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幸福通勤有多難
如何讓青年人才來到一座城、喜歡一座城、紮根一座城?是否有良好的通勤狀況成為(wei) 青年人選擇落腳城市的一個(ge) 指標。近期,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yu) 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百度地圖聯合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根據對所選取的45個(ge) 重點城市通勤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目前幸福通勤人口比重持續降低,職住分離亟需改善。
何為(wei) 幸福通勤?《報告》提出,把中心城區通勤人口中單程距離小於(yu) 5公裏的通勤人口比重作為(wei) 衡量城市職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指標。5公裏以內(nei) 通勤比重越高說明城市能夠就近職住、綠色出行、擁有幸福通勤體(ti) 驗的人口比重越高。此外,45分鍾以內(nei) 通勤比重達到80%是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目標,60分鍾以上通勤被視為(wei) 極端通勤。
當前,45分鍾以內(nei) 通勤比重降多升少,通勤改善任重道遠。《報告》顯示,2022年,超大、特大城市45分鍾以內(nei) 通勤比重為(wei) 69%,北京、上海、廣州等同比提升,但距離80%人居環境建設目標尚有差距。連續3年對比,隻有上海、武漢、南寧等9個(ge) 城市45分鍾通勤比重提升了1個(ge) 至3個(ge) 百分點,18個(ge) 城市下降,合肥、沈陽降幅最大。
公共交通對於(yu) 一座城市的通勤至關(guan) 重要,當前的公共交通能夠滿足通勤人員的需要嗎?《報告》認為(wei) ,當前軌道交通覆蓋提升有限,公交接駁成為(wei) 瓶頸。
城市通勤狀況如何更好改善?不少城市都實施了城市通勤提升行動。比如,上海對外圍大型居住集聚區通勤進行改善。《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shu) 》提出構建“人本、高效、智慧、綠色、韌性”的國際大都市高質量一體(ti) 化交通的發展願景,著力增加多樣化的快速通勤交通配置,構建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定製班車等多層次快速通勤出行體(ti) 係,構建更便捷的接駁交通體(ti) 係。
再如,廣西南寧開展軌道接駁提升相關(guan) 行動,進行多式融合,開通地鐵快巴、旅遊專(zhuan) 線,接入共享騎行等;軌道公交綜合示範項目可實現商住小區內(nei) 多種交通出行方式高效接駁;完善智慧出行一體(ti) 化服務。今年,南寧地鐵線網單日最高客運量達162.65萬(wan) 人次,重點車站客流提升25%至30%。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趙一新表示,宜居、智慧、韌性城市建設任重道遠,應持續改善通勤狀況,讓城市用美好生活吸引人、以人的聚集帶動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 亢 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