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62】那一記棒喝,“敲”醒了鑼鼓巷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62】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董城 張景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思琦
在北京皇城根,有一處傳(chuan) 統街巷——鑼鼓巷。它與(yu) 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也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了元代胡同院落肌理的棋盤式傳(chuan) 統民居區。
鑼鼓巷,西望鍾鼓樓、什刹海,東(dong) 倚安定門內(nei) 大街,長長的巷子被鼓樓東(dong) 大街東(dong) 西貫穿,由是便分了南北——南麵為(wei) “南鑼鼓巷”,北麵為(wei) “北鑼鼓巷”。
“南鑼”“北鑼”,形似孿生兄弟,可老街坊口中的哥倆(lia) 啊,“脾氣秉性”卻大相徑庭——一熱鬧,一沉靜。嗨嗨,真是耐人尋味咧!
“最早見諸史籍的,是南鑼鼓巷,當時叫‘蜈蚣巷’,又名‘羅鍋巷’,都是老百姓形象的說法。”在南鑼鼓巷巷口,同行的京味民俗畫家楊信,打開手機裏的電子地圖,指給記者:“你瞧,這巷子的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各有8條胡同,兩(liang) 兩(liang) 相對,看上去像不像條大蜈蚣?整個(ge) 街區中間高、四周低,像駝著背,所以又叫‘羅鍋巷’……”
直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繪製《京城全圖》時,“羅鍋巷”這個(ge) 俗稱才被“雅化”為(wei) “南鑼鼓巷”,它的對麵,自然就成了“北鑼鼓巷”。
走進南鑼鼓巷,就一個(ge) 詞:熱鬧!全長787米、寬8米的巷子,人如川流,摩肩接踵。
遊客們(men) 時而被鼻煙壺、手工扇、泥兔爺等“京味物件”吸引,挪不開步;時而驚歎於(yu) 工藝匠人的絕活,忍不住也想一試身手;時而凝神屏氣,選好角度按下快門,將五彩斑斕的市井生活收入鏡頭……吆喝聲、叫賣聲,與(yu) 藍天下的鴿哨相互應和,煙火氣十足。難怪,這裏被年輕人奉為(wei) “遊北京必到的打卡地”!
“‘南鑼’繁盛,與(yu) 元大都‘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的設計格局有關(guan) ,‘南鑼’就是‘後市’的一部分。商賈雲(yun) 集,百業(ye) 匯聚,吸引官宦貴胄、社會(hui) 名流紛紛來此居住……”
新中國成立後,“南鑼”起起伏伏,經曆了幾次“大變身”——
改革開放之前,這裏有著和眾(zhong) 多老胡同一樣的家常光景,一座座四合院歲月留痕,街巷上時常回蕩著換蜂窩煤、磨剪子的吆喝聲;
1990年,“南鑼”被列為(wei) 北京市第一批曆史文化保護區,進行了多次整修和環境綜合整治,齊白石舊居紀念館、茅盾故居、僧王府……一批名人故居等曆史遺跡得到更好保護;
新千年之際,零星的小酒吧、咖啡座在古巷中出現,漸漸成為(wei) 年輕人喜愛的休閑之所;
2006年,北京東(dong) 城區對“南鑼”進行修繕開發。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後,“南鑼”被評為(wei) “全球遊客最喜愛的中國四大特色商業(ye) 街區”之一,聲揚海外,最鼎盛時,日人流量突破10萬(wan) 大關(guan) ,一度超過了故宮!
“遊客多是好事,但設施建設、管理必須跟上。可現實情況呢,路麵坑坑窪窪、汙水遍地、油煙嗆人,遊客就在垃圾箱旁邊,端一碗爆肚、吃一串烤腸、咬一口炸榴蓮……”楊信感歎。
2015年,南鑼鼓巷落選國家曆史文化街區,給“南鑼”一記當頭棒喝。
北京市東(dong) 城區政府把“南鑼”230多家商戶召集在一起商量,形成一個(ge) 共識:“‘南鑼’非得動‘大手術’不可!”
2016年4月25日,“南鑼”主動申請取消國家3A級景區資質,暫停接待旅遊團隊。
同年底,《南鑼鼓巷曆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試行)》發布。此後一年間,“南鑼”關(guan) 閉無證商鋪28家,18家小吃店轉型為(wei) 非餐飲商戶,181家商戶完成外立麵改造……“瘦身”後的“南鑼”,商鋪減少了四成,文化創意、民俗手工、文化演出躍升為(wei) 主流業(ye) 態。隨著青石巷道、青灰山牆古韻悠悠,隨著鼻煙壺、紙風箏走俏街頭,隨著話劇、展覽成為(wei) 新寵……“南鑼”在曆史與(yu) 時尚的交織中重綻光彩。
如果把“南鑼”比作一團火,“北鑼”則更像一泓泉。
雖然隻是一街之隔,從(cong) “南鑼”踏入“北鑼”的那一刻,世界一下子變得寧靜下來。
陽光灑在枝葉繁茂的老槐樹上,投射在地麵上的,不是光暈而是寧靜與(yu) 清涼;沿街一座座四合院,門前輪廓模糊的門當,門楣上斑駁的戶對,仿佛無聲傾(qing) 訴著街巷的滄桑。
信步走進其中一座,幾位老人正搖著蒲扇悠然納涼。院落裏立著老樹、種著繁花,紅的薔薇、紫的牽牛、白的繡球……把小小一方天地點綴得明豔多姿。
問起家裏幾輩人的生活,88歲的榮景甡打開了話匣子。
“早年間,屋外頭是條土路,成天價(jia) 暴土揚塵的。屋子也破,最怕的是落雨天,‘外頭下大雨,屋裏下小雨’……現在你看,這街道多敞亮,房子也都是拆了重蓋的,出門就是蔬菜站、便民店兒(er) ,‘天天上新,物美價(jia) 廉’!”
這一切,得益於(yu) 近年來北京開展的“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拆除違法建築、封堵“開牆打洞”、疏通下水設施……一項項措施,讓古巷煥發青春,美得“有裏兒(er) 又有麵兒(er) ”。據介紹,北鑼鼓巷封堵“開牆打洞”點位27處,涉及房屋麵積870多平方米,人居環境上了一個(ge) 大台階。
小院變美了,榮老也開辟了自己的工作室——“亂(luan) 真齋”。原來,老人也有“絕活兒(er) ”——紙藝。在工作室裏,記者看到老人的作品:“鬼穀下山圖罐”“馬踏飛燕”“司母戊方鼎”……如果不是親(qin) 手觸摸,很難看得出這些栩栩如生的“國之珍寶”,竟然都是紙做的!
“我從(cong) 小就愛紙藝,當過美術老師,編過紙工教材,還上過電視台做特邀主持人呢!這些年,老巷子讓我生活得這麽(me) 安寧、舒坦,我也要用老手藝把咱的文化傳(chuan) 下去。”說這話時,老人眼中滿是笑意。
“‘南鑼’和‘北鑼’真是奇妙的組合:一條主動在時代大潮中搏擊,努力在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間找到平衡;另一條,則盡可能原汁原味保留北京胡同的原有樣貌,選擇舒卷自如的歲月靜好。”楊信感慨。
這,或許正是南北鑼鼓巷對今人最大的啟示——一動一靜,卻殊途同歸,都寄寓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暮色四合,古巷裏掌燈了。臨(lin) 街鋪子裏傳(chuan) 來京腔京調的彈唱:“聽不到鑼鼓的鑼鼓巷,它的名聲咋就這麽(me) 的響;有古老有時尚市井鄉(xiang) 情美名揚,濃縮的老北京韻味它格外的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