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陝西紮實推進文化傳承發展

發布時間:2023-08-10 09:53:00來源: 人民日報

  文博之城

  助力文明探源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陝西省委網信委聯合指導的“盛世中華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chuan) 在陝西考古博物館啟動。

  走進陝西考古博物館,唐代風格、園林化設計的館舍,大氣磅礴又不失秀美,吸引著考古愛好者紛至遝來。

  “這座以考古為(wei) 主題的博物館,曆時10年精心籌建,展出的5000多件出土文物,每一件都蘊含著文明的基因和密碼,承載著古人的智慧,是無價(jia) 之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陝西考古博物館館長孫周勇說。

  考古工作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陝西文物資源豐(feng) 富,為(wei) 探明“何以中國”,揭示文化傳(chuan) 統,講好中國故事,陝西考古人孜孜不倦。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陝西省文物局近日發布最新成果——黃河流域發現百萬(wan) 年連續古人類文化遺存。“新發現拓展了黃河流域古人類生存演化的時空框架,更加有力地實證了我國百萬(wan) 年不間斷的人類發展史以及中華文明的突出連續性。”陝西省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羅文利說。

  多年來,陝西持續助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石峁遺址、半坡遺址、秦鹹陽城遺址、秦始皇陵、法門寺遺址等11項考古項目入選中國考古學大會(hui) 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提升博物館建設水平,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踏入三秦大地,遊客可以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尋找最早記載“中國”一詞的青銅器;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修複現場觀看被曆史磨損的文物重現光彩;遊陝西曆史博物館一窺盛唐的華麗(li) 與(yu) 精致……

  神奇博物之旅展示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兼容並蓄、綿延不絕的總體(ti) 特征。目前,陝西已建成博物館350座,平均每10萬(wan) 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博物館成為(wei) 文物保護與(yu) 展示的重要窗口。

  重視絲(si) 路考古,加強考古能力和學科建設。作為(wei) 首位進入中亞(ya) 考古的中國學者,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帶領考古隊經過20餘(yu) 年的努力,最終確認了《史記》《漢書(shu) 》等文獻記載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遺存,為(wei) 絲(si) 綢之路考古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等單位考古學者為(wei) 代表的中國學者在工作中與(yu) 哈薩克斯坦、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等國的考古學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將我國本世紀以來逐漸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大遺址保護和大遺址考古的理念和實踐帶出國門,無私分享。

  科技賦能

  拓展創新空間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如何借助新技術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11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機構,陝西科研實力雄厚。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北鬥導航、“蛟龍入海”等,細細探尋一個(ge) 個(ge) “國之重器”的背後,無不體(ti) 現了來自這一西部省份的科技與(yu) “智慧”。

  眾(zhong) 多優(you) 秀人才形成的創新力量,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都活起來。

  錦鯉躍上天空,漫天煙花綻放,大明宮含元殿輝煌再現,玄奘西行地圖徐徐展開……在西安大唐不夜城,隻需戴上AR(增強現實)眼鏡,這些綺麗(li) 景象便會(hui) 出現在眼前。“太神奇了!”遊客們(men) 連連驚歎。

  “盛唐幻鏡”是大唐不夜城今年上線的新項目。該項目采用AR技術塑造數字擬態景象,將其嵌入線下真實場景,在虛實融合中為(wei) 遊客提供沉浸式、數字化體(ti) 驗。

  作為(wei) 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西安博物院古籍藏量達10萬(wan) 餘(yu) 冊(ce) (件)。怎樣讓古籍走出藏經閣,從(cong) 文物變成文獻,發揮出作為(wei) 書(shu) 的價(jia) 值?這一直是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負責人伏海翔思考的問題。

  古籍數字化保護項目為(wei) 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jue) 之道。借助“互聯網+”,目前西安博物院10萬(wan) 餘(yu) 冊(ce) (件)院藏古籍已經全部實現了著者、裝幀、版權等內(nei) 容的完整性著錄。通過與(yu) 國家圖書(shu) 館、中國國家版本館等重要古籍收藏單位的古籍文獻交流,古籍活了起來。

  陝西曆史博物館通過高清影像及數據采集,以數字化虛擬展示方式,為(wei) 觀眾(zhong) 營造身臨(lin) 其境觀賞唐韓休墓壁畫的全新體(ti) 驗。通過手機掃碼,更多觀眾(zhong) “近距離、全方位”觀賞、感知到了唐代壁畫的精彩。

  目前,文化數字化已在陝西的博物館、圖書(shu) 館、方誌館、檔案館、美術館、文化館等文化場所得到廣泛應用。“互聯網+公共文化”不斷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逐步走上“雲(yun) 端”、進入“指尖”。

  “要用心用情打造數字化文化產(chan) 品,結合大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的接受心理和興(xing) 趣,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豐(feng) 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化表達、藝術化呈現,在創新利用中延續中華文脈。”陝西省社會(hui) 科學院文化與(yu) 曆史研究所所長王長壽說。

  開放前沿

  彰顯現代力量

  驪山晚照,曲江流飲,絲(si) 路長歌再賦新曲。

  在5月舉(ju) 行的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上,伴隨“海內(nei) 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吟誦,大唐芙蓉園百卉俱開。64名舞者左手執籥、右手秉翟,向絲(si) 路友人獻上中國古代最高禮儀(yi) 舞蹈八佾舞。禮樂(le) 交融、文韻悠悠,表達了古都西安人民的熱情好客,體(ti) 現了中華文化兼容並蓄的精神風貌。

  貿易促進溝通,溝通促進了解。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7年來,加速了文化服務貿易發展,更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與(yu) 認同。

  走出去——“芝加哥歡樂(le) 春節·國風秦韻專(zhuan) 場演出”“點亮哥本哈根之元宵燈節”“白俄羅斯中國陝西文化和旅遊節”,走出國門的韓城行鼓、唐宮茶宴、安塞剪紙、木版年畫、戲曲臉譜、皮影雕刻等非遺項目,充分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請進來——“絲(si) 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吸引百餘(yu) 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齊聚西安,共同打造一場藝術盛宴;“絲(si) 綢之路電影節”導演、作家、演員歡聚一堂,以電影為(wei) 紐帶,共同探討電影文化的創新與(yu) 借鑒。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產(chan) 業(ye) 密不可分。

  夜遊西安,如今已成為(wei) 打開這座城市的新潮流新方式。華燈初上,大雁塔南廣場“絲(si) 路曼舞”正在上演,恍若敦煌飛天降臨(lin) 人間;火遍全網的“盛唐密盒”表演,“房玄齡”和“杜如晦”兩(liang) 位唐朝名士,隨機挑選遊客上台回答問題,風趣互動中笑語連連。

  “‘盛唐密盒’將唐代文化名人IP、曆史文化知識和脫口秀相融合,通過表演和互動,寓教於(yu) 樂(le) 。”西安曲江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演藝管理中心總經理蘇卉說。

  戲曲,中華文化的名片。百年易俗社,悠悠秦聲揚。小學員們(men) 唱秦腔、走台步,一腔一調,傳(chuan) 承古韻。

  唐詩,中華文明的瑰寶。大雁塔下的古詩詞街,燈火闌珊之時,詩詞璀璨滿樹,移步易詩,總會(hui) 找到自己喜歡的詩句,上演中國式浪漫。中華文化在流淌中澆灌出繁枝茂葉,吸引各地遊客流連忘返。

  “長安複攜手,再顧重千金。”開放三秦,用厚重的文化和蓬勃的發展,邀請八方來客,共赴千年之約。(本報記者 龔仕建 張丹華)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