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冷門”博物館消夏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感受文化魅力,聆聽曆史回聲。可以說,逛博物館已成為(wei) 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這個(ge) 暑期,博物館再次成為(wei) 熱門打卡地,很多博物館一票難求。我國目前備案博物館總數已達6500多家,除了熱門博物館,還有很多有特色的“冷門”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往往“專(zhuan) 精一門”,十分有特色,但因具有一定的專(zhuan) 業(ye) 性且知名度沒那麽(me) 高,所以顯得有些“高冷”。當熱門博物館一票難求的時候,去那些“冷門”博物館逛逛,也是一個(ge) 不錯的暑期選擇。
在“遠東(dong) 第一觀象台”領略氣象萬(wan) 千
光明日報記者 任鵬 顏維琦
“‘卡努’會(hui) 登陸嗎?”“台風真是變幻莫測!”進入8月,台風“杜蘇芮”前腳剛走,超強台風“卡努”便從(cong) 南太平洋迅速向中國沿海轉移。台風話題之所以受到關(guan) 注,是因為(wei) 它對人們(men) 生活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輕則會(hui) 造成飛機輪船延誤、出行推遲,重則會(hui) 造成城市內(nei) 澇,給人們(men) 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帶來嚴(yan) 重威脅。
早在100多年前的上海,台風預報便成了氣象監測人員的關(guan) 注重點。在上海氣象博物館,記者看到一張繪製於(yu) 1879年的台風路徑圖。這是時任徐家匯觀象台第一任台長、瑞士人能恩斯根據很少的數據點判斷並畫出來的。當時觀象台可利用的數據十分有限,但還是預報了那次台風,並發布了台風襲滬的預警。
也是因為(wei) 一次台風,讓天氣預報真正進入了百姓生活。1915年之前,徐家匯觀象台是私人所有,商務公司和船務公司會(hui) 根據需要向其購買(mai) 天氣服務。1915年7月27日至28日,上海連續兩(liang) 天遭遇強台風侵襲。這次台風帶來的大暴雨和高潮位百年一遇,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極大影響。
上海市民提出:“對於(yu) 台風,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能及時得到預警?”徐家匯觀象台隨即成立預報觀測科,《申報》也從(cong) 此連續刊載徐家匯觀象台發布的每日氣象報告。上海氣象博物館展廳的牆上懸掛著一張黑白照片,記錄著100多年前一位信使蹬車上路的一瞬間——他正準備將徐家匯觀象台提供的中國沿海天氣預報送往各大報社刊載。
上海氣象博物館裏的精彩故事比比皆是。
一江山島是大陳島的門戶。1955年,在解放一江山島的過程中,時任上海氣象台副台長的束家鑫配合空軍(jun) 前線指揮部氣象科科長徐傑,利用曆史氣象資料,科學分析沿海天氣特點,為(wei) 解放一江山島提供了有力保障。
他們(men) 連續分析了十幾年的氣象資料,總結出預報天氣的方法,準確掌握了1月份會(hui) 出現少雲(yun) 、小風的天氣情報,最終將作戰日期定在18日。然而,到了17日傍晚,突然狂風大作,此時離作戰僅(jin) 有10小時。張愛萍將軍(jun) 連打三個(ge) 電話到氣象前線,氣象工作人員堅持說,18日好天氣的判斷是有科學根據的,並願意立下軍(jun) 令狀。18日零點剛過,風果然停了。戰鬥按照原計劃進行,此次作戰全殲守敵1086人,打開了通往大陳島的“鐵門”。
上海氣象博物館位於(yu) 徐家匯觀象台舊址,是一個(ge) 三層樓的羅馬式建築,建於(yu) 1900年。清水磚牆、紅磚窗框、圓拱形窗戶、寶瓶狀欄杆,以及頂部裝有貝克萊風向風速儀(yi) 的測風塔,都讓這裏顯得古色古香又與(yu) 眾(zhong) 不同。
參觀者不僅(jin) 能在這裏學習(xi) 到各類與(yu) 氣象有關(guan) 的知識,還能看到100年前記錄海上氣象服務的船模、目前存世不超過5台的垂直氣壓計、1850年出廠的瑞士製電報接收機等難得一見的實物及模型,由此可以對近兩(liang) 百年間的科學技術、人文曆史、地球氣候的變化形成直觀認識。
徐家匯觀象台於(yu) 1872年建立,被喻為(wei) “遠東(dong) 第一觀象台”。這裏還被國際天文協會(hui) 確定為(wei) 標準時記處,於(yu) 1926年、1933年兩(liang) 次參加國際經度聯測。
其實,徐家匯觀象台的“江湖地位”遠不止這些。上海氣象博物館館長趙國新告訴記者,從(cong) 1872年12月1日起,這裏便開始了每3小時一次、每天8次的氣象觀測,無論是在戰爭(zheng) 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都未曾間斷。2012年,世界氣象組織秘書(shu) 長米歇爾·雅羅授予徐家匯觀象台“世紀氣候站”稱號,表彰其140年來為(wei) 全球氣象預報及氣候變化研究提供的寶貴氣象資料。
如今,上海氣象博物館門前的氣象觀測站仍然每天收集著上海市中心的氣象信息,不過得益於(yu) 科技進步,從(cong) 去年開始,氣象數據從(cong) 每3小時一次人工收集變成了每分鍾自動上傳(chuan) 。
因為(wei) 空間有限且有各種收集氣象信息的敏感儀(yi) 器,同時也為(wei) 了讓參觀者能有更好的體(ti) 驗,現在上海氣象博物館采取限流措施,參觀需要提前預約。讀者朋友們(men) 如果對氣象感興(xing) 趣,不妨走進上海氣象博物館,去親(qin) 自感受一下這個(ge) 鬧中取靜的“小而美”。
去油脂博物館探尋“千年油脈”
光明日報記者 張銳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玲玲
炎炎夏日,在武漢輕工大學校園此起彼伏的蟬鳴鳥叫聲中,記者走進了中國油脂博物館——一座被橄欖樹與(yu) 油茶樹、向日葵和芝麻等各色木本與(yu) 草本油料作物簇擁著的建築。這是我國唯一的油脂博物館,被業(ye) 內(nei) 人士譽為(wei) “千年油脈一館承”。
中國是最早種植油料作物、製取和使用油脂的國家之一。“油脂”散見於(yu) 我國曆代典籍中。《禮記·內(nei) 則》中出現了“脂膏”一詞。唐代孔穎達疏:“凝者為(wei) 脂,釋者為(wei) 膏。”《本草綱目》載:“凡凝者為(wei) 肪為(wei) 脂,釋者為(wei) 膏為(wei) 油。”換言之,液態稱之油,固態謂之脂。
中國油脂博物館負責人王麗(li) 英介紹,油脂從(cong) 古至今一直是人們(men) 賴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先秦始萌,油脂閃耀於(yu) 文明之焰;春秋爭(zheng) 鳴,油脂溢彩於(yu) 輻輳之間;唐代興(xing) 盛,油坊應運而生;近世變局,油廠新生維艱;新中國成立,油脂工業(ye) 蓬勃發展;進入新時代,油脂科技日新月異。
目前,中國油脂博物館共有藏品8000餘(yu) 件,其中銅器、瓷器、陶器、石器、木器等300餘(yu) 件,糧油票4000餘(yu) 枚,火花2800餘(yu) 盒,文獻近1000冊(ce) ,另有油料標本、作物及油品近1000種。博物館設有古代油脂、近現代的油脂工業(ye) 、油脂行業(ye) 名家簡介、油脂學會(hui) 名校名企、油脂科技及糧油安全、企業(ye) 油品等展區。
中國油脂博物館裏,既有各式或拙樸或精巧的油燈,也有古色古香的明代臥式木榨,還有各種現代榨油機器,而最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館裏展陳的油票。
上海1966年四兩(liang) 油票、陝西1972年三市兩(liang) 油票、宜昌1984年二市兩(liang) 油票、濟南1993年七百五十克油票……小小的油票,見證了中國社會(hui) 的變遷和物資匱乏的艱難歲月。
今年5月,中國糧油學會(hui) 首席專(zhuan) 家、中國糧油學會(hui) 油脂分會(hui) 名譽會(hui) 長、中國油脂博物館終身榮譽館長王瑞元,專(zhuan) 程來到武漢,向博物館捐贈了7000餘(yu) 份珍貴藏品。其中,有一批油票極其珍貴。
王瑞元介紹,捐贈的油票中麵值最小的隻有五分五厘,是1965年河南鎮平縣印發的供“四清”工作隊隊員在農(nong) 民家吃飯時使用的臨(lin) 時食用油票。當時每人每月僅(jin) 供應半斤食用油,算下來每人每餐0.055兩(liang) (五分五厘)。1965年城鎮居民每人每年6斤食用油的定量供應,與(yu) 2022年每人每年53.2斤的敞開供應形成鮮明對比。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同樣,一滴油也可以反映我們(men) 國家在數十年間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黃鳳洪說,如今我們(men) 的食用油不僅(jin) 完全夠吃,而且要吃得好、吃得健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ge) 巨大的跨越。
為(wei) 生動開展油料作物知識科普,2023年,中國油脂博物館啟動油料文化園建設。油料文化園麵積約6200餘(yu) 平方米,共種植油茶樹、油牡丹等木本油料作物360餘(yu) 棵。7月初,隨著油料文化園裏一株株向日葵張開了笑臉,這裏成了學校師生和外來遊客的熱門打卡地。王麗(li) 英透露,待收獲後,博物館還要引導學生們(men) 親(qin) 自體(ti) 驗榨油。
武漢輕工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王立兵表示,學校作為(wei) 糧油食品領域特色高校,希望通過此項活動讓大學生體(ti) 驗農(nong) 耕文化、感受種植樂(le) 趣、培養(yang) 親(qin) 農(nong) 情感,在勞動實踐中增長才幹,涵養(yang) 愛校榮校情懷。
據統計,自2021年10月開館以來,中國油脂博物館對廣大師生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免費開放,每年開放300餘(yu) 天,迄今已接待參觀者30000人次。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王麗(li) 英表示,中國油脂博物館正致力於(yu) 打造中國油脂文化的展示基地、油脂技術人才的教育與(yu) 培養(yang) 基地、油脂科技的研發與(yu) 創新成果展示基地、油脂國際交流與(yu) 合作基地,爭(zheng) 取在油脂領域為(wei) 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到數字文學博物館體(ti) 味古都文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已粲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呂菽菲
千百年來,文學一直流淌在南京的血脈裏。1500多年前,當時的南朝政權在建康(今南京)雞籠山下設文學館,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文學館。2019年10月31日,南京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世界文學之都”。2022年春天,在文學館遺址之上,世界文學客廳建成開放。同時,以世界文學客廳為(wei) 樞紐,一個(ge) 環繞雞籠山、麵積約6.1公頃的開放式數字文學博物館也正式開啟。
數字文學博物館的一大特點就是開放。一條環繞雞籠山的2.1公裏文學小道,串聯起數字文學博物館的11個(ge) 文學地標。它們(men) 分別是華林園(和平公園西園)、文學館舊址、十竹齋舊址、西邸文學集團、半山石景園、文選亭、文思亭、文遠亭、山水文城·鳥台、豁蒙樓、詩國南京。
每個(ge) 文學地標的標識牌上,都印有二維碼和該地標的箋譜圖。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能進入導覽小程序,起始頁麵伴隨著音樂(le) 會(hui) 跳出手繪地圖,點擊地圖上任何一個(ge) 文學地標,都會(hui) 跳出“去打卡”和“去學習(xi) ”兩(liang) 個(ge) 導引。點開“去打卡”,導航會(hui) 引領你去各文學地標打卡;點開“去學習(xi) ”,會(hui) 跳出與(yu) 該文學地標相關(guan) 的曆史文學知識;用小程序首頁底部的“AR識圖”掃描箋譜圖,會(hui) 出現AR特效、H5文學答題互動、文學插畫、文學廣播劇等內(nei) 容,帶你在數字化世界領略南京的千年文脈。
11個(ge) 文學地標的文學內(nei) 涵、載體(ti) 風格、數字化表現形式都不一樣,但在設計上都充分尊重自然環境的特點和現代人“慢旅遊”的需求,讓線上線下的互動體(ti) 驗融知識性、趣味性、休閑性,以及靈動感、時尚感、浪漫感於(yu) 一體(ti) 。
每個(ge) 文學地標的設計都藏有巧思。比如,第一個(ge) 文學坐標,位於(yu) 和平公園西園(曆史上皇家園林華林園所在地),設計人員重新設計了花窗,並鏤空嵌入《世說新語》《文心雕龍》等八部文學名著的內(nei) 容,回廊內(nei) 則用自然聲效吸引人們(men) 走進來,當聲效係統感應到有人進入,亭子中央區域就開始播放梁武帝蕭衍的《河中之水歌》,聲景設計得非常巧妙。雖然每處文學地標都設有聲景裝置,但隻有進入特定的接收點,遊客才能聽到特別的雨聲、鳥鳴聲、讀書(shu) 聲,這樣就會(hui) 避免對別的遊客造成幹擾。
不僅(jin) 聲景設計得巧妙,視效也很搶眼。比如,地處雞籠山北最幽深處的鳥台,有一個(ge) “文學屋簷”,以線條勾勒出中國古建屋簷意象,並用聲景交互的科技手段營造出“飛鳥入山林”的意境,遊客在簷下小憩時,會(hui) 聽到用古音朗誦的《紫釵記》《牡丹亭》,起身離開,誦讀聲即停。
如今,通過運用智能文本分析、時空GIS係統建構、數據關(guan) 聯分析等方式,這座數字文學博物館鏈接起南京1000多個(ge) “文學之都地標”,形成文學空間網絡,讓南京的世界“文學客廳”從(cong) 一個(ge) 館走向一座城,也讓文學有了更多人間煙火氣。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9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