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推薦“你可能認識的人”,為何讓人覺得冒犯

發布時間:2023-08-28 09:44: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任冠青

  “別再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了,真的會(hui) 謝。”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手機App的熟人推薦功能受到網友吐槽。有用戶表示,自己隻是和某人加了“好友”,但好像“全世界的App都知道我們(men) 認識”,有人直言根本不希望自己的社交賬號被推薦給認識的人。

  平台熱衷於(yu) 推薦“你可能認識的人”,可能是出於(yu) 推動用戶增長、提升用戶粘性和活躍度等商業(ye) 考量。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這種精準畫像的能力也智能得有些可怕。地理位置、終端設備、共用的網絡、通訊錄、時常點讚關(guan) 注的內(nei) 容……你在互聯網留下的種種痕跡,都可能成為(wei) App試圖“讀懂你”的關(guan) 鍵信息。以至於(yu) 有人在反熟人推薦攻略中不無諷刺地指出:如果你能做到使用全新的手機號,不開定位,不關(guan) 注熟悉朋友,不給認識的人點讚、收藏,不發布出鏡作品,那麽(me) 熟人推薦功能可能會(hui) “放過你”。

  矛盾的是,盡管很多App發現隱藏熟人的能力非常強大,但是在洞悉用戶心理方麵,卻顯得十分“不通事理”。正如網友所說的:“是的,我認識他們(men) ,那你猜猜看,為(wei) 什麽(me) 認識,但我們(men) 卻不是好友?”

  很多時候,人們(men) 隻是想在社交平台上輕輕鬆鬆地衝(chong) 個(ge) 浪,不必受到各種社會(hui) 角色的束縛,也不用承載過多熟人社交的壓力。不想與(yu) 認識的人過度連接,可能會(hui) 出於(yu) 多種考慮,比如對領導和同事“隱身”,是希望保持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有些認識的人隻是短暫打過交道,並不想暴露過多個(ge) 人信息,App猝不及防地推薦隻會(hui) 讓人覺得被困擾和冒犯。

  當用戶隻想靜靜地上網,並不想被暴露在認識的人麵前時,一些App自作主張的推薦做法,無疑是缺乏邊界感的表現,隻會(hui) 侵擾用戶的隱私權和安寧權,引發大家的反感。筆者的一位朋友在發現某App不僅(jin) “偷聽”,還未經允許便將自己推薦給通訊錄朋友後,就果斷選擇了卸載。這樣一來,所謂的熟人推薦功能反倒走向了用戶增長的反麵。

  其實,“推薦可能認識的人”有無必要,本來就值得商榷。如果人們(men) 想要將現實關(guan) 係延伸到網絡中,完全可以通過日常溝通“互關(guan) ”,或是主動打開熟人推薦功能,這時,選擇權和主動權是在用戶手中的。而App動輒唐突地進行熟人推薦,不僅(jin) 難以讓人有“意外發現”的欣喜,還會(hui) 讓人產(chan) 生被窺探、“被推薦”的負麵感受。

  因此,不管是出於(yu) 對用戶隱私權的尊重,還是從(cong) App自身的發展來說,都有必要在熟人推薦方麵更加審慎。App運營者在設置相關(guan) 功能時,不妨多聽聽用戶的真實心聲。比如,很多人都吐槽:現在不少App的熟人推薦功能都是默認開啟的,如果不是有心,很少有人會(hui) 特意關(guan) 閉。而且,一些App關(guan) 閉熟人推薦的選項還十分隱蔽,找起來很不方便。類似的設置,無疑會(hui) 影響用戶的體(ti) 驗感。

  對此,尊重用戶隻想安安靜靜衝(chong) 浪、不願被過度打擾的需求,避免默認開啟熟人推薦等可能給人帶來困擾的功能,將選擇權交還到用戶手中,才是更加明智、更為(wei) 人性化的選擇。畢竟,技術應該是服務人的,而不是來給人“添堵”的。(任冠青)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