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支持實體經濟力度要夠

發布時間:2023-08-23 10:02:00來源: 經濟日報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hui) 聯合召開電視會(hui) 議,學習(xi) 貫徹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研究落實金融支持實體(ti) 經濟發展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有關(guan) 工作。會(hui) 議強調,金融支持實體(ti) 經濟力度要夠、節奏要穩、結構要優(you) 、價(jia) 格要可持續。8月21日,最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jia) 利率(LPR)出爐,1年期LPR下調10個(ge) 基點,5年期以上LPR保持不變。

  “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東(dong) 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wei) ,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貨幣金融政策將朝著穩增長方向進一步發力。會(hui) 議將“力度要夠”放在首位,表明接下來寬信用力度將明顯加大,金融數據總體(ti) 上將繼續領先經濟數據,為(wei) 經濟複蘇動能轉強積蓄力量。

  今年1至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6.1萬(wan) 億(yi) 元,同比多增1.67萬(wan) 億(yi) 元,廣義(yi) 貨幣供應量(M_2)、社會(hui) 融資規模、人民幣貸款餘(yu) 額保持較快增速。社會(hui) 融資成本繼續下降,1至7月企業(ye) 貸款利率為(wei) 3.94%,同比下降0.35個(ge) 百分點。信貸結構持續優(you) 化,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製造業(ye) 中長期貸款增速均高於(yu) 各項貸款增速,金融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取得顯著成效。

  “後期還有可能繼續增加結構性政策工具額度,不排除創設新政策工具的可能。”王青分析,“結構要優(you) ”意味著未來結構性貨幣政策將繼續發力,重點支持中小微企業(ye) 、房地產(chan) 行業(ye) 等國民經濟薄弱環節,以及綠色發展、科技創新、製造業(ye) 等重點領域。

  具體(ti) 看,會(hui) 議強調,主要金融機構要主動擔當作為(wei) ,加大貸款投放力度,國有大行要繼續發揮支柱作用。要注重保持好貸款平穩增長的節奏,適當引導平緩信貸波動,增強金融支持實體(ti) 經濟力度的穩定性。要注意挖掘新的信貸增長點,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ye) ,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平急兩(liang) 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調整優(you) 化房地產(chan) 信貸政策。要繼續推動實體(ti) 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規範貸款利率定價(jia) 秩序,統籌考慮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產(chan) 品價(jia) 格關(guan) 係。

  “統籌考慮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產(chan) 品價(jia) 格關(guan) 係,意味著當前新、老房貸利差偏大,預計接下來將啟動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穩定房貸市場秩序。”王青認為(wei) ,對於(yu) 銀行在利息方麵的損失,可通過引導銀行適度下調存款利率等方式部分彌補,現在也具備這樣的條件。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表示,5年期LPR“按兵不動”,反映了在調整優(you) 化房地產(chan) 信貸政策時,對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產(chan) 品價(jia) 格關(guan) 係的綜合考慮,在降低居民購房成本和利息負擔的同時,也有助於(yu) 商業(ye) 銀行在讓利實體(ti) 經濟和穩定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做好做細做實風險管理之間取得平衡。

  防風險方麵,此次會(hui) 議提出,“統籌協調金融支持地方債(zhai) 務風險化解工作,豐(feng) 富防範化解債(zhai) 務風險的工具和手段,強化風險監測、評估和防控機製,推動重點地區風險處置,牢牢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

  “這意味著在穩增長政策發力階段,城投債(zhai) 信用風險將得到有效控製,也有助於(yu) 債(zhai) 市繼續為(wei) 基建投資提供資金支持。與(yu) 此同時,房地產(chan) 領域化險也將實質性推進,大型房貸違約風險會(hui) 得到有效控製。這也是金融支持房地產(chan) 行業(ye) 的一個(ge) 重要發力點。”王青說。

  專(zhuan) 家表示,下一步寬信用將在提振經濟複蘇動能中發揮更為(wei) 積極的作用。接下來,金融政策將強化與(yu) 財政政策、產(chan) 業(ye) 政策等的協同,在促消費、穩投資、擴內(nei) 需中形成政策合力,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nei) 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hui) 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