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對話古人類 拓展新視野

發布時間:2023-08-22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觀察者】

  作者:胡俊(西北民族大學青年學者)

  古人類研究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問。古人類的曆史遺存不僅(jin) 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人類起源史和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靠考古成果來建構,即使是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也要通過研究工作來參考、印證、豐(feng) 富、完善。在甲骨文出現之前,中華大地還有很長的文明發展史、超過百萬(wan) 年的人類發展史並沒有文字記載。這都需要古人類研究將塵封的曆史揭示出來,並轉化為(wei) 新的曆史知識。

  譬如重慶巫山玉米洞遺址的發現,不僅(jin) 豐(feng) 富了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的材料,還將為(wei) 古人類學探討更為(wei) 廣闊時空範圍下的人群演替和技術演變作出積極貢獻。又如廣西民族博物館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科研團隊,通過古蛋白質測序技術,從(cong) 一枚巨猿化石中成功提取遺傳(chuan) 物質,並確認了這個(ge) 早已滅絕的物種與(yu) 亞(ya) 洲猩猩存在密切的演化關(guan) 係,為(wei) 人類演化考古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正是一代代古人類研究者的賡續奮鬥,使我國史前考古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考古發現取得豐(feng) 碩成果。今年,在做相關(guan) 調研時,我在與(yu) 幾位青年古人類研究者的交流過程中發現,他們(men) 對人類的進化史有著濃厚的興(xing) 趣和誠摯的熱愛。他們(men) 從(cong) 學生時代就作出鄭重選擇,工作後全身心投入,充滿激情地開展野外調查、發掘和研究分析,“一年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在田野”,風餐露宿、風吹日曬是常態。

  他們(men) 有著強烈的文保意識,致力於(yu) 保護曆史遺存、傳(chuan) 播曆史知識,同時又善於(yu) 創新,樂(le) 於(yu) 通過圖文、短視頻、直播等方式,推動相關(guan) 知識的普及和傳(chuan) 承,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眾(zhong) 對古人類研究的刻板印象。令人高興(xing) 的是,堅守一線的青年古人類研究者越來越多,他們(men) 都展現出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誌向和頑強的工作作風。

  通過考古發掘獲取的實物資料具有真實性、客觀性等特點,古人類研究者通過對實物資料的研究闡釋,借助諸如“古蛋白質測序技術”等高科技分析手段,能夠從(cong) 實物資料中獲取更多、更精細的客觀信息,從(cong) 中反映出人類當時的相關(guan) 活動,為(wei) 複原古代社會(hui) 曆史、再現人類社會(hui) 演變進程、揭示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等提供科學支撐。譬如周口店第15地點人類化石的發現,可通過比較解剖學和分子生物學,深入研究這一區域的人類演化,為(wei) 探討中國古人類的演化模式提供極為(wei) 重要和關(guan) 鍵的標本材料,實證了我國百萬(wan) 年來的人類演化史。這既有重大現實意義(yi) ,又能為(wei) 古人類研究者帶來滿滿的職業(ye) 獲得感。

  帶著渴求對話古人類,帶著知識拓展新視野,希望從(cong) 事古人類研究的青年人繼續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田野發掘中認識曆史,往往條件非常艱苦,得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坐得住“冷板凳”。同時,古人類研究極其重視實踐能力的交叉,既涉及地質學、年代學、埋藏學、動物學、植物學、化學、物理等知識,又涉及算法、工業(ye) CT、數據庫、模擬畫像、自動化等技術的運用,需要從(cong) 業(ye) 者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有針對性地加強實踐實訓,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

  希望從(cong) 事古人類研究的青年人在精通考古的業(ye) 務技能之外,不斷創新表達和傳(chuan) 播方式。古人類學因其探索的神秘性擁有天然的敘事稟賦,青年古人類研究者可多以青少年喜聞樂(le) 見的方式,加強考古成果和曆史研究成果的傳(chuan) 播,激活大眾(zhong) 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想象與(yu) 情感認同,引導青少年認識中華大地上人類演化和發展的曆史脈絡,認識他們(men) 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他們(men) 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以此不斷增強文化自信。這些年,不少青年人通過新興(xing) 媒介、文創產(chan) 品和研學等方式,讓文化遺產(chan) 不再隻躺在博物館裏,而是在人們(men) 的視野中“活”了起來,讓文物曆史、藝術、科學價(jia) 值得以生動彰顯,這些有益嚐試值得借鑒。

  最後,希望從(cong) 事古人類研究的青年人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國際傳(chuan) 播、學術交流、會(hui) 議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hui) 宣介展示考古發現及其研究成果,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講清楚不同文化和曆史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增進共識和理解,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曆史借鑒和參考。

  (本期選題支持 齊芳 周仕興(xing) 趙秋麗(li) 馮(feng) 帆 李宏 黃漢鑫)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2日 12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