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整形醫生暑期日均勸退3~4名未成年人
閱讀提示
目前,法律法規對青少年開展醫療美容並沒有限製性規定,主要涉及未成年人知情告知問題。為(wei) 規範醫美整形行業(ye) 發展,應加強對醫療美容市場的專(zhuan) 項整治,嚴(yan) 查無證場所,徹查無證人員,規範藥品器械使用。消費者做醫美項目時,也要認準三證。
“趁著暑假,偷偷變美”“雙眼皮成功上岸,開學驚豔亮相”……正值暑期,一些高中畢業(ye) 生、大學生將割雙眼皮、水光針、光子嫩膚等醫美整形項目列入暑期計劃。
從(cong) 業(ye) 18年,廣東(dong) 深圳一三甲醫院整形外科黃醫生發現,相比以往,近幾年,人們(men) 對醫美整形行業(ye) 的認知有所提高。“比如,過去有不少年輕人直接拿著明星照片,跟醫生說就照著這個(ge) 整,如今這種現象基本不存在了。”但是仍有不少高中畢業(ye) 生和大學生,在容貌焦慮影響下,不顧父母反對和手術風險,執意選擇某種醫美項目。
深圳市衛健委提醒,醫療美容不同於(yu) 一般的疾病診療, 具有較大風險和不確定性,易引發醫療糾紛。因此,有醫美服務需求的消費者,需提高認知能力,做到理性適度消費。
年輕人對醫美風險缺乏了解
2005年出生的張靜姝(化名)是今年的高中畢業(ye) 生,受青春痘問題困擾已久的她,高考後,嚐試了一些醫美項目,如黑金超光子、黃金微針、麵部拋光管理、點陣激光等。
談起醫美整形,張靜姝直言,她對此了解得並不多。“有的項目,除了知道功效是祛痘、淡痘坑痘印,以及不同項目疼痛感不同之外,對副作用、風險、針劑來源、醫美機構資質等一無所知。”
黃醫生認為(wei) ,主要原因是低齡群體(ti) 認知仍不成熟,缺乏是非判斷能力,容易受不良信息影響。同時,年輕人渴望得到更多關(guan) 注,希望通過改善外表引起他人注意。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何君君留意到,自2015年起,醫美整形行業(ye) 消費日趨低齡化,越來越多未成年人、剛步入社會(hui) 的年輕人,走上醫美整形之路。“外在形象,成為(wei) 個(ge) 人競爭(zheng) 力的一部分,能提高自信心,但也存在形象內(nei) 卷情況,過分追求外表的完美。”
機構在宣傳(chuan) 中淡化手術風險
為(wei) 了讓消費者接受手術項目,一些醫美機構在宣傳(chuan) 時會(hui) 有意無意淡化手術風險。記者以高三學生身份谘詢多家某醫美機構,工作人員均告知,割雙眼皮隻是一個(ge) 小手術,沒什麽(me) 風險。問及術後恢複情況,對方表示:埋線雙眼皮沒有恢複期,隻是12小時內(nei) 泛紅;全切3~5天即可拆線。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做雙眼皮手術前,從(cong) 選擇醫院和醫生,到了解手術過程,陳莉都做了些功課,不過,她還是沒想到術後恢複並不像宣傳(chuan) 人員所說的那麽(me) 快,“做的埋線雙眼皮,恢複期大概一個(ge) 月,手術後幾乎睜不開眼,一周後才逐漸消腫。”
專(zhuan) 業(ye) 人士指出,即使是雙眼皮全切的“小醫美”,也屬於(yu) 二級手術項目,醫美機構除具備醫療機構執業(ye) 許可證外,還需取得二級手術核準,並設有麻醉科,操作醫師需取得醫療美容主診醫生資格。
“所有醫美項目,都存在風險,不可能萬(wan) 無一失。即使經驗豐(feng) 富的醫生,也隻能盡量減少風險事件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履行告知風險的責任。”黃醫生舉(ju) 例介紹,割雙眼皮失敗可能導致上瞼下垂,隆鼻有感染風險,注射玻尿酸操作不當可能引發血管栓塞,嚴(yan) 重時可導致失明。
近日,21歲的北夢琳(化名)注射了從(cong) 朋友處購買(mai) 的玻尿酸後,差點毀了容。“剛注射完,就有脹痛感,注射部位開始泛紅,醫美機構工作人員說是正常反應。幾天後,右側(ce) 腦門出現整塊青紫色淤青,傷(shang) 口開始破潰,頭脹痛。”經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皮膚科診治後,北夢琳才知道是因注射不當,玻尿酸打進血管導致栓塞。
避開隱形“坑”需理性適度消費
“除非是有較明顯外貌缺陷的,不得不通過醫美整形方式改善,我們(men) 一般是勸退的。有的年輕人對自身外貌評判標準過於(yu) 苛刻,他們(men) 需要做的不是醫美項目,而是改變對自身的看法,接受和認可自己。”黃醫生說,暑假期間,他平均每天勸退3~4名未成年人。
為(wei) 規範醫美整形行業(ye) ,去年以來,深圳市衛健委和各級衛生監督機構加大對醫療美容市場的專(zhuan) 項整治,嚴(yan) 查無證場所,徹查無證人員,規範藥品器械使用。
深圳市衛健委提醒消費者,做任何醫美項目,都要認準三證,即機構、人員、產(chan) 品均需“持證上崗”。合法的醫療美容機構具有《醫療機構執業(ye) 許可證》,醫療美容項目醫生需持有《醫師執業(ye) 證書(shu) 》。
深圳市消委會(hui) 相關(guan) 人員表示,消費者要增強對醫療美容服務風險的了解和認知,形成對服務效果的合理期待,理性適度消費。消費者可以向醫療美容機構索要服務項目所用填充材料及其他高淨值藥械產(chan) 品的合格證、溯源碼等,還要注意留存接受服務前後的對比照片、費用支出憑據、簽名文書(shu) 等相關(guan) 材料,避免在空白或有留白的文書(shu) 中簽名。
“選擇機構前,要提前了解,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避免盲從(cong) 。另外,對美的認知和追求要正確,不能太內(nei) 卷。”何君君如是說。
“目前,法律法規對青少年開展醫療美容並沒有限製性規定,主要涉及未成年人知情告知問題,未成年人開展醫療美容應當告知監護人並取得同意。”深圳市衛健委相關(guan) 工作人員認為(wei) ,應注重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美”和醫療美容存在的風險性。(記者 劉友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