) 裁,詩歌更注重情感表達,更能彰顯詩人的精神氣質,同時也更容易激發讀詩之人的情感共鳴。詩歌的語言表達還特別強調美感,古希臘人就將詩語稱為(wei) “長了翅膀的語言”,那些經過詩人精心錘煉的詩語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將進酒》《燕歌行》《登鸛雀樓》《早發白帝城》……《長安三萬(wan) 裏》中的幾十首唐詩隨著劇情的發展自然引出,與(yu) 故事情節渾然一體(ti) ,寫(xie) 就了盛唐的詩意與(yu) 失意。當那一首首曼妙的唐詩從(cong) 電影中“走出”,不僅(jin) 激活了觀眾(zhong) 關(guan) 於(yu) 唐風詩韻的記憶,也為(wei) 現代人叩開了一扇領略“文學之美”的大門。“荒荒油雲(yun) 、寥寥長風”的雄渾之美、“飲之太和、獨鶴與(yu) 飛”的衝(chong) 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的纖穠之美、“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的豪放之美……單純的影像可以帶來視覺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詩的影像卻帶來關(guan) 於(yu) 美的想象,創造出穿越千年的壯麗(li) 詩境,這大概是獨屬於(yu) 中國人的浪漫。

  古典詩詞之美,既美在意象意境,也美在韻律情感。為(wei) 提升作品的美感,像《長安三萬(wan) 裏》一樣借用古典詩詞元素的作品還有很多。比如,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片尾曲《菊花台》,歌詞使用了“菊花殘”“花落人斷腸”“北風亂(luan) ”“影子剪不斷”等大量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旋律則巧妙借鑒了中國古典詩詞曉暢和諧的韻律之美。由於(yu) 古典詩詞的美已經深深紮根於(yu) 國人的審美集體(ti) 無意識之中,所以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音樂(le) 作品,融入古典詩詞之美總能夠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與(yu) 陶醉。

  不僅(jin) 是古典詩詞,現代詩作品同樣可以提升影視作品的品質。在電視劇《漫長的季節》中,詩歌《打個(ge) 響指吧》曾多次出現,與(yu) 劇情發展和人物塑造密切配合。更可貴的是,它充分發揮了詩歌在情感上的感染力,既像劇情的預言,又如令人難忘的回響,大大提升了劇集的藝術品位和思想深度。《人世間》中的詩歌《北陀寺的風》,不僅(jin) 構成了劇情發展的重要一環,還豐(feng) 富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寫(xie) 出了人世間的滄桑與(yu) 禪意,讓劇集看起來頗有韻味。

  在《長安三萬(wan) 裏》結尾,高適說:“隻要詩在、書(shu) 在,長安就會(hui) 在。”影片想告訴人們(men) ,長安的“形”遺落在曆史的長河裏,長安的“神”卻已然永恒。對影視作品而言,華麗(li) 的特效、精彩的台詞、曲折的故事,都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觀眾(zhong) 遺忘,但作品背後的“文學之美”卻具有恒久的魅力。

  “文學之美”,不僅(jin) 美在言為(wei) 心聲的真實,也不僅(jin) 美在寄情於(yu) 辭的暢達,更美在創造了藝術化的表達方式

  “文學之美”,不僅(jin) 美在言為(wei) 心聲的真實,也不僅(jin) 美在寄情於(yu) 辭的暢達,更美在創造了藝術化的表達方式。比如,文學的一大優(you) 勢是講故事的能力十分強大,情節安排和人物塑造都是文學敘事的長項。與(yu) 文學作品相比,影視作品在文本特性描述方麵處於(yu) 劣勢。

  影視作品要想體(ti) 現“文學之美”,需要在創作中借鑒文學的優(you) 勢。《長安三萬(wan) 裏》在敘事上采取了一種讓觀眾(zhong) 作為(wei) 旁觀者的內(nei) 聚焦視角,通過高適來講述李白起伏的一生,進而來展現安史之亂(luan) 前後唐王朝的興(xing) 衰,並捎帶著勾畫出王昌齡、岑參、王維、杜甫等人的命運軌跡。這些詩人的命運軌跡,共同編織出一首長安史詩。相較於(yu) 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高適對於(yu) 大多數人而言陌生而又“普通”,從(cong) 高適的視角展開敘事,能夠展現出凡人姿態,傳(chuan) 遞出高適作為(wei) “普通人”的情緒,這樣容易拉近觀眾(zhong) 與(yu) 曆史和劇情的距離。這種敘事視角十分精巧,《了不起的蓋茨比》《肖申克的救贖》等文學佳作都采用了這樣的敘事視角。

  從(cong) 人物塑造的視角看,避免人物表麵化、扁平化,努力塑造豐(feng) 富而立體(ti) 的人物形象,是影視作品吸引觀眾(zhong) 並讓觀眾(zhong) 與(yu) 人物共情的利器。《長安三萬(wan) 裏》雖然借鑒文學的敘事視角,但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卻稍顯不足。與(yu) 之相比,其他一些比較成功的動畫電影都有堅實的故事結構和讓觀眾(zhong) 可信和共情的人物形象。《千與(yu) 千尋》將小女孩千尋從(cong) 進入油屋到最終拯救自己父母的冒險過程設計得十分精巧,同時也將千尋從(cong) 普通女孩到拯救者的形象刻畫得細膩而又感人。《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敘事上,將觀眾(zhong) 緊緊吸引在哪吒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驚險劇情之中。與(yu) 此同時,一個(ge) 顛覆傳(chuan) 統的哪吒形象也立體(ti) 地呈現出來。

  “文學之美”是影視作品藝術性的重要支撐,缺乏文學之美的影視作品必然導致膚淺甚至粗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影視創作者從(cong) 文學中汲取養(yang) 分,同時也借鑒文學的敘事手法和創意策略。比如,一些歐洲藝術片導演從(cong) 喬(qiao) 伊斯、伍爾夫等人的意識流小說中尋找靈感,在電影中越來越多地把片段、來去突兀的回憶等和諧地穿插在現在式的敘事中,形成了當代電影和小說共享的一種快節奏閃回技巧。又如,當代日本導演濱口龍介從(cong) 小說敘事中挖掘出一種更巧妙的方法來代替電影閃回,那就是讓演員通過台詞直接講述過去,這樣不僅(jin) 可以重新編織過去,更可以與(yu) 當下建立聯係,從(cong) 而產(chan) 生複雜和多層麵的藝術表達效果。

  呈現“文學之美”既要將文學性有機融入影視作品,又要在將文學語言轉化成視聽語言的過程中進行創新

  文學也有自己的軟肋,那就是文學的語言屬於(yu) 單一媒介,而且比較抽象。相較於(yu) 文學,影視在再現具象事物方麵具有獨特優(you) 勢,同時影視是更通俗的藝術形式,更容易被大眾(zhong) 接受。挖掘“文學之美”、呈現“文學之美”,需要文學與(yu) 影視雙向奔赴,以文學涵養(yang) 影視創作,以影視帶動文學傳(chuan) 播。在具體(ti) 的影視創作中,既要將文學性有機融入作品,又要在將文學語言轉化成視聽語言的過程中進行創新。

  在這方麵,動畫因為(wei) 有更強的虛構能力和創造自由,在呈現“文學之美”方麵具有優(you) 勢。比如,《長安三萬(wan) 裏》以動畫來呈現詩歌意象就是成功的嚐試。影片中,李白詩歌中充滿想象力的時空穿梭和任意遨遊,僅(jin) 僅(jin) 通過文字很難引起人的共鳴,但使用動畫這種虛實相生的形式就把詩歌中的意境輕鬆呈現出來,從(cong) 而讓觀眾(zhong) 產(chan) 生身臨(lin) 其境之感。前幾年出品的《中國古詩詞動漫》也充分發揮了動畫強大的虛構能力,將詩歌意象和曆史故事結合起來,產(chan) 生了較好的藝術效果。今年出品的《中國奇譚》則通過動畫手段將中國神話傳(chuan) 說和民間故事生動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彰顯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韻味和中華美學精神。

  目前,《紅樓夢》《西遊記》等中國古典小說以及《駱駝祥子》《平凡的世界》《人世間》等現當代小說,都已改編成影視作品,讓現代觀眾(zhong) 可以通過影像化方式領略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文學之美”。在全媒介時代,為(wei) 了擴大作品的影響力,也為(wei) 了讓作品中的“文學之美”得到廣泛傳(chuan) 播,很多文學作品的創作者,已開始有意識地將影視產(chan) 品的衍生轉化前置,在創作之初就考慮到影視藝術的特點,強化對影視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的運用。比如,《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風起隴西》等作品,完全不同於(yu) 傳(chuan) 統曆史小說,它們(men) 在借鑒和整合不同文化資源上采取的是一種跨時空、跨媒介的拿來主義(yi) 思路,通過腦洞大開的奇幻想象,將影視、動漫、遊戲、文學等不同文化資源進行自由整合。正因如此,這些作品出版後迅速進行了影視化改編,作品背後的“文學之美”在此過程中實現了共振傳(chuan) 播。

  中國文學不僅(jin) 有詩詞,也有小說、戲劇、散文等其他體(ti) 裁;不僅(jin) 有數量龐大的文學作品,也有豐(feng) 富的文人形象和文學故事。隨著全媒介時代的到來,影視作品可以用更靈活的形式、更多樣化的手段,傳(chuan) 播嚴(yan) 肅文學的魅力,讓“文學之美”以更輕鬆活潑的方式走近大眾(zhong) 。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2日 13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