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技前沿】地球地幔運轉模式演變被揭示

發布時間:2023-08-02 09:4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合肥7月31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王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鄧正賓特任教授與(yu) 多位國際學者合作,成功實現了鈦穩定同位素組成的超高精度測量方法,應用刻畫了地球形成早期到現代的地幔來源火成岩的鈦同位素記錄,揭示了地球地幔的運轉模式是呈階段性演變的,現代板塊構造體(ti) 製下接近全地幔對流的模式隻是地球演化近期的過渡狀態。相關(guan) 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地球自外向內(nei) 主要分為(wei) 地殼、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幔在660公裏處存在地震波速的不連續界麵,將地幔分為(wei) 上地幔和下地幔兩(liang) 個(ge) 圈層。在地球地質曆史中,上、下地幔的物質交換會(hui) 影響元素在地殼和地幔中的分配,對於(yu) 理解類地行星的動力學和熱演化十分重要。地球化學研究中發現現代深部地幔保留了地球形成早期的稀有氣體(ti) 或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的同位素記錄,意味著下地幔存在原始物質的儲(chu) 庫,但地震層析成像研究發現俯衝(chong) 板片可進入下地幔,意味著現今上、下地幔存在大量物質交換,現有交換速率下地球早期形成的儲(chu) 庫應難以在漫長地質曆史中得到保留,與(yu) 地球化學觀察所得結論相對立。

  針對這一問題,鄧正賓同合作者采用最新一代多接收等離子體(ti) 質譜儀(yi) 開發超高精度鈦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改進和優(you) 化樣品處理流程和數據處理方法,將已有鈦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分析精度提高了3~4倍。“在地殼熔融過程中,鈦穩定同位素體(ti) 係存在顯著分餾,是用來示蹤地殼-地幔的物質交換的良好工具,通過鈦穩定同位素研究可以得到地球形成以來相對完整的地殼-地幔物質交換記錄。”鄧正賓說。

  利用新的分析方法,鄧正賓等人首先對24件球粒隕石樣品的鈦同位素進行了標定,確定全矽酸鹽地球的鈦穩定同位素組成和現在的上地幔存在顯著差別。在此基礎上,對比研究了全球從(cong) 太古代到元古代(38億(yi) 年到20億(yi) 年以前)的地幔來源火成岩以及現代洋島玄武岩樣品。結果發現早太古代(38億(yi) 年到35億(yi) 年)的樣品和球粒隕石的鈦穩定同位素組成一致,在35億(yi) 年到27億(yi) 年之間地球地幔來源火成岩樣品的同位素組成隨著時間逐漸變輕,直到與(yu) 現代普通型大洋中脊玄武岩接近,而現代洋島玄武岩的鈦穩定同位素組成與(yu) 大洋中脊玄武岩存在差別,更接近全矽酸鹽地球的組成特征。

  據悉,該工作基於(yu) 同位素分析技術方法的突破,綜合研究了地球地幔來源火成岩在地質曆史中同位素記錄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現地球地幔的運轉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即現代深俯衝(chong) 板片可以進入下地幔以及接近全地幔對流的格局隻是地球演化近期的過渡狀態,不完全代表地球早期的動力學特征。該工作彌合了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對地球內(nei) 部過程約束的矛盾,在此基礎上,急需對地球地質曆史中地幔物質交換模式及其演化具體(ti) 控製機製開展更多研究,才能更好地認識類地行星的地質和宜居性演化。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1日 08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