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藝術家愛可:以陶瓷為媒 促進土中兩國文化交融
中新網香港8月2日電 題:土耳其藝術家愛可:以陶瓷為(wei) 媒 促進土中兩(liang) 國文化交融
中新網記者 劉大煒
提起陶瓷,人們(men) 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事實上,隨著中國陶瓷通過絲(si) 綢之路傳(chuan) 至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發展出自己的陶瓷工藝,作為(wei) 亞(ya) 歐橋梁的土耳其便是其中之一。與(yu) 中國瓷器相比,土耳其瓷器在顏色上添加了具備土耳其民族特色的綠鬆色和紅色,花卉、石榴、烏(wu) 魚、船隻和伊斯蘭(lan) 經文等圖樣也常見於(yu) 其上。
近日,香港中藝舉(ju) 辦了一場“尋覓土耳其:陶瓷藝術家愛可作品鑒賞”的文化分享活動,邀請土耳其陶瓷藝術家愛可(Ekrem Yazici)講述土耳其陶瓷與(yu) 景德鎮的不解之緣。“對我來說,香港是亞(ya) 洲有代表性的城市。這裏的國際化程度深,藝術氛圍也非常濃厚。而且香港的中西文化交融比較深入,這一點與(yu) 我的作品理念不謀而合。”談及為(wei) 何選擇在香港舉(ju) 辦此次活動,愛可在活動後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愛可在少年時代與(yu) 陶瓷結緣。當時他跟著家人去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宮看展,發現曆史上通過絲(si) 綢之路運達土耳其的青花瓷下方有“景德鎮”字樣,從(cong) 此對這座東(dong) 方小城和陶瓷這項工藝充滿了向往。在土耳其讀大學期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陶瓷藝術專(zhuan) 業(ye) 。
學習(xi) 過程中,愛可發現自己關(guan) 於(yu) 中國這個(ge) 陶瓷源頭的了解甚少,遂決(jue) 定來中國把這片“空白”補上。2009年他來到景德鎮,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繼續深造,畢業(ye) 後成立個(ge) 人工作室專(zhuan) 注創作。2022年,愛可離開景德鎮回到土耳其。
“在中國期間,我已經學到了應該學的東(dong) 西,積累了一定經驗。如何把這些經驗傳(chuan) 遞給其他人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愛可看來,藝術家需要通過作品傳(chuan) 播信息,將學到的經驗應用於(yu) 其中。這也是他舉(ju) 辦此次展覽活動的初衷。“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作品,將土耳其與(yu) 中國在古代絲(si) 綢之路時期的聯係體(ti) 現出來。”
在中國的學習(xi) 經曆讓愛可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這一點在“尋覓土耳其”活動可見一斑。活動展出的作品融合了土耳其和中國的紋飾圖樣,顯示出兩(liang) 國各具特點的風土人情及曆史文化。
作品中最為(wei) 矚目的應屬融合土耳其傳(chuan) 統民俗的彩瓷掛盤。這些瓷盤巧妙結合取自阿拉伯文字的線條圖案與(yu) 清代粉彩技法,以斑斕細膩的粉彩蘭(lan) 花花頭為(wei) 底,融入極富藝術想象力的文字線條,展現時空與(yu) 地域的交錯,承載厚重的曆史與(yu) 文化。此外,還有靈感來源於(yu) 皮球花紋飾的黑釉皮球花咖啡杯、受元代剔紅如意紋漆盒所啟發的仿漆器紅釉如意紋煙灰缸、依照魯班尺規格製作而成的藍釉花瓶和橘釉花瓶等,無一不蘊含美好的寓意以及美學涵養(yang) 。
“可以說這些作品得益於(yu) 我在中國期間的文化沉澱。”愛可對記者說,在中國期間,他走遍了中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從(cong) 文物身上學習(xi) 不同朝代的審美。
在他看來,中國的傳(chuan) 統藝術設計往往站在全局角度考慮,需要將藝術品融入居住環境中,講究渾然天成,不能顯得特別突兀,這一點對他的作品設計影響很大。“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承載文化內(nei) 核,能夠經得住時間的洗禮。”愛可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