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天宮”:世界航天豐碑

發布時間:2023-08-14 10:0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橫一豎組成遨遊太空的“T”字,積十多年苦功,中國天宮空間站建成了,鑄就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世界史上的一座豐(feng) 碑。作為(wei) 中國空間站建設的一分子,我以參與(yu) 中國“天宮”建設為(wei) 自己最大榮耀。

  三步走,步步為(wei) 營

  1992年9月,中央決(jue) 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hui) 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jue) 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jue) 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一步是最基礎的工作,目標是保證中國航天員能在太空生存,能安全返回。第二步主要是做突破性、驗證性工作,實現中國航天員出艙,具備在太空工作的能力。這兩(liang) 步都是在為(wei) 第三步做驗證和鋪墊,其中空間交會(hui) 對接是至為(wei) 關(guan) 鍵的技術之一,空間站的組裝、建造和長期飛行都要靠該技術來實現。

  2003年,我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即航天五院工作,第一個(ge) 從(cong) 頭到尾參與(yu) 的項目就是神舟八號,其核心目標是突破空間交會(hui) 對接技術。按照規劃,先發射一艘無人飛船(神舟八號)來驗證無人空間交會(hui) 對接技術,之後再實施兩(liang) 艘載人飛船即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任務。這3艘飛船是主備份關(guan) 係,即如果神舟八號沒有達到任務預期目標,就由神舟九號繼續驗證,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則驗證有人空間交會(hui) 對接技術。由於(yu) 神舟八號順利完成了使命,神舟九號的任務被確定為(wei) 驗證有人交會(hui) 對接技術,神舟十號的任務則是實現首次應用性飛。

  作為(wei) 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其實是天宮一號的備份,其最初就被命名為(wei) “天宮一備”,由於(yu) 天宮一號任務圓滿成功,天宮二號的任務被確定為(wei) 開展航天員中期駐留、推進劑在軌補加、在軌維修技術試驗等。

  就這樣環環相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穩步前進。

  2010年9月,《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獲批。之後曆時約12年,經過空間實驗室任務和空間站任務兩(liang) 個(ge) 階段,中國“太空之家”在軌建成。

  “T”字型,可以拓展

  除在九天之上運行的天宮空間站之外,我們(men) 其實還有兩(liang) 座“空間站”:一座是與(yu) 天宮空間站1∶1鏡像的“數字空間站”,用於(yu) 進行仿真驗證和數字推演等;另一座是測試用的“電性空間站”,其軟硬件與(yu) 在軌運行的“天宮”一模一樣,可以實現與(yu) 在軌的航天員視頻連線並同步模擬係統工作與(yu) 在軌活動等。通過這兩(liang) 座“空間站”,我們(men) 能夠實現天地協同。

  為(wei) 了保障可靠、安全、長壽命運行,天宮空間站進行了一些冗餘(yu) 備份設計,要指出的是,這些冗餘(yu) 備份是經濟的,不會(hui) 出現“死冗餘(yu) ”“呆冗餘(yu) ”。比如,在3艙組合後,冗餘(yu) 備份可以共用,充分體(ti) 現了“1+1=1”設計理念。再比如,核心艙雖然在載荷支持功能方麵不如實驗艙,但配置很高,僅(jin) 控製係統的星敏感器就有4個(ge) ,可以減少實驗艙上的星敏感器數量。

  中國“天宮”是一個(ge) 可更新、可開放的係統,不僅(jin) 能夠實現硬件設備的維修、更換和升級,而且其本身可以根據需要拓展。“T”字基本構型建成後,可以在前向對接新艙段,形成“十”字構型,新艙段上帶有節點艙,增加4個(ge) 對接口和1個(ge) 出艙口,既可以為(wei) 巡天望遠鏡這一級別的航天器進行補給、維護、服務保障,也可以對接艙段級的“大塊頭”科學載荷。將來,國外的飛船或艙段也可以與(yu) “天宮”對接,這將大幅提升國際空間合作的水平。

  目前,我們(men) 正在開展第四個(ge) 艙段的方案論證和先期設計,將把更多精力用在為(wei) 航天員提供更多活動空間、增加人性化設計、提升用戶體(ti) 驗上。比如,把儀(yi) 器儀(yi) 表設計得更有科技美感,更適於(yu) 隨身穿戴。再比如,使操縱杆更符合人體(ti) 工學、功能更強大。

  最優(you) 解,彰顯智慧

  關(guan) 於(yu) 中國空間站構型布局,先後有十幾種方案擺在桌麵上供討論和選擇。綜合多方麵因素,特別是適配天地環境、滿足功能性能要求、保障重要設備在軌工作等,我們(men) 最終選定“T”字構型。

  選“T”字構型可以獲得最大發電效率。通過在“T”字“橫”的兩(liang) 段,設置雙自由度太陽翼,能夠保障最大限度利用太陽光。

  “T”字構型可以保持前向、後向、徑(下)向三向對接能力。前向、徑向兩(liang) 個(ge) 對接口可以接納兩(liang) 艘載人飛船實現輪換,而且兩(liang) 個(ge) 對接口都在軌道平麵內(nei) ,飛船可以在軌道麵內(nei) 沿飛行方向和沿軌道半徑方向直接對接,無需對接後再轉位,更安全。後向對接貨運飛船,天宮空間站可以直接用貨運飛船發動機進行軌道機動。

  “T”字構型是最優(you) 解,彰顯了中國航天人的智慧。

  難關(guan) 多,逐一攻克

  空間站重在科研應用,我們(men) 所有的努力都旨在為(wei) 科研應用打牢基礎,讓平台、結構、能源、信息、控製、生命保障等功能經得起考驗,做到令人放心,同時賦予其足夠的擴展能力和適應能力。

  當然,要做到令人放心並不容易,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遇到了很多難題,其中有兩(liang) 類頗具代表性。

  第一類與(yu) 長壽命、長周期、長時間有關(guan) 。一些材料在前期表現很好,卻在工程研製中出問題,導致做長壽命試驗時未能抵近極限。一些小尺寸材料做防原子氧處置效果很好,但是在用一些新方法、新技術在某些大尺寸材料上做,就出現瑕疵。

  第二類與(yu) 在地麵無法完全真實模擬某些空間環境有關(guan) 。由於(yu) 地麵仿真手段有限,對仿真對象了解不夠深入,導致仿真模型不夠準。比如在液體(ti) 收集管理方麵,我們(men) 在地麵試驗中做到收集率達到99%,在太空中即使達到98%也會(hui) 造成麻煩,因為(wei) 液體(ti) 殘留量會(hui) 日積月累。

  航天領域老前輩們(men) 常說:“識別關(guan) 鍵技術進行攻關(guan) 。”麵對難關(guan) ,我們(men) 不僅(jin) 要攻破技術原理,而且要把工程實現的全過程走通,把每件產(chan) 品質量做到極致,把各種狀態摸透。可以說,我們(men) 一直在努力識別“未知”,量化“已知”並通過各種分析驗證,借助相關(guan) 數據反饋,把難關(guan) 逐一攻克。

  “天宮”的實驗艙上有一對碩大的太陽翼,可以像大風車一樣360°轉動,非常炫酷。這對太陽翼就是我們(men) 用上述方式攻克難關(guan) 取得的一大碩果。

  該太陽翼尺寸特別大,單翼長約27米,展開麵積138平方米。如此巨型的翼在軌展開後會(hui) 產(chan) 生怎麽(me) 振動呢?由於(yu) 在地麵無法進行等尺寸動力學特性驗證,我們(men) 隻能從(cong) 局部入手,對太陽翼伸展機構做單獨的動力學特性驗證,再通過仿真、數值補償(chang) 等辦法推出完整的動力學特性,再結合核心艙的一套辨識係統,監測其太陽翼在軌振動、擾動情況並測出振動頻率。 據此,我們(men) 在實驗艙發射前對其太陽翼控製參數、仿真模型參數進行了修正。最終,實驗艙振翅高飛,助力中國“天宮”遨遊太空。

  忙驗證,三線並行

  天和核心艙在發射入軌後約一年間,在兩(liang) 艘載人飛船和兩(liang) 艘貨運飛船配合下,完成了“關(guan) 鍵技術驗證階段”。這一階段是係統工程一個(ge) 生命周期尋求滿意解的“最後一公裏”。對於(yu) 空間站建造來說,在該階段有空間站推進劑補加、再生生保、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7大關(guan) 鍵技術要在軌驗證。

  再生生保即再生式生命保障是人類實現中長期載人飛行最核心的關(guan) 鍵技術之一,既受微重力環境影響,又有時間效應。在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水處理、尿處理、電解製氧等構成的自我循環係統與(yu) 在地麵的表現不同,同時需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建立起物質平衡,這就需要航天員在軌生活數月進行驗證。

  2021年6月,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進入核心艙,中國空間站開始載人飛行,對相關(guan) 性能進行在軌驗證。之後,神舟十三號和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入駐“天宮”,進行了一些艙外操作驗證,完成對空間站上機電產(chan) 品、有流體(ti) 回路的產(chan) 品的設置。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地麵科技人員的密切協同下,在空間站核心艙內(nei) 采取手控遙操作方式,圓滿完成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yu) 空間站組合體(ti) 交會(hui) 對接試驗。

  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驗證階段之後就是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那幾年,我們(men) 一邊研製艙段,一邊做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驗證,還一邊謀劃空間站長期運行模式,可謂三線並進。

  大係統,團結協作

  空間站的設計空前複雜,係統多、接口多、狀態多,組織體(ti) 係和設計體(ti) 係特殊。

  艙段上各分係統由眾(zhong) 多單位負責,研製難度超過了很多航天器。由於(yu) 各部分自身是一個(ge) 獨立係統,同時又要融入整個(ge) 大係統中,涉及大量協調和優(you) 化工作。

  作為(wei) 中國空間站係統總指揮,我時刻關(guan) 注各分係統之間的相互影響,從(cong) 空間站大係統的視角來看問題,做“係統決(jue) 策”。讓我非常感動的是,空間站係統所有參與(yu) 人員都多年如一日,兢兢業(ye) 業(ye) 、精益求精、忘我工作,都著眼大局、服務大局、團結協作。大家為(wei) 了完成同一個(ge) 目標,傾(qing) 情付出,貢獻自己的汗水和聰明才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係統當然是更龐大的係統,除了空間站係統之外,還有載人飛船係統、貨運飛船係統、運載火箭係統、發射場係統、測控通信係統、著陸場係統等。隻有各係統群策群力、密切協作才能保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

  多年來,中國空間站係統獲得其他兄弟係統的鼎力支持。飛船係統的有些技術,已經應用很久,非常成熟了,但是為(wei) 了適應空間站需求,做出了必要調整。對運載火箭係統,空間站不僅(jin) 要求其推力大、起飛重量大,而且要求箭艙分離時的衝(chong) 擊力小。火箭係統團隊與(yu) 我們(men) 精誠合作,攜手實現了目標。空間站艙段發射對入軌精度要求高,對發射時間窗口有限製。為(wei) 了滿足要求,發射場係統團隊和火箭係統團隊積極努力,使空間站艙段精準入軌,給空間交會(hui) 對接創造了好條件。同時,測控係統不斷加強和優(you) 化陸、海和天基測控資源,提供優(you) 質測控服務。

  航天是“千人一枚箭、萬(wan) 人一杆槍”的事業(ye) ,正是靠著萬(wan) 眾(zhong) 一心的團結協作精神,中國空間站建成,遨遊於(yu) 九天之上。

  隨著中國“天宮”的誕生,中國航天站上了新起點,國際科技界擁有了一項新的太空科研基礎設施。我們(men) 深信,這座由中國人設計並主導、向世界開放的空間站將充分體(ti) 現載人航天的價(jia) 值,為(wei) 人類進一步認識宇宙、更好利用空間資源做出卓越貢獻。

  (本文作者王翔為(wei) 空間站係統總指揮,由陳立根據作者口述整理)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chuan) 播中心與(yu) 本報合作推出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