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 | 重慶石柱:探索傳統“和”文化模式 讓鄉村治理不再難
光明網記者 孫滿桃
不久之前,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xiang) 龍河村兩(liang) 村民因羊的權屬問題引發糾紛,當地民警巧用“貴和工作法”,借助鄉(xiang) 賢力量成功調解,獲得村民一致稱讚。
相比一般破案的手法不同,鄉(xiang) 賢在這起調解問題當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與(yu) “楓橋經驗”一脈相承,目前,石柱縣探索的“貴和工作法”在大山深處蹚出一條鄉(xiang) 村治理新路徑。
7月下旬,記者前往石柱縣進行采訪,詳細了解石柱人如何運用“貴和工作法”向著鄉(xiang) 村治理新成效穩步邁進。
打造鄉(xiang) 村治理新模式
石柱縣地處長江上遊南岸、重慶東(dong) 部、三峽庫區腹心,幅員麵積3014平方公裏,轄區33個(ge) 鄉(xiang) 鎮(街道)、242個(ge) 行政村(社區),總人口55萬(wan) ,全縣主要勞動力輸出約占比30%,鄉(xiang) 村“三留守”現象突出,社情民意相對複雜,鄉(xiang) 村治理難度大。
2018年,石柱縣將“大數據+智能化” 與(yu) “楓橋經驗”融合,探索形成“貴和工作法”鄉(xiang) 村治理模式,有效破解鄉(xiang) 村治理中長期存在的難題,農(nong) 村矛盾糾紛明顯減少,群眾(zhong) 滿意度明顯提高,鄉(xiang) 村治理水平顯著提升。
“以和為(wei) 貴”“親(qin) 仁善鄰”“協和萬(wan) 邦”的友好相處、互助平等的精神,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處理人際關(guan) 係和民族關(guan) 係的基本價(jia) 值取向。石柱縣基於(yu) “貴和尚中”“以和為(wei) 貴”的傳(chuan) 統“和”文化的“貴和”群眾(zhong) 工作法應運而生。
石柱縣中益鄉(xiang) 村民馬某與(yu) 譚某是鄰居。因為(wei) 誤會(hui) ,馬某繼子肖某損壞了譚家的大門,打傷(shang) 了譚某的妻子。譚家心生怨恨,揚言要進行報複。民警在入戶走訪過程中得知此事,為(wei) 徹底化解矛盾糾紛,便邀請兩(liang) 家人來到“貴和工作室”,還特別邀請了本地鄉(xiang) 賢參與(yu) 調解。
最終,在民警講法和鄉(xiang) 賢講情的持續勸說下,雙方終於(yu) 達成了一致的意見,握手言和。
在石柱縣中益鄉(xiang) 試點後,“貴和工作法”旋即在防範化解風險、調解矛盾糾紛取得明顯成效,繼而助推脫貧攻堅、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顯著提升鄉(xiang) 村治理水平。隨後,“貴和工作法”在全縣全麵推廣。
2019年以來,石柱縣公安局中益派出所在工作中實踐運用“貴和工作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121餘(yu) 起,調解成功率高達100%。
“傳(chuan) 統群眾(zhong) 工作手段主要是依靠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而我們(men) 創立的‘貴和工作法’,推行警調對接、訪調對接、律調對接、訴調對接、民調對接、鄉(xiang) 賢調對接的多元化解‘六調對接’製度,輔警人員聘任為(wei) 人民調解員。”石柱縣相關(guan) 負責人說。
自推廣“貴和工作法”以來,石柱縣刑事、治安案件,矛盾糾紛均大幅下降。2022年,石柱縣“貴和工作室”排查矛盾風險3706件,化解率高達94.20%,實現絕大多數矛盾風險和解在源頭在萌芽、在屬地的目標。
“重慶人雖然脾氣耿直,卻很信奉‘和為(wei) 貴’。”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鄒東(dong) 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貴和工作法”是一個(ge) 具有重慶辨識度、很接地氣的基層治理創新。“貴和工作法”通過發揮政府社會(hui) 多元協同的整體(ti) 治理,實現黨(dang) 建引領的情理法融合治理,解決(jue) 好群眾(zhong) 急、難、愁、盼的有效治理,來推動矛盾、風險、隱患、信訪問題的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
數字技術賦能鄉(xiang) 村治理
隨著農(nong) 村地區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變化,村民的思維觀念和行為(wei) 方式發生轉變,同時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農(nong) 村社會(hui) 治理難度與(yu) 日俱增。
在“貴和工作法”中,“科技+傳(chuan) 統”兩(liang) 種手段的有機融合,成為(wei) “貴和工作法”迅速推廣開來的最有利保障。2018年3月,一套聚焦鄉(xiang) 村治理的智能化防控係統開始試運行。
結合大數據、智能化、物聯網、雲(yun) 計算等現代技術,防控係統實現風險隱患智能分析研判和矛盾糾紛網上化解,將收集和排查到的矛盾糾紛通過係統分流到各有關(guan) 部門單位或推送到前端的綜治幹部,及時靠前化解處理。
記者在位於(yu) 石柱縣坪壩村的智能化鄉(xiang) 村治理指揮中心看到,通過該係統,遊客需要的氣候狀況甚至是火情隱患等一覽無餘(yu) ;綜治幹部的巡邏位置盡收眼底,有突發事情可以就近安排;網絡上相關(guan) 的社情民意,也會(hui) 及時收集到係統以便於(yu) 及時回應。
“也就是說,這套係統實現了‘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相關(guan) 負責人說,目前,該係統已在重慶原來的18個(ge) 深度貧困鄉(xiang) 鎮推廣使用。
鄒東(dong) 升在接受光明網采訪時表示,在偏遠農(nong) 村,數字技術在鄉(xiang) 村治理、社會(hui) 治理中可以大有作為(wei) 。“在鄉(xiang) 村發展過程中,一些新的業(ye) 態、新的情況也可能會(hui) 出現。”鄒東(dong) 升說,因此“貴和工作法”還需要進行更多探索來增強它的適應性,保證鄉(xiang) 村治理有效推進,社會(hui) 發展與(yu) 時俱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