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古典詩詞誦讀,“打開”傳統文化的另一種方式

發布時間:2023-08-02 09:4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趙若竹(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副教授)

  正在上映的國風動畫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因很高的“含詩量”——使用了48首唐詩而受到廣泛關(guan) 注。觀影過程中,很多人尤其孩子,不由自主地跟著劇中人物吟誦起古詩來,觀影現場竟然成了“背詩”現場。

  由於(yu) 是動畫片,影片中的詩歌吟誦皆由配音演員完成。或抑揚頓挫,或扣壺長吟,或鏗鏘有力,或低回婉轉……配音演員們(men) 的吟誦,不僅(jin) 讓畫麵和聲音達到最佳同步效果,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觀賞性,也讓觀眾(zhong) 領略到誦讀藝術的魅力。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長安三萬(wan) 裏》的製作是一次成功的古詩誦讀實踐;觀眾(zhong) 觀看《長安三萬(wan) 裏》則是對誦讀藝術的一次親(qin) 身體(ti) 驗。

  唐詩三百首,人生天地間。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誦讀包括唐詩在內(nei) 的古詩詞是傳(chuan) 承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方式。觀看《長安三萬(wan) 裏》,當耳畔響起“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wan) 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wan) 樹梨花開”等經典詩句,很多觀眾(zhong) 難掩心中激動,紛紛跟著小聲吟誦起來,影院裏由此出現了“學習(xi) 式觀影”的動人景象。在對經典詩句一遍遍的誦讀中,觀眾(zhong) 不僅(jin) 領略了古典詩詞韻律和諧、文字精練的藝術特色,也看到了詩詞背後恢宏壯闊的曆史往事,更激活了埋藏在他們(men) 內(nei) 心深處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正如一些觀眾(zhong) 所言,“原來我對這些詩詞的記憶並沒有被時間衝(chong) 淡,而是刻在了血液裏,一經觸動,便如洪水一般湧現,可能這就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神奇所在”。

  誦讀是把文字語言轉變為(wei) 有聲語言,但這種有聲語言是抽象且轉瞬即逝的。所以,誦讀在傳(chuan) 遞信息方麵並不具備天然優(you) 勢。另外,古典詩詞多創作於(yu) 千百年前,其中的很多人物、事件、典故等並不為(wei) 今人熟知。人們(men) 通過逐字逐句閱讀古典詩詞,尚且不一定能迅速理解其中的含義(yi) ,通過聆聽古典詩詞誦讀,又如何進入傳(chuan) 統文化的世界?

  傳(chuan) 統舞台上的古典詩詞誦讀,要想有效實現傳(chuan) 情達意,需要誦讀者先對詩詞深入理解,然後形之於(yu) 聲。誦讀者要通過想象詩人作詩時的場景、心情等來獲得充沛的情感,並將這種情感轉化成誦讀時的節奏、聲量,通過斷句、重音、氣息控製以及情感投入等吸引觀眾(zhong) 。

  隨著傳(chuan) 播手段的多樣化,誦讀雖然仍是一種以“讀”為(wei) 主要形式的藝術,但這種“讀”不再是簡單地把文字念出來,而是運用包括音樂(le) 、影像在內(nei) 的多種手段對文本內(nei) 容進行二度創作,這樣才能將文本背後的情感、意境、真與(yu) 美呈現出來,創造出新的審美空間。

  《長安三萬(wan) 裏》中的那種動畫影像就是豐(feng) 富詩詞誦讀表達力的有效手段。比如,李白吟誦《將進酒》那場戲,李白帶眾(zhong) 人乘仙鶴淩空而起,與(yu) 起伏跌宕、極具爆發力的詩歌誦讀之聲有機結合,成功讓觀眾(zhong) 領略到盛唐時代的浪漫和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灑脫氣質。動畫影像讓古典詩詞中的人物、事件等不再那麽(me) 抽象,而變得形象可視甚至鮮活立體(ti) ,配以誦讀者聲情並茂的吟誦,觀眾(zhong) 會(hui) 產(chan) 生身臨(lin) 其境之感。僅(jin) 靠文字或聲音很難表現出來的詩詞中的那種文化意境和美學韻味也就自然呈現出來。於(yu) 是,當我們(men) 吟出“低頭思故鄉(xiang) ”時,更能理解李白訴說自己人生變故的悲涼心境;當我們(men) 吟出“兩(liang) 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wan) 重山”時,更能理解詩人被赦免後的驚喜交加。

  總之,要想通過古典詩詞誦讀幫助觀眾(zhong) 打開傳(chuan) 統文化之門,僅(jin) 僅(jin) 靠幹巴巴地背誦詩詞中的文字是不夠的,而要綜合運用聲畫樂(le) 光影等多種手段,實現視覺與(yu) 聽覺、奇幻和實際、虛與(yu) 實、古和今的交互融合,那樣才能豐(feng) 富表達層次,調動觀眾(zhong) 的多種感覺器官,豐(feng) 富他們(men) 的審美體(ti) 驗,清晰闡釋並傳(chuan) 遞出古典詩詞中的中華美學理念。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2日 13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