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棚化身降碳多麵手:會發電,還可處理廢水
我國西南山區,農(nong) 村土壤貧瘠、水資源缺乏。各地雖已建立起覆蓋麵較廣的農(nong) 電網絡,但部分偏遠村組和農(nong) 戶“電網末梢”吃緊的狀況仍未完全得到緩解。
科學研究如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雲(yun) 南大學材料與(yu) 能源學院教授萬(wan) 豔芬帶領的雲(yun) 南大學綠源功能材料團隊為(wei) 此展開了持久探索。近期,他們(men) 以作物秸稈為(wei) 原料,將原料進行碳化後製備出了光熱材料,並將材料進行三重仿生設計,研製出了水電聯發的清潔能源裝置,建立起了循環低碳智慧大棚。
利用秸稈參與(yu) 水伏發電
2021年,雲(yun) 南省秸稈資源量約1972.08萬(wan) 噸,可收集量1763.91萬(wan) 噸。秸稈主要來自玉米、水稻、甘蔗、油菜、小麥、薯類等作物,其中玉米、水稻、甘蔗秸稈的利用空間巨大。
“基於(yu) 學科所長,聚焦農(nong) 業(ye) 廢料再利用,是科研團隊致力綠色發展、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著力點。”萬(wan) 豔芬說。
近年來,隨著納米材料研究的深入,人們(men) 發現部分碳材料在與(yu) 液體(ti) 作用時,會(hui) 表現出一係列新的生電效應,如波動生電、液滴生電、蒸發生電、濕度生電等,這些現象統稱為(wei) 水伏效應,這為(wei) 新型能源開發開辟了新路。
“我們(men) 的創新點在於(yu) ‘水電聯發’。”綠源功能材料團隊負責人、雲(yun) 南大學碩士研究生趙嶸介紹,他們(men) 研發的裝置,主要以秸稈碳化後的生物質炭作為(wei) 塗層材料,其易於(yu) 與(yu) 水進行表麵耦合,可使水分在材料的納米微通道中定向滲透,並在靜電作用下讓水中的正負電荷分離,使上下遊產(chan) 生電勢差,從(cong) 而產(chan) 生電壓。
與(yu) 此同時,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這種水電聯發裝置能夠將農(nong) 業(ye) 廢水轉換為(wei) 清潔的農(nong) 業(ye) 用水,重金屬離子去除率達92%,有效解決(jue) 了農(nong) 業(ye) 廢水處理難、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的問題。
首創智慧大棚植物診療平台
雲(yun) 南大學綠源功能材料團隊成員由來自材料化工、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科學、財務管理、視覺設計等領域的數十名研究生組成。
“團隊根據水伏淨水發電、減汙節能這一構想,通過配套太陽能水電聯發裝置,建成循環低碳智慧大棚,對作物進行精準嗬護。”萬(wan) 豔芬說,這樣可提高作物產(chan) 量,增加經濟效益。
團隊在調研中發現,在雲(yun) 南種植花卉、蔬菜的智慧大棚,多停留在僅(jin) 能監測棚內(nei) 環境溫度、濕度的階段,且存在搭建成本高、碳排放量較高但智能化程度較低等問題。“針對這些痛點,我們(men) 想何不以作物秸稈為(wei) 原材料,製備一套水電聯發裝置,通過太陽能清潔能源,淨化農(nong) 業(ye) 廢水,並給大棚供電?”團隊成員羅洪耀說,精準培育循環低碳智慧大棚的理念由此誕生。
團隊首次原創製備出柔性傳(chuan) 感器件,以及對植物微環境中的氣體(ti) 、溫度、濕度進行監測的一體(ti) 化平台,並通過信息技術對平台數據進行了後端采集,做到植物病蟲害實時監測。
“我們(men) 與(yu) 雲(yun) 南大學生態與(yu) 環境學院合作,開辟了番茄種植園區並進行了一係列試驗。”團隊成員王學科介紹說,通過在不同狀態的番茄葉片上黏附柔性傳(chuan) 感貼片,他們(men) 發現病變葉片的微環境濕度以及氣體(ti) 釋放量與(yu) 正常葉片均明顯不同。
原來,病蟲害發生時,被侵蝕葉片的氣孔呼吸作用明顯下降,氣孔開合狀態較差,水分以及氣體(ti) 釋放量明顯下降。基於(yu) 此,研究團隊就可以提前診斷出植株是否正在遭病蟲害侵襲。“這時,我們(men) 就可以進行人工幹預,減少蟲害發生。”王學科說,團隊整合了各項技術,成功構建了水電聯發的植物診療一體(ti) 化大棚監測係統。
據悉,這是國內(nei) 首家獲得專(zhuan) 利授權的植物診療平台。水電聯發裝置不僅(jin) 能對偏遠、不適宜布設電網的大棚提供監測設備用電,還能及時控溫控水,精準釋放農(nong) 藥、化肥,給作物提供精心嗬護,實現大棚的自動化、智能化,減少農(nong) 廢汙染,增加經濟效益,助力低碳農(nong) 業(ye) 推進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目標的實現。
技術成果促進綠色發展
水伏發電和智慧大棚不僅(jin) 能節省人力物力,提高產(chan) 量,增加經濟效益,還能在生產(chan) 各環節減少環境汙染,推動農(nong) 村發展,助力“綠美鄉(xiang) 村”目標的實現,其技術、成本優(you) 勢對農(nong) 民更有吸引力。
“塗層材料的原料是從(cong) 農(nong) 戶那裏購買(mai) 的秸稈,每公斤約0.6元;其他常用的化學原材料從(cong) 網絡渠道購買(mai) ,整體(ti) 成本較市場上的各類傳(chuan) 感器更加低廉。”羅洪耀介紹,產(chan) 品主要針對太陽能資源豐(feng) 富以及電力緊缺的山區農(nong) 村,目前裝置正處於(yu) 推廣階段。
團隊已獲得了中國青年創新創業(ye) 基金會(hui) 的經費支持,與(yu) 雲(yun) 南省大理市鳳儀(yi) 鎮莊科村以及雲(yun) 龍縣團結村簽訂了合作意向書(shu) ,提供750套水電聯發裝置和資金、技術指導,解決(jue) 當地農(nong) 廢難處理以及用電問題。該團隊還與(yu) 雲(yun) 南省雲(yun) 上小鎮創新創業(ye) 平台合作,進行項目產(chan) 業(ye) 孵化,完成了“秸農(nong) 科學技術開發(昆明)有限公司”的工商注冊(ce) 手續。
“當然,創新創業(ye) 中我們(men) 也麵臨(lin) 不少難點。”團隊負責人趙嶸說,主要是前期推廣投產(chan) 存在風險與(yu) 困難,市場份額尚不確定,以及技術與(yu) 產(chan) 品知識產(chan) 權保護等問題。
“這項智慧農(nong) 業(ye) 係統的實施,將在西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先進技術手段和創新的農(nong) 業(ye) 模式將有利於(yu) 推動農(nong) 村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萬(wan) 豔芬說。後期,團隊將以國家標準為(wei) 引領,向著發展成為(wei) 智慧農(nong) 業(ye) 領域領軍(jun) 企業(ye) 這一目標邁進。(記者 趙漢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