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瑪納斯縣:農業數字化 種地更高效
引進智能設備,開展技能培訓,新疆瑪納斯縣——
農(nong) 業(ye) 數字化 種地更高效
本報記者 李亞(ya) 楠
棉花結鈴期,正是棉農(nong) 們(men) 忙活的時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的棉田裏,卻幾乎看不到人。
隻見植保無人機來回穿梭,進行機采棉植保作業(ye) 。“我們(men) 用的是北鬥導航自主作業(ye) ,精準便捷,效率還高,一架無人機每天可以完成500畝(mu) 地的作業(ye) 量。”瑪納斯縣樂(le) 土驛鎮上莊子村種植大戶宋國林種了2500多畝(mu) 棉花,卻隻需要隔幾天去地裏看看長勢。村裏的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25台大馬力拖拉機全部配備了衛星導航無人駕駛係統以及新式精量播種機、智能打藥機等新型設備。“從(cong) 種到收都是機械化,我不用操太多心。”宋國林說。
鄰村村民張亮把土地流轉出去之後,來到上莊子村當泵房管理員。正趕上澆水,他打開手機上的“慧鳳收”APP,3秒內(nei) 啟動了電動閥門,水肥迅速順著滴灌帶流入棉花根部。根據需水量,閥門開度也能智能調節。
宋國林是種地的老把式了,以前最愁澆水。“最早的時候是扛著鐵鍬,挖溝把水引到地裏。後來有了滴灌,但閥門需要人工操作,還得把固體(ti) 肥料扛到地頭、倒進水肥罐攪拌配好,需要的人力多,忙的時候自己也得上手幹。”宋國林說,現在用上了液體(ti) 肥,廠家直接將其灌進水肥罐,地裏也全裝上了自動閥門,一個(ge) 泵房管理員能管理1000—3000畝(mu) 地。
“通過精準的水肥管理,棉花從(cong) 種到收的用水量壓縮到了每畝(mu) 360立方米。”瑪納斯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數字農(nong) 業(ye) 專(zhuan) 班技術指導組副組長朱俊嶺介紹,以前手動擰閥門,開度不好控製,容易導致水資源浪費;現在手機上能顯示瞬時流量,隻要超過正常範圍就會(hui) 自動提示跑水。
在瑪納斯縣,每個(ge) 鄉(xiang) 鎮都有一套設備,分別監測墒情、蟲情、作物長勢,這些數據都會(hui) 被傳(chuan) 輸到位於(yu) 包家店鎮柴場村的數字農(nong) 業(ye) 大數據平台上,縣農(nong) 技推廣中心和液體(ti) 肥料廠家的近百個(ge) 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會(hui) 根據監測數據,及時對種植戶的田間管理進行指導。
“你看這個(ge) 蟲情監測儀(yi) ,蟲子掉進來之後會(hui) 被高溫烘幹,掉入下麵的盒子裏,被高清攝像頭抓拍。我們(men) 會(hui) 根據照片進行分析,如果某一種蟲子的數量連續增加,我們(men) 就要有針對性地打藥滅蟲了。”朱俊嶺介紹,通過監測係統,農(nong) 作物種植過程更加信息化、精準化和智能化。
為(wei) 進一步培養(yang) 更多適應數字農(nong) 業(ye) 發展的新農(nong) 人,瑪納斯縣還建設了數字農(nong) 業(ye) 實訓基地,進行水肥科學管理知識和遠程控製水肥施用技能培訓。今年以來,已經大規模開展數字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與(yu) 應用培訓8次,讓1.8萬(wan) 名農(nong) 民成為(wei) 數字農(nong) 業(ye) 實用技術“科技明白人”,379人取得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資格證書(shu) 。
目前,瑪納斯縣已有30萬(wan) 畝(mu) 耕地運用了數字農(nong) 業(ye) 技術,計劃在3年內(nei) 將全縣100萬(wan) 畝(mu) 耕地全部建成數字農(nong) 田示範基地。麵對數字農(nong) 業(ye) 裝備需求量的上漲,瑪納斯縣今年開工建設全疆首家數字農(nong) 業(ye) 裝備產(chan) 業(ye) 園,11座廠房將於(yu) 8月底完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