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量子計算二十年

發布時間:2023-08-11 09:50:00來源: 光明日報

  記者日前從(cong) 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獲悉,由中國計算機學會(hui) (CCF)主辦的第二屆CCF量子計算大會(hui) 暨中國量子計算產(chan) 業(ye) 峰會(hui) 將於(yu) 8月19日至20日在安徽合肥召開。大會(hui) 將集中展示量子計算最新成果、分享發展經驗,為(wei) 量子計算領域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多技術領域集成創新提供交流平台,從(cong) 不同側(ce) 麵勾畫中國量子計算新麵貌。

  以2003年中國第一個(ge) 量子計算研究小組成立為(wei) 標誌,中國量子計算已經走過20年發展曆程。從(cong) 隻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的簡陋工作室幹起,20年間,中國量子計算實現了從(cong) 落後到追趕,再到國際先進水平。

  改革開放後,國內(nei) 最早開始量子信息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至今還記得,1980年到加拿大多倫(lun) 多大學留學時發現,國外早在20年前就開始了對量子光學的研究,而彼時國內(nei) 相關(guan) 研究幾近空白。

  麵對巨大差距,郭光燦同一群中國留學生相約:“誰先回國誰就先組織隊伍,把中國量子光學這個(ge) 擔子挑起來!”

  1984年,回國後的郭光燦主持召開了全國第一個(ge) 量子光學學術會(hui) 議。此後,他開設了國內(nei) 第一門量子光學課程,組建了第一個(ge) 量子信息實驗室,並於(yu) 2001年獲得中國首個(ge) 量子信息技術“973”項目,組建起一支由全國十多個(ge) 科研單位50餘(yu) 名學者組成的團隊。

  如今,這個(ge) 隊伍裏的五位課題組長郭光燦、彭堃墀、孫昌璞、潘建偉(wei) 、杜江峰先後被評為(wei) 中國科學院院士,十多位年輕學術骨幹在量子信息科研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wei) 了讓中國人有自己的“量子算力”,2003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間編號為(wei) “8013”的閑置教室裏,中國第一個(ge) 量子計算研究小組正式成立。“有時隻能站著研究。”回憶起當年的場景,科研團隊成員記憶猶新。

  站著研究,為(wei) 了讓中國量子計算“站起來”。

  量子芯片、量子計算測控一體(ti) 機、量子操作係統、量子軟件、量子計算雲(yun) 平台……那間簡陋的閑置教室,為(wei) 近年來一個(ge) 個(ge) 從(cong) 零到一的重大突破打下了堅實基礎。

  然而,如何將量子計算由實驗室向工程化、產(chan) 業(ye) 化推進這個(ge) “時代新問”又一次擺在了科研人員麵前。2017年,在沒有企業(ye) 願意合作開發量子計算機的情況下,郭光燦院士和郭國平教授帶領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博士團隊,聯合創立了中國第一家量子計算公司。

  鬥轉星移,如今在權威機構公布的全球量子計算技術發明專(zhuan) 利排行榜上,該公司已坐擁234件專(zhuan) 利,排在量子計算行業(ye) 國內(nei) 第1、國際第6。

  產(chan) 業(ye) 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2016年8月,國務院頒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將量子計算機列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2021年,“量子信息”首次出現在“十四五”規劃及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是這一年起,教育部正式把量子信息學科納入本科生教育,以加快量子領域人才梯隊培養(yang) 。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才和資源正湧向量子賽道,產(chan) 業(ye) 得以蓬勃發展。毫無疑問,量子計算已經成為(wei) 中國“硬科技”的一張閃亮名片。

  (記者 丁一鳴)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