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58】今日北京天橋,風采更勝當年

發布時間:2023-08-04 09: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58】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張景華

  提起北京天橋,不獨北京人家喻戶曉,外地人也知道個(ge) 子醜(chou) 寅卯——京味小說、京味電影,哪個(ge) 裏麵缺得了它?

  北京天橋,在北京中軸線南段。北望,是昔日拱衛皇城、專(zhuan) 走“龍車”的正陽門;南眺,是中軸線南起點永定門;東(dong) 側(ce) ,則緊鄰明清皇帝祭天之所天壇。

  北京天橋,因何得名?

  “這裏雖然離紫禁城不遠,但以前卻是一片澤國。明永樂(le) 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為(wei) 了皇帝去天壇、先農(nong) 壇方便,專(zhuan) 門在此修了座漢白玉單孔高拱橋,取名‘天橋’——天子之橋。橋下左右兩(liang) 撇河溝兒(er) ,也由此有了個(ge) 響亮的名字——‘龍須溝’!”天橋印象博物館曆史顧問趙興(xing) 力向記者講起天橋的來曆,一口京腔,韻味十足。

  隨著時代變遷,天橋的樣貌,也幾經變化——清末,為(wei) 了修馬路,將原來的高拱橋改為(wei) 低拱橋:1929年,為(wei) 方便有軌電車通行,低拱橋被平橋取代;直到1934年,因拓寬馬路,平橋被全部拆除。從(cong) 那時起,天橋,就隻剩下一個(ge) 地名被保留下來。

  “不過,天橋享有盛名,不是因為(wei) 它曾為(wei) 天子專(zhuan) 屬,而是因為(wei) 這裏是近兩(liang) 百年北京民俗文化、市井娛樂(le) 的集中地,民間藝術的發祥地。”趙興(xing) 力越說越起勁,“一提起天橋,人們(men) 就會(hui) 想起‘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的熱鬧場麵!”

  天橋的繁盛,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當時北京外城擴建,天橋成為(wei) 從(cong) 永定門入京後的要道;而清代,漢人和商販遷往外城居住,進一步推高了天橋的人氣。由於(yu) 在天壇附近擺攤不收地租,這吸引了不少商販前來售賣雜貨,逐漸形成各類小市。到了民國初年,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樣雜耍、百樣吃食……無不匯聚於(yu) 此,天橋由此步入“黃金歲月”。1930年《北平日報》曾做過統計,當時天橋地區開設的店鋪、戲園有347家,攤棚439處,匯聚民間藝人多達數千人。天橋,成為(wei) 最具有特色的文化符號。

  “最吸引人的,得數‘撂地’的江湖藝人。怎麽(me) ‘撂’?地上畫個(ge) 白圈兒(er) 作場子,行話‘畫鍋’——有了鍋,藝人就有碗飯。”趙興(xing) 力扳著指頭曆數,“論行當,有說書(shu) 、大鼓、相聲,舞弄大刀、變戲法、耍中幡……論名家,侯寶林、新鳳霞、寶善林、魏喜奎、關(guan) 學曾……都是從(cong) 這裏起步,名揚四海。”

  然而,侵略者的鐵蹄,打碎了天橋的祥樂(le)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侵華日軍(jun) 占領下的北平,經濟蕭條、民生凋敝,天橋從(cong) 此一蹶不振。

  “溝裏全是紅紅綠綠的稠泥漿,夾雜著垃圾、破布、死老鼠、死貓、死狗和偶爾發現的死孩子……溝的兩(liang) 岸,密密層層住滿了賣力氣的、耍手藝的,各色窮苦勞動人民。他們(men) 終日終年乃至終生,都掙紮在那肮髒腥臭的空氣裏。”老舍先生在其代表作《龍須溝》裏,這樣描寫(xie) 解放前天橋一帶的淒慘景象。

  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整治旋即開展,殘破的龍須溝被填平,腥臭的死水坑被修浚,政府投資改建新建了7處小劇場、雜技場,天橋重新燃起了複興(xing) 的希望。

  然而,20世紀50年代後期,城市改造熱潮席卷而來,天橋也因此被湮沒於(yu) 道路興(xing) 建、舊城拆除的工程中……

  人們(men) 對曆史街區的價(jia) 值認知,隨著社會(hui) 發展而不斷深化。進入新世紀,天橋也開始在探索中煥發新生——

  2012年,“北京天橋演藝區區域規劃”完成,錨定“首都演藝核心區”目標,打造天橋文化全產(chan) 業(ye) 鏈,園區改造更新、演藝內(nei) 容製作齊頭並進,戲曲劇團批量回歸;2018年,天橋演藝區與(yu) 當地居民區環境同步提升;2019年,“天橋藝巢”計劃實施,吸引更多藝術家入駐尋夢……

  記者跟隨趙興(xing) 力漫步天橋演藝區,仿佛邁進“時光隧道”。那“老天橋”的味道,重新回來了!

  人流湧動的廣場上,“賽活驢”的雕塑被燈光拉出長長的影子。“賽活驢”原名關(guan) 德俊,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天橋八怪”之一。當年,他穿戴驢形道具,在三條腿板凳搭的“旱橋”上行走,不時用驢子散花、驢失前蹄等驚險絕活吸引觀眾(zhong) 。

  小時候,被街邊藝人的絕活兒(er) “驚掉了下巴”的天橋居民馬建華老人,此刻,正坐在台下聚精會(hui) 神地看北京雜技團的新雜技《涿鹿之戰》。在他看來,今天的“賽活驢”,不再簡單地以高難度博人眼球,而是將驚險的技巧有機融入劇情,更加引人入勝:“嘿,沒想到,這絕活兒(er) 沒丟(diu) ,更絕了!”

  “既往傳(chuan) 統裏鑽,也往時尚裏走!”北京雜技團團長楊敬榮說,“是天橋的‘氣場’,給了我們(men) 不斷推陳出新的勇氣。”

  老天橋,正是在傳(chuan) 統與(yu) 時尚的交匯處、在藝人的堅守和創新中,一直走到今天!

  行至板章胡同,循著繪有“梅蘭(lan) 竹菊”“生旦淨醜(chou) ”的京劇牆,便來到北京風雷京劇團。“地道吧?是老街坊們(men) 一筆筆畫的!”劇團副團長焦健琪對記者說,建團86年,多少風雨一起扛,劇團和“票友”早就成了一家人。

  焦健琪說,當下,傳(chuan) 統戲曲仍在轉型探索,正是戲迷們(men) 的訴求,讓劇團找到了突破口——和老戲迷一起,深挖“骨子老戲”,一出出老劇目從(cong) “箱底子”重新走上舞台,迎來山呼海嘯的喝彩;和“新票友”一道,開創“融合新劇”;請來青少年“支招兒(er) ”,創演了一批“京話劇”,話劇的殼、京劇的魂,讓年輕人大呼過癮。京話劇《胡同裏的保姆》開票不到1小時,全部售罄,00後戲迷王逸洛告訴記者:“我一人買(mai) 了10場的票!就好這口!”

  老天橋,正是在藝術與(yu) 市場的磨合中、在紮根人民也為(wei) 了人民的情懷裏,一直走到今天!

  繼續前行,眼前便是天橋演藝區最主要的劇場——擁有四個(ge) 劇場、能容納3300多名觀眾(zhong) 的天橋藝術中心。

  這座“京城最年輕的大劇院”,一開業(ye) 便成功推出世界四大音樂(le) 劇之首《劇院魅影》,改寫(xie) 了北京沒有劇院能承接原版巡演技術要求的曆史。

  “已有數十個(ge) 國家和地區的數千部優(you) 秀劇目在這裏演出過。但我們(men) 有更大的目標——扶持原創,用世界藝術講好中國故事。”天橋藝術中心負責人說。

  2022年春,光影親(qin) 子劇《企鵝!企鵝》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中國傳(chuan) 統皮影戲配著南美風情音樂(le) 和光影技術,令來自哥倫(lun) 比亞(ya) 的主演丹尼爾驚喜得“半天動彈不得”。

  老天橋,正是在“固本”與(yu) “納新”的胸懷裏、在東(dong) 方與(yu) 西方的交流中,走向更遼闊的遠方!

  記者和趙興(xing) 力走了三天,雲(yun) 集天橋的表演團體(ti) 、演出場所尚未走完一半。中央芭蕾舞團、北方昆曲劇院、萬(wan) 勝劇場……讓記者充滿期待。

  古老而青春的天橋,古韻新聲不斷,風采更勝當年!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