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智能化機遇 鞏固輕工業優勢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不久前聯合印發的《輕工業(ye) 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著力優(you) 化供給結構,提升產(chan) 業(ye) 鏈整體(ti) 效率,著力創新消費場景,提振擴大消費需求,促進輕工業(ye) 平穩增長,為(wei) 實現經濟運行整體(ti) 向好提供支撐。這些表述,為(wei) 我國輕工業(ye) 企業(ye) 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輕工業(ye) 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民生產(chan) 業(ye) ,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zheng) 力。近年來,我國輕工業(ye) 在擴內(nei) 需、促消費中的作用更加凸顯,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穩步推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成效擴大,產(chan) 業(ye) 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不過,人工成本、原材料價(jia) 格等的上升,以及東(dong) 南亞(ya) 等低成本國家的興(xing) 起,對我國輕工業(ye) 發展造成了較大影響,一些行業(ye) 效益不佳,一些行業(ye) 正向外轉移,部分產(chan) 品產(chan) 能和市場麵臨(lin) “天花板”。《方案》提出,2023年至2024年,我國輕工業(ye) 要實現增加值平均增速4%左右,規上企業(ye) 營業(ye) 收入規模要突破25萬(wan) 億(yi) 元。輕工百強企業(ye) 競爭(zheng) 力要進一步增強,培育升級50個(ge) 規模300億(yi) 元以上輕工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要實現這些目標,還需要從(cong) 品質、品牌以及國際競爭(zheng) 力等角度穩妥施策。
當前,從(cong) 供給側(ce) 來看,以智能化生產(chan) 為(wei) 代表的生產(chan) 力的飛速發展,使輕工業(ye) 企業(ye) 的成本結構發生變化,表現為(wei) 直接生產(chan) 環節用工數量減少;領先企業(ye) 依托品牌優(you) 勢和智能化生產(chan) 所帶來的成本優(you) 勢,加大了市場份額的擴充力度,不少領域的市場集中度都有了不同程度攀升。從(cong) 需求側(ce) 看,消費者對產(chan) 品的創新性、安全性、配送的及時性等方麵均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直接參與(yu) 產(chan) 品的研發與(yu) 設計。基於(yu) 此,企業(ye) 應具有強大的小批量、多批次的生產(chan) 能力,要在研發、設計、營銷、物流等方麵達到一定的水平,以滿足不同客戶差異化、個(ge) 性化、即時化的需求。隨著產(chan) 業(ye) 鏈延展以及相關(guan) 企業(ye) 之間合作的不斷深化,企業(ye) 應在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尋找更好的自身定位,發現新的商業(ye) 機遇,走上專(zhuan) 精特新的特色之路。
同時,輕工業(ye) 企業(ye) 要牢固樹立品牌意識,通過加大研發投資,提升產(chan) 品在材料、工藝、技術方麵的領先性。要通過嚴(yan) 格的質量管理體(ti) 係,保證產(chan) 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組織行業(ye) 和重點地區大力開展“三品”全國行係列活動,打造輕工新品、名品、精品矩陣。強化設計賦能,在輕工領域新增若幹國家級工業(ye) 設計中心、設計園區和設計小鎮,加速工業(ye) 設計向研發、製造、銷售等環節拓展。培育一批產(chan) 業(ye) 特色鮮明、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輕工區域品牌,加強地方標誌性輕工產(chan) 品培育。
從(cong) 國際視角而言,我國在紡織、製鞋、家用電器等諸多輕工業(ye) 領域具有較強國際競爭(zheng) 力。增強輕工業(ye) 產(chan) 品的出口,不僅(jin) 能滿足企業(ye) 提升銷售額和利潤的目標,而且可以滿足不同國家對商品質量、生產(chan) 過程、社會(hui) 責任等方麵的要求,帶動企業(ye) 提升管理水平和研發能力,提升企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和品牌影響力。要用好中國國際中小企業(ye) 博覽會(hui) 、APEC中小企業(ye) 技術交流暨展覽會(hui) 等高規格平台,促進輕工中小企業(ye) 國際合作、項目投資和技術交流。組織舉(ju) 辦食品工業(ye) “三品”成果展。支持舉(ju) 辦家用電器、家具、五金製品、皮革、玩具和嬰童用品、塑料製品、自行車等國際展會(hui) ,推介行業(ye) 內(nei) 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材料,開展新品首發、首展、首秀活動,推動項目洽談、國際合作、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對接,激發市場消費活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尚會(hui) 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