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校園戲劇裏有每個孩子的無限未來

發布時間:2023-08-14 10:1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7代《雷雨》、3代《窩頭會(hui) 館》、兩(liang) 代《茶館》……12年來,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以下簡稱“北師大實驗中學”)組織的社會(hui) 劇場大舞台話劇表演參演師生逾千人,學生觀眾(zhong) 過萬(wan) 人。今年,100多名師生組成的中學劇組曆時30多天的排演,將《紅樓夢》搬上了大觀園“顧恩思義(yi) 殿露天大舞台”。

  “隨著演出時間一天天臨(lin) 近,我和鳳姐的距離也一點點靠近。”馬依然是北師大實驗中學高一學生,憑借初次試戲《鳳姐潑醋》選段時不怯場的“發怒”表演,她如願被選中。

  “以前看劇或者看書(shu) 的時候是從(cong) 第三視角想象這個(ge) 人物,但現在以第一視角代入這個(ge) 人物,我要想假如我是王熙鳳,會(hui) 怎麽(me) 處理這些事。”在她看來,不同於(yu) 寶黛愛情的烏(wu) 托邦世界,關(guan) 於(yu) 王熙鳳的情節充滿著現實世界的欲望、矛盾與(yu) 衝(chong) 突。在一遍遍動作與(yu) 情態的打磨中,馬依然逐漸體(ti) 味到紅樓世界的絕妙,也最終對“脂粉英雄”王熙鳳有了自己的理解與(yu) 感受。

  “十幕大戲演紅樓”中學生大觀園公益路演演出時長近120分鍾,由十幕改編自小說《紅樓夢》的話劇及昆曲表演片段構成。從(cong) 改編原著撰寫(xie) 劇本,到選角、劇本圍讀,再到排練、演出,在一個(ge) 月的時間裏,每個(ge) 導演和演員都經曆了從(cong) 青澀到成熟的過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溫暖一平方”直播間專(zhuan) 訪了這群從(cong) 戲劇中收獲滿滿的師生。

  《寶玉娶親(qin) 》《鳳姐訊家童》的學生導演張雲(yun) 鷺把成為(wei) 職業(ye) 導演作為(wei) 自己的理想,初中就曾接觸過導戲的他,在慢慢摸索如何把獨唱變成合唱。“把這部戲從(cong) 沒人看到的地方帶到大觀園,有很多遊客都在看,當時我覺得我們(men) 的付出沒有白費,非常有成就感。”

  《林黛玉進賈府》《共讀西廂》兩(liang) 幕戲的學生導演高薌澤和戲劇結緣於(yu) 學校開設的戲劇選修課,被老師賞析《窩頭會(hui) 館》時的種種細節所吸引。“那個(ge) 時候覺得戲劇其實是非常能反映真實生活,也特別容易把觀眾(zhong) 帶入一個(ge) 特定情景的表演形式。”此前的主持經曆加上對戲劇的興(xing) 趣,讓高薌澤來到正在選角的《窩頭會(hui) 館》劇組試戲,並成功獲得一個(ge) 角色。

  《戲劇及社會(hui) 現象研究》是由專(zhuan) 職戲劇教師崔英劍領銜開設的語文戲劇課程,也是北師大實驗中學在語文戲劇教育路上的一大嚐試。近6年來,課程結業(ye) 逾800人。戲劇表演活動總策劃、語文教研組組長汪文龍介紹,北師大實驗中學有著多年的戲劇排演傳(chuan) 統、深厚的戲劇文化“土壤”和豐(feng) 富的社會(hui) 劇場大舞台大戲表演積澱。據校史記載,早在1943年,《雷雨》尚未對社會(hui) 公演前,該校高二年級的學生就曾排演話劇《雷雨》。多年來,學校由專(zhuan) 職戲劇教師開設語文戲劇課程,設立了“伏脈千裏”年度戲劇節,並與(yu)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合作共建北師大實驗中學“不言”戲劇工作室,成體(ti) 係、有規劃地先後排演了《雷雨》《窩頭會(hui) 館》《茶館》以及《暗戀·桃花源》。

  “‘十幕大戲演紅樓’是北師大實驗中學戲劇樹上一朵新開的小花。”汪文龍說,自2019年《紅樓夢》整本書(shu) 閱讀進入高中語文教材以來,因其情節瑣碎、人物眾(zhong) 多、頭緒複雜、主題深奧,始終是中學生的“難點”及“痛點”。語文組經過研究,在10多年戲劇課程探索的基礎上,借鑒經典劇目排演的經驗和人才資源積累,師生共同改編《紅樓夢》,排演成短劇,希望能夠以演促讀,以演帶讀,開辟了一條親(qin) 近“紅樓”、閱讀“紅樓”的“新道路”。

  “原來讀它隻是因為(wei) 老師讓讀、家長讓讀、大家都讀,但是在我真正排了這個(ge) 戲劇後,會(hui) 發現曹雪芹的文字非常細膩,每一處都值得細細琢磨。”學生導演楊東(dong) 琪在組織排練的過程中,不僅(jin) 提升了讀經典的興(xing) 趣熱情,還學會(hui) 了怎麽(me) 把效率提高到極致,她笑稱自己在那些天非常“女強人”,想到下午有排練,就會(hui) 趁大家午休時抓緊寫(xie) 作業(ye) 。“最初也擔心排練占用了不少時間,會(hui) 影響學業(ye) ,後來發現,排戲和學習(xi) 並不是一個(ge) ‘層次’的事情,它雖然占用了一些時間,但帶給我的是更深層次、更有質量的東(dong) 西,我認為(wei) 這是值得的。”

  “如果說有什麽(me) 樣的途徑能讓孩子們(men) 走進別人的人生,了解更多的人生,戲劇是最好的窗口。”在汪文龍看來,這一代孩子的生活經曆太過簡單,他希望通過戲劇美育讓孩子們(men) 多一些有品質的閱讀和藝術欣賞,為(wei) 他們(men) 播下藝術的種子。

  北師大實驗中學2020屆畢業(ye) 生修清揚目前就讀於(yu)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她高一報名參演了“年度大戲”《雷雨》,從(cong) 隻有五句台詞的龍套做起,同時嚐試做導演助理,高二成了主要演員,也擔任了導演。“在實驗(中學)排演戲劇是讓我走上戲劇專(zhuan) 業(ye) 道路最重要的原因。從(cong) 高一到高三一直在參與(yu) 這項活動,戲劇對我的影響內(nei) 化了,讓我能把自己對於(yu) 戲劇的所思所想所學用到實處。”

  “有趣的是,當時高中劇組裏的同學,包括國際部後來出國讀書(shu) 的同學,都加入了所在大學的劇社,成了主力成員。”修清揚說,實驗中學的文化非常包容,老師們(men) 會(hui) 創造不同的舞台來豐(feng) 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ang) ,也正是在學校的戲劇美育實踐,讓她找到了真正熱愛的未來。

  “未來在於(yu) 我們(men) 能不能把它體(ti) 製化、機製化、常態化,然後有更多老師自覺地把這個(ge) 事堅持做下去。”汪文龍認為(wei) ,目前校園戲劇的發展還需完善教師人才梯隊建設,以及得到更多家長的認同,多方共同努力做出更有品位的作品,讓傳(chuan) 統戲劇真正走到學生心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詩童 實習(xi) 生 吳雨珊)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