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輕聲細語中尋覓記憶
作者:徐妍(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yu) 新聞傳(chuan) 播學院教授)
陸梅的長篇兒(er) 童小說《萬(wan) 花筒》(安徽少年兒(er) 童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從(cong) 個(ge) 人記憶的景深裏,以滬聲滬語的敘述世界來呈現夢想的狀態,並將夢想傳(chuan) 遞給讀者,使讀者更堅信人類的夢想,進而使讀者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重新想象記憶世界中的夢想,在未來的日子裏成為(wei) 如樹木如花香如春光一樣的自然生命。
《萬(wan) 花筒》的語言讓我明白,兒(er) 童文學的語言與(yu) 所有文學作品的語言一樣,具有文學性的尺度與(yu) 個(ge) 人化的標識,在此基礎上兒(er) 童文學作品才獲得表現“兒(er) 童性”的可能性。進一步說,《萬(wan) 花筒》中的“兒(er) 童性”,首先表現在這部小說始終忠實於(yu) 作家個(ge) 人化的輕聲細語的詩性語言風格上。輕聲細語的詩性語言,可以抵抗當下取悅兒(er) 童消費心理的語言浪費或仿照兒(er) 童生活的語言虛假。同時,《萬(wan) 花筒》還“刻意”保留了地道的滬語對話,承續海派文學的滬聲滬語的語言傳(chuan) 統。滬語的語法特點在於(yu) 口語化程度高,句式短,語句結構簡單,語義(yi) 帶有滬地的現代人間煙火氣,再加上注釋,使得這部小說守護著中國文辭的沉靜、清潔和詩意。
《萬(wan) 花筒》在對個(ge) 人記憶尋覓過程中重新發現兒(er) 童的天性。“萬(wan) 花筒”既是這部小說的名字,也是關(guan) 鍵的意象。“萬(wan) 花筒”是女孩兒(er) 白雪的海員爸爸送給她的“寶貝”,不單單帶給她幻夢的快樂(le) ,還帶給她堅定的童年信念。這是一部標準的兒(er) 童成長小說。九歲女孩兒(er) 麥小節在暑假從(cong) 上海郊區梅家塢走進上海城區石庫門的奶奶家。弄堂裏的人與(yu) 事,令初來乍到的她感到既新奇又困窘,直到她遇見了十二歲女孩兒(er) 白雪。她們(men) 倆(lia) 一道經曆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心靈風暴,最終錘煉出堅強的性格。除了以成長故事模式為(wei) 主體(ti) ,小說暗含了上海城鄉(xiang) 變革史的史詩故事模式、三代人命運變遷的家族史故事模式,內(nei) 含了講述當代上海百姓生活的城市文學故事模式、表現兒(er) 童心理世界波濤起伏的心理敘事模式,還穿插父親(qin) 寫(xie) 給女兒(er) 家書(shu) 的書(shu) 信體(ti) 故事模式等。
在這部小說中,兩(liang) 位小女孩兒(er) 不僅(jin) 形影相隨,而且跟隨時間的步履重新尋找到自己的“兒(er) 童性”。最初的麥小節和白雪盡管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一個(ge) 居於(yu) 鄉(xiang) ,一個(ge) 居於(yu) 城,但最初都具有現代兒(er) 童共通的心理特征。隨著情節的推進,兩(liang) 人通過相識、相處、相知、相融,通過對親(qin) 人心事的理解、對鄰裏互幫互助的認知,對大上海的外表、內(nei) 裏的觀感,對幫秦伯買(mai) 煙等微小事情的記憶,對植物、動物生存哲學的體(ti) 悟,對中外經典藝術的賞鑒,對遠方和大海的想象……一點一滴地生長出她們(men) 對親(qin) 情、友情、城市、鄉(xiang) 村、植物、食物、藝術、世界的記憶與(yu) 想象,深植下她們(men) 對愛、真、美的童年信念。這意味著兒(er) 童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無論經曆什麽(me) ,都始終擁有兒(er) 童原初的美好天性,即作者所說,“善良、聰敏、好學,尤其愛傾(qing) 聽”。在這部小說裏,讓人迷戀的“兒(er) 童性”,就蘊含在人與(yu) 人、人與(yu) 自然、人與(yu) 城市、人與(yu) 藝術、人與(yu) 生活、人與(yu) 世界的關(guan) 係之中。
陸梅的《萬(wan) 花筒》以輕聲細語的滬聲滬語,講述一對小女孩兒(er) 在當代上海的成長故事,借助多重故事模式的疊合,追憶童年世界,突出珍貴的“童年性”,進而承擔起一位兒(er) 童文學作家的時代使命,傳(chuan) 承弘揚以夢想的詩學來觀照時代、記錄生活的現實主義(yi) 文學精神。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