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長篇小說《灶王傳奇》:在民間信仰和文學想象之間

發布時間:2023-08-03 10:1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8月1日電 (記者 高凱)以灶王為(wei) 主人公,寫(xie) 這位“小神”曆險三界的傳(chuan) 奇故事,在作家李浩新推出的長篇小說《灶王傳(chuan) 奇》中,星宿明滅轉徙,灶王入主尋常人家的司職調動苦樂(le) 交替發生,這中間不曾改變的是普通人迎祥納福的祈願和對善的追求。

  近日,《灶王傳(chuan) 奇》新書(shu) 分享會(hui) 在思南文學之家舉(ju) 辦,作家、《灶王傳(chuan) 奇》作者李浩,中國現代文學館特聘研究員木葉,作家、評論家趙鬆,於(yu) 其間一同暢聊《灶王傳(chuan) 奇》小說中的寫(xie) 作藝術、如何在當代小說中運用民間藝術以及傳(chuan) 統文學資源等話題。

  李浩,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河北四俠(xia) ”之一。著有長篇小說《如歸旅店》《鏡子裏的父親(qin) 》,小說集《N個(ge) 國王和他們(men) 的疆土》《封在石頭裏的夢》等,曾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第十二屆莊重文文學獎,第九屆《人民文學》獎,第九屆《十月》文學獎,首屆孫犁文學獎等。

  《灶王傳(chuan) 奇》是李浩暌違多年的轉型之作。在這部作品中,灶王雖是“一家之主”,但法力低微,在神仙譜中屬於(yu) 末流。土木之變,人們(men) 流離失所,灶王因一念之善,為(wei) 救孤兒(er) 小冠不得不上至天庭、下至地府尋訪門路。他也受案牘勞形,也因為(wei) 人間那些無解的困苦而氣惱。天上宮闕金碧輝煌,海底龍宮萬(wan) 象雍容,灶王往來於(yu) 三界,在沉默而堅固的秩序麵前不停感到自我的有限。

  談到寫(xie) 作這本書(shu) 的緣起,李浩表示,寫(xie) 作的過程即是一個(ge) 尋找自我的過程,“我用曲折的方式來表達我對人生、世界、生命、生活的種種看法,灶王是很小的民間神,在北方,每家每戶都有,據說,灶王有一個(ge) 好罐,一個(ge) 壞罐,某種程度上他是家庭的統計員。這個(ge) 一家之主不能幹涉這家人的生活,但是要用自己的方式來評判好壞。”

  對於(yu) 李浩來說,作家的角色就像灶王,需要對民間眾(zhong) 生的人情冷暖保有強烈的牽掛,“我用灶王來承擔我人生中最直接的、最敏感的、最讓我糾結的體(ti) 驗。於(yu) 是想寫(xie) 一部和灶王爺有關(guan) 的小說,它多少可以呈現某部分的怪力亂(luan) 神,但它的內(nei) 部一定是遮遮掩掩的真情。這即我對他者、時代、譜係和體(ti) 係的整個(ge) 看法,在小說中我讓灶王來承擔這一切。”

  趙鬆指出,“李浩在處理角色的時候,很大膽地采取了第一人稱,用‘我’的視角,可以非常好地扮演一個(ge) 傳(chuan) 話者的角色,他沒有權力把幸福賜給某個(ge) 人,隻是經曆者、觀看者、記錄者。其實大部分普通人也都扮演著這樣的角色,我們(men) 不過在看著、聽著、觀察著、體(ti) 驗著、想象著,很多時候我們(men) 也都是曆史大事件的局外人。李浩在小說中選擇了明代一個(ge) 很關(guan) 鍵的時期,土木堡之變,讓這本書(shu) 有了厚度。”

  木葉認為(wei) ,《灶王傳(chuan) 奇》的敘述藝術很有特點,“這部小說分成兩(liang) 部分,兩(liang) 個(ge) 主人公。‘我’,也就是灶王,講述著自己不斷轉世的過程;另外一位是小冠,他也在不斷轉世。兩(liang) 條故事線索,一明一暗,複合在一起,當中的情節不斷推動著整個(ge) 故事往前走。”

  木葉注意到李浩在《灶王傳(chuan) 奇》中加注釋的寫(xie) 法,“大家看到書(shu) 之後會(hui) 發現,書(shu) 裏有一些注釋,比如灶王、玉皇大帝等等。李浩以前是作為(wei) 一位先鋒作家為(wei) 人所知,他也一直秉持著這種精神,現在寫(xie) 到比較傳(chuan) 統、民間的人物或神仙形象時,他為(wei) 之加上了注釋。”

  對此李浩說,注釋並不是寫(xie) 作過程中想到的,而是完成作品之後補充上去的。“一是對於(yu) 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來說,可能對那段曆史事件不太了解,需要做一個(ge) 引導性的注釋。當然,更重要的是為(wei) 神仙譜係,以及道教的內(nei) 容做一個(ge) 解釋。我在小說中用我自己的想法改造了神仙、神話的譜係,比如在很多人眼裏灶王是一個(ge) 人,但在我的小說裏,每家每戶的神仙都不一樣,它不是簡單的分身,鐵匠灶王有鐵匠人的性格,做豆腐人家的灶王會(hui) 有這家人的性格,這讓灶王有了多重麵孔,使得小說內(nei) 部有了對話、性格和人性上的眾(zhong) 聲喧嘩。”(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