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身負”三大未解之謎
【今日視點】
質子潛伏於(yu) 每個(ge) 原子的核心深處,原子中質子的數量決(jue) 定了其是氫、碳、氧還是鈾。質子占宇宙中可見物質質量的86%以上,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盡管質子無所不在,但它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頭上仍然籠罩著幾層神秘的麵紗,等待人們(men) 逐一揭示。
中國科學院高能所研究員李玉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我們(men) 耳熟能詳的質子身上背負著多個(ge) 未解之謎,包括最基本的問題:它由什麽(me) 組成?它有多大?以及它是否會(hui) 衰變等。”
質子由什麽(me) 組成
李玉峰指出:“一個(ge) 簡單並經常被提起的質子‘畫像’是:兩(liang) 個(ge) 上誇克和一個(ge) 下誇克借助強核力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
但當物理學家更深入研究質子時,發現情況可能更加複雜:組成質子的這3個(ge) 誇克周圍是一個(ge) 由其他粒子組成的翻騰的海洋,這些粒子會(hui) 突然出現和消失。這意味著可能會(hui) 有其他誇克“誤入”質子內(nei) 部。
李玉峰介紹說,1980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繆子合作組的科學家開展的一項實驗表明,質子可能含有粲誇克及反粲誇克,這一結果引發激烈爭(zheng) 議,但最終並未塵埃落定。隨後不少科學家試圖確定質子中粲誇克的成分,但所得到的結果相互矛盾。
2022年,荷蘭(lan)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胡安·羅霍團隊結合了大量實驗數據集和全新的機器學習(xi) 工具,證明質子動量的一小部分(約0.5%)來自粲誇克。
盡管新證據的統計顯著性沒有達到“發現”的閾值,但最新數據得到了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實驗的支持,該實驗報告稱,質子可能含有粲誇克確實存在“蛛絲(si) 馬跡”。
LHC等粒子加速器上開展的其他物理實驗,也依賴於(yu) 質子結構的精確模型,隻有探明了質子是否含有粲誇克等謎團,物理學家才能最終在一些最大的“懸案”上取得進展。
質子有多大
質子有多大?這是一個(ge) 非常基本的問題,但物理學家們(men) 仍未在這方麵達成共識。
此前他們(men) 大致同意質子的半徑約為(wei) 0.88飛米(1飛米為(wei) 千萬(wan) 億(yi) 分之一米),但2010年的一項新測量打破了這一共識。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開展的實驗證明,質子比之前認為(wei) 的要小,雖然隻小了0.04飛米,但仍是個(ge) 巨大差異。科學家們(men) 對此的解釋是:一個(ge) 或多個(ge) 實驗中出現錯誤,或存在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新粒子。
2010年以後,使用μ子氫的實驗也證實,質子比之前認為(wei) 的要小。2019年,科學家們(men) 發布了使用電子散射和普通氫躍遷的新測量結果,與(yu) μ子氫實驗得出的質子半徑一致。去年,德國波恩大學和達姆施塔特工業(ye) 大學科學家用一種新技術重新分析了舊數據,也發現了支持更小質子的結果。
質子會(hui) 衰變嗎
人們(men) 所知道的所有其他複合粒子的生命都是短暫而不確定的。例如中子的“平均壽命”隻有15分鍾,隨後就會(hui) 發生衰變。但盡管進行了幾十年的探索,但從(cong) 未有人看到質子“老去”。
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報道指出,質子是否衰變這一問題與(yu) 現代科學的一項偉(wei) 大任務——尋找大統一理論有關(guan) 。大統一理論將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的強核力、弱核力和電磁力統一為(wei) 單一實體(ti) 。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質子是穩定的。假如存在比標準模型更基本的大統一理論,就會(hui) 存在新的力,從(cong) 而導致質子衰變。
20世紀80年代,美國和日本的兩(liang) 個(ge) 物理學家團隊試圖尋找質子衰變。他們(men) 分別在美國伊利湖下和日本飛彈市的一個(ge) 礦場裏放置了巨大的水箱,每個(ge) 水箱都裝滿了數千噸超純水,水箱周圍安裝有探測器,以捕捉黑暗水中可能會(hui) 出現的閃光,這可能預示著質子的衰變。但經過多年觀察和等待,這兩(liang) 個(ge) 實驗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從(cong) 1996年開始,“超級神岡(gang) ”實驗持續尋找質子衰變,但迄今一無所獲。
李玉峰表示:“這些尋找質子衰變的實驗雖然在‘主業(ye) ’上一無所獲,但它們(men) 意外地發現了大氣中微子振蕩現象的直接證據,再次說明基礎物理實驗常常能夠做到‘無心插柳柳成蔭’。”
盡管如此,物理學家們(men) 還是計劃建更大的探測器——“頂級神岡(gang) ”實驗,其水箱將容納26萬(wan) 噸水,並將於(yu) 2027年開始收集數據,最終或許能發現質子衰變的證據。
“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不僅(jin) 會(hui) 改變對質子本身的理解,也可能改變對宇宙及支配宇宙運作基本定律的理解。”李玉峰強調說。(記者 劉 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