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海深處“廣收糧”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
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 光明日報通訊員 達珍 陶雯雯
“收魚嘍——”廣播裏傳(chuan) 來一聲號令,劃破了海麵的寧靜。隨著“噠噠噠”的馬達聲,養(yang) 殖工船尾部的起重臂旋轉起來,將一根長泵遞出,伸入“深藍1號”深海養(yang) 殖網箱。轉瞬間,一條條閃著銀光的三文魚,就被“吸”上了工船。
“看,半米多長!”山東(dong) 海洋集團深遠海綠色養(yang) 殖公司海上養(yang) 殖負責人彭勇興(xing) 奮地比畫著,“這一個(ge) 多月,我們(men) 收獲了一百多噸三文魚!”
“三文魚”是大型鮭鱒魚類的統稱,主要生長在高緯度寒冷水域。以往,國產(chan) 三文魚隻占國內(nei) 消費量的一成,其他都要靠進口。三文魚價(jia) 格自然居高不下,在餐桌上格外“金貴”,往往隻能“按片取食”。
我國有沒有人工養(yang) 殖三文魚的條件?
科研人員勘測發現,在距離青島海岸120海裏的黃海中部窪地,海麵下有一處淺水層冷水團,麵積幾乎與(yu) 山東(dong) 省相當,溫度常年在12℃以下,正適合三文魚等冷水魚生長。
但實現人工養(yang) 殖並不容易。
“科技人員曾經嚐試過使用多種傳(chuan) 統網箱養(yang) 殖,但都沒有經受住風浪的衝(chong) 擊。沒有合適的裝備,大家隻能‘望洋興(xing) 歎’!”說起往事,彭勇很是感慨。
守著“藍色糧倉(cang) ”,豈能無所作為(wei) ?
為(wei) 打開我國深遠海大規模漁業(ye) 養(yang) 殖的突破口,2017年,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與(yu) 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開始聯合研製“深藍1號”。2020年,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yang) 殖試驗區落戶黃海冷水團海域,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國家級深遠海綠色養(yang) 殖試驗區。
“深藍1號”,是周長180米、高70米、重約1400噸的網箱,可以沉入海中,不受風浪影響。更重要的是,這個(ge) 足有40個(ge) 標準遊泳池大小的龐然大物還能根據水溫來控製升降,使魚群始終能在最適宜的水溫層生長。一個(ge) “深藍1號”,可以同時養(yang) 殖30萬(wan) 尾三文魚,年產(chan) 1500噸。
“‘深藍1號’自帶的‘黑科技’還有很多。”在這個(ge) 全世界最遠的深海漁場現場,彭勇向記者介紹,“為(wei) 了保證魚兒(er) 安全,‘深藍1號’專(zhuan) 門配備了防鯊設備;魚兒(er) ‘開飯’,攝像頭和傳(chuan) 感器會(hui) 將相關(guan) 信息匯集到辦公室,工作人員可以實現遠程操控。就連捕撈方式,也和傳(chuan) 統方法不同——利用水下泵的負壓把魚‘吸’上來,可以有效防止魚兒(er) 因碰撞而損傷(shang) ……”
今年4月至5月,試驗區迎來養(yang) 殖魚類首次度夏後的豐(feng) 收,證明在先進裝備的加持下,我國也能全周期養(yang) 殖三文魚。
“‘深藍1號’的推廣應用,意味著我國養(yang) 殖技術與(yu) 裝備已經實現升級換代,對拓展我國藍色經濟發展新空間,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yi) !”青島西海岸新區副區長、區海洋發展局局長趙英民興(xing) 奮地說。
深水抗風浪網箱技術日臻成熟,也讓“南魚北養(yang) ”成為(wei) 現實。不久前,從(cong) 福建“包船”而來的大黃魚、真鯛、鱸魚,被投入青島“新家”。“我們(men) 測算過,引入8900斤活魚,2個(ge) 月後產(chan) 量就能超過50萬(wan) 斤!可以有效填補禁漁期鮮活魚類供應不足的短板。”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局長孟慶勝介紹。
近年來,青島海洋漁業(ye) 攻關(guan) 喜報頻傳(chuan) ——世界首艘10萬(wan) 噸級智慧漁業(ye) 大型養(yang) 殖工船“國信1號”投入運營,其“船載艙養(yang) ”量,超過查幹湖一年的捕獲量;新一代15萬(wan) 噸級深藍漁業(ye) “超級航母”近日開建,設計年產(chan) 3700噸……
經略海洋,耕海牧漁。
望著蔚藍的大海,彭勇躊躇滿誌:“這隻是我們(men) 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men) 還將打造苗種繁育、飼料、疫苗、海水馴化、深遠海養(yang) 殖、加工、銷售、深遠海新能源、高端海洋裝備的全產(chan) 業(ye) 鏈!”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7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