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you) 勢,從(cong) 根本上說,要依靠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始於(yu) 技術,成於(yu) 資本。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加強科技與(yu) 資本的融合,成為(wei) 實現我國戰略目標任務的重要著力點。
中國證監會(hui) 近日召開2023年係統年中工作座談會(hui) 時提出,“進一步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質效”“著力健全支持優(you) 質科技型企業(ye) 的製度機製,堅守科創板、創業(ye) 板定位,進一步提升服務的精準性”。推動科技企業(ye) 融資,支持科技型企業(ye) 自立自強,是資本市場和證券行業(ye) 必須肩負的重大使命。
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3萬(wan) 億(yi) 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5%,高新技術企業(ye) 貢獻了全國企業(ye) 68%的研發投入,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我國創新支撐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當前,國際競爭(zheng) 日益激烈,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you) 勢,從(cong) 根本上說,要依靠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始於(yu) 技術,成於(yu) 資本。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加強科技與(yu) 資本的融合,成為(wei) 實現我國戰略目標任務的重要著力點。
作為(wei) 典型的高風險、高收益行業(ye) ,科技企業(ye) 往往先期投入比較大,並且缺乏可抵押的固定資產(chan) ,因此較難獲得貸款支持。與(yu) 銀行融資相比,資本市場具有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先天優(you) 勢,可以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多元、高效、靈活的融資服務,在促進創新資本形成、推動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激發企業(ye) 家精神、健全激勵約束機製、暢通“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等方麵擁有獨特優(you) 勢。
隨著注冊(ce) 製改革分批實施,國內(nei) 資本市場已形成錯位發展、各具特色、適度競爭(zheng) 、互補互聯的格局。科創板、創業(ye) 板、北交所、新三板,分別滿足了不同層次科技企業(ye) 的融資需求。比如,科創板支持“硬科技”企業(ye) ,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產(chan) 業(ye) ;創業(ye) 板覆蓋“三創四新”,聚焦先進製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三大重點領域和九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目前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占比超四成,高新技術企業(ye) 占比超九成。數據顯示,科技創新公司債(zhai) 券已支持近190家企業(ye) 融資,主要投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高端製造等前沿領域。除公開市場以外,私募股權投資也以投科技為(wei) 重點,主要麵向以高風險、長周期、輕資產(chan) 為(wei) 特征的科技行業(ye) ,“投早投小投創新投科技”的創業(ye) 投資比重顯著上升。試點注冊(ce) 製以來,90%的科創板上市企業(ye) 、60%的創業(ye) 板上市企業(ye) 、99%的北交所上市企業(ye) 在上市前都得到了私募基金的資金支持。
當前,資本市場改革正從(cong) 市場布局階段向功能深化階段發展。在“完善資本市場功能”的政策引導下,監管力度明顯增強,產(chan) 品種類不斷增加,融資服務持續升級。今年以來,政府相關(guan) 部門繼續加強製度建設,密集發布新規新政,全麵優(you) 化證券行業(ye) 生態。接下來,應繼續強化板塊差異化定位,提高融資效率與(yu) 服務水平,促進交易活躍,維護市場穩定;繼續深化市場服務功能,加強境內(nei) 外、場內(nei) 外的互聯互通,構建覆蓋股票、債(zhai) 券、基金、ETF等各類產(chan) 品的市場體(ti) 係,提供更多的投資工具和交易機會(hui) ;從(cong) 服務國家戰略高度,圍繞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傾(qing) 斜政策,比如縮短審核時間、增加融資便利度、降低投資門檻、創新市場品種等;深化投資端改革,繼續擴大養(yang) 老金、保險、外資等投資機構的入市規模和比例,減少不必要的政策束縛,同時在交易環節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優(you) 化服務,提出更多麵向廣大中小投資者的普惠政策。
廣大市場服務機構應認真落實相關(guan) 政策要求,全麵加強合規管理,提高從(cong) 業(ye) 規範,確保投行業(ye) 務質量,履行好資本市場“守門人”職責。要以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為(wei) 主線,不斷優(you) 化產(chan) 品和服務,更好滿足科技企業(ye) 融資和廣大投資者理財的潛在需求。(聶無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