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熱,升溫更要“保溫”
作者:陳世涵
故宮博物院,網絡預約、放票即空;陝西曆史博物館,預約門票日均點擊量超過60萬(wan) ;成都博物館,“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一個(ge) 多月吸引觀眾(zhong) 逾40萬(wan) 人次……這是當下博物館熱最真實的寫(xie) 照。
博物館熱,與(yu) 其說是一種文旅現象,不如說是一場文化尋根。“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一件件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一個(ge) 個(ge) 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一段段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是架起過去、連接當下、展望未來的文化橋梁。在這裏,講解員述說曆史典故,培厚文化土層;在這裏,孩子們(men) 觸摸傳(chuan) 統文脈,涵養(yang) 文化自信。“到博物館去”,不再停留於(yu) 簡單的口號,而成為(wei) 人們(men) 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自覺追求、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由衷認同。
博物館熱的興(xing) 起,離不開孜孜以求的創新。據統計,2022年,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舉(ju) 辦線下展覽3.4萬(wan) 個(ge) 、教育活動近23萬(wan) 場,接待觀眾(zhong) 5.78億(yi) 人次。無論是國家博物館綜合運用多種數字化手段、展示珍貴館藏文物,還是上海博物館開啟長達24小時的“上博十二時辰藝術嘉年華”,抑或是浙江杭州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在遺址上以原貌、原尺度立體(ti) 標識展示……越來越多博物館創新展陳方式、革新服務意識,不斷拉近文物與(yu) 公眾(zhong) 之間的距離。
由“網紅”變“長紅”,化“流量”為(wei) “留量”。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停留於(yu) 一時的升溫,更寄望於(yu) 持久的“保溫”。文物藏品是博物館長久發展的根基所在。不同主題的博物館,對應著各具特色的收藏、研究與(yu) 展示方式。堅持保護第一、加強文物管理、合理開發利用,積極推動博物館與(yu) 教育、科技等領域跨界融合,打造與(yu) 自身相適應的“博物館+”,助推類型豐(feng) 富、主體(ti) 多元的現代博物館體(ti) 係的構建。
實現博物館業(ye) 高質量發展,既要做好大博物館,更要激活小博物館。除了眾(zhong) 所周知的大館,我國還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小博物館,“養(yang) 在深閨人未識”。浩如煙海的典籍珍寶,亟待拂去曆史的塵土。清晰發展方向,盤活自身資源,講好文化故事,才能讓這些小眾(zhong) 博物館綻放風彩,走進更多觀眾(zhong) 視野。
在鍾編磬上,聆聽往昔的古樂(le) 回響;在垂花簷柱間,循跡過去的動人故事;在精美磚雕裏,辨讀曆史的浩瀚風煙……神州大地上俯拾皆是的文物資源,孕育了博物館的繁盛,點燃了公眾(zhong) 的博物館熱,也將文化的燈火撥得更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