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場景創新讓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生活

發布時間:2023-08-11 09:54: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攜著曆史的積澱,延伸文化的足跡,從(cong) 傳(chuan) 統走入現代的非遺,麵臨(lin) 新的生存和發展環境。近年來,適應時代變化,場景創新成為(wei) 不少非遺項目的自覺選擇,在傳(chuan) 播、應用、展示等方麵拓展思路,更加靈活地融入現代生活,也成為(wei) 新時代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的“點睛之筆”。

  拓展傳(chuan) 播方式 注入造血功能

  正值暑假,北京前門泰山皮影體(ti) 驗館內(nei) 熱鬧非凡。傳(chuan) 承600年的泰山皮影正在融入旅遊、科教、互聯網、影視娛樂(le) 、時尚等新領域。

  泰山皮影的傳(chuan) 承人很早就意識到,要想讓古老的技藝更好傳(chuan) 承,除了以更加虔誠的態度苦練技藝,還要拓展傳(chuan) 播方式,營造更加健康的傳(chuan) 承生態。泰山皮影積極打造非遺劇場,還把皮影傳(chuan) 習(xi) 館等展示場所開進了北京前門、泰山岱廟等景區。通過研學遊、深度遊等體(ti) 驗項目,量身定製傳(chuan) 統文化、主題教育、精品研學等體(ti) 驗內(nei) 容,遊客不僅(jin) 可以觀看皮影演出,還能親(qin) 自體(ti) 驗皮影製作、劇目編演,年接待遊客超過40萬(wan) 人次。

  早在2007年,泰山皮影就通過校本課程、藝術選修課等方式進入校園,目前已經與(yu) 全國60所小學和泰山學院、山東(dong) 師範大學等高校展開合作。泰山皮影第七代傳(chuan) 承人範維國帶領研發團隊,開發《愛上皮影》兒(er) 童多元能力綜合培養(yang) 課程,並配套開發了繪本、皮影小戲台、皮影手工DIY趣味盒子等可麵向市場的配套教材、教具。

  “傳(chuan) 統文化走入現代場景,使泰山皮影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讓傳(chuan) 承之路走得更寬、更遠。”範維國說。為(wei) 此,泰山皮影積極探索新業(ye) 態、新模式,先後與(yu) 遊戲公司、影視公司、設計師品牌跨界合作,開發出王者榮耀、夢幻西遊、好萊塢電影《大黃蜂》、美的、東(dong) 阿阿膠等IP的皮影周邊,以及皮影小夜燈、皮影定製人物畫、皮影屏風等廣受市場認可的文創工藝品。第八代傳(chuan) 承人朱玉馨還通過把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和Flash動畫應用於(yu) 皮影演出等創新實踐,開發了“幕影春秋泰山皮影傳(chuan) 播與(yu) 推廣係統”,在首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上斬獲金獎。“泰山皮影與(yu) 時俱進,擁有多元發展的可能性。”範維國說。

  做出非遺IP 織就創意網絡

  浙江葉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兼設計總監、藍夾纈技藝縣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葉其丹常笑稱自己是非遺新人。事實上,在被浙江溫州蒼南縣文化部門評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的2019年,他已經積累了近20年的文創開發和設計經驗,在業(ye) 界闖出了名堂。用創意推動藍夾纈傳(chuan) 承,葉其丹有一套真本事。

  出生於(yu) 服裝世家,自小接受的審美與(yu) 縫紉啟蒙,鍛煉了葉其丹的設計功力,也成為(wei) 他人生選擇的一大支點。所以當調研出藍夾纈技藝的創新性發展還不足夠時,葉其丹就決(jue) 定,以設計作為(wei) 杠杆,創新應用場景,做出夾纈技藝的IP。

  明確方向後,葉其丹一方麵在技藝和彩色複染等方麵持續發力,提升自身傳(chuan) 承能力。同時,圍繞夾纈技藝各個(ge) 流程,拓展產(chan) 品線,參加各類活動時,力爭(zheng) 出新品。2022年的浙江宋韻服飾大賽上,他根據牡丹、海棠等宋韻元素,進行雕版、刻板的色彩設計,讓每個(ge) 著色處都是彩色夾纈,最終呈現出一套五件的精美服飾,贏得了許多年輕人的喜愛;另一方麵,他非常注重現代科技與(yu) 文化創意的結合,與(yu) 蒼南縣氣象局聯合開發了“二十四節氣·傳(chuan) 統夾纈”文創小程序,隻需掃描圖案,就能彈出視頻,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很快就成了“刷屏款”。

  這幾年,葉其丹策劃設計的創意夾纈互動禮盒、印象良渚、藍夾纈體(ti) 驗包等,都以人們(men) 意想不到的方式詮釋了藍夾纈的魅力。“我們(men) 有200多個(ge) 產(chan) 品都注冊(ce) 了知識版權。”葉其丹自豪地說。

  談到未來發展,葉其丹還有很多計劃:“我們(men) 希望打造省級藍夾纈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承基地,從(cong) 種植開始,把製作、生產(chan) 全流程展現出來,並延伸到餐飲、民宿等領域,還準備建設婚慶基地,讓夾纈技藝有更大的創新發展空間,形成一張創意網絡。”

  探索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可能

  傳(chuan) 統插花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但與(yu) 它的“非遺身份”相比,大眾(zhong) 似乎更習(xi) 慣於(yu) 將其作為(wei) 一種生活趣味。“如何將插花藝術愛好者帶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大門,讓傳(chuan) 統插花擁有一片現代土壤,這是個(ge) 難題。”南京工程學院藝術與(yu) 設計學院教授徐寅嵐近年來一直致力於(yu) 傳(chuan) 統插花的研究和設計。她認為(wei) ,隻有更好地適用於(yu) 當下中國人生活的日常環境與(yu) 特殊場景,才能打破人們(men) 對傳(chuan) 統插花的高門檻印象。

  為(wei) 此,徐寅嵐將著力點放在開發藝術作品上,形成了“紅樓夢”“汝窯”“二十六宜”3個(ge) 主題,分別從(cong) “見人”“見物”“見生活”3個(ge) 角度探討傳(chuan) 統插花融入現代生活的麵向。其中,還巧借“金陵十二釵”等元素以及場景意境創新,探索實現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可能。

  在徐寅嵐看來,借花抒情言誌是中國傳(chuan) 統插花藝術區別於(yu) 其他插花藝術的典型特征之一。如在紅樓夢主題的係列作品當中,以高潔白荷象征林黛玉,以富貴牡丹象征薛寶釵,以瞬逝櫻花象征秦可卿,以帶刺玫瑰象征王熙鳳等,配以不同材質和器形的花器,很好地表達出了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內(nei) 在性格,暗示人物的命運,令人印象深刻。在汝窯主題作品中,有一組“器質如華”,以汝窯作為(wei) 花器,融合兩(liang) 種非遺項目,傳(chuan) 遞新的意蘊。如以“雙清”“待嫁”“禪心”“偶得小品”等命名花器,讓使用者多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尊崇。“二十六宜”主題以自然花木為(wei) 筆,以現代攝影為(wei) 墨,勾勒渲染了中國特有的詩情畫意。其中每個(ge) 場景都是取材於(yu) 日常生活,給人以無限啟迪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xi) 傳(chuan) 統插花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生活開出異彩紛呈的花。”徐寅嵐說。(本報記者 王 彬 實習(xi) 記者 王添藝)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