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販子”再度猖獗,整治老問題當有新思路
重慶的藍女士近日向媒體(ti) 反映,她在某醫院一直掛不上號,但通過“黃牛”很快預約成功。有病友花8倍的錢,從(cong) “黃牛”那裏買(mai) 號,據說還可指定專(zhuan) 家和看病時間。江蘇宿遷的王女士也有類似遭遇,300元的專(zhuan) 家號她從(cong) 來沒有掛上過,隻能花900元從(cong) “黃牛”手中購買(mai) 。目前,大多數醫院實行掛號實名預約製,一定程度上使得“黃牛”搶號、占號的情況得到改善,但近期販號再次變得猖獗,部分不法分子當起了“電子黃牛”,囤號轉賣。
“號販子”是個(ge) 老問題,現在老問題有了新的表現形式。過去“號販子”自己或請人到醫院掛號大廳徹夜掛隊搶號,賺的是“辛苦錢”,所販號源也有限。但現在販號也有了“互聯網+”,體(ti) 力搶號變成腦子搶號,不僅(jin) 被搶號源更多,而且還能跨地區搶號和賣號,影響範圍顯著擴大。在掛號大廳抓現行、在醫院安裝攝像頭快速鎖定“號販子”等傳(chuan) 統打擊手段已不起作用,甚至一些新手段也難有效果。既然販號手段持續更新,那麽(me) ,整治就要同步更新思路。
首先,販號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整治就得運用好技術手段。“號販子”購買(mai) 網速更快的裝備、開發搶票軟件等,讓號源一放出就迅速被“秒光”;也有“號販子”攻擊醫院掛號係統,利用係統漏洞直接“鎖定”號源,或精確掌握號源流動規律大量截取號源。針對通過技術手段的販號行為(wei) ,最好的治理方法是“以技治技”,完善醫院掛號係統、快速鎖定搶票軟件等技術手段要及時更新,不能在技術上落後於(yu) “號販子”。
其次,與(yu) 醫療反腐相結合,整治才能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外有技術人員搶號,內(nei) 有醫護人員關(guan) 照”等囂張的話語,盡管不無誇張渲染的意味,但也反映了一些實情,說明少數醫務人員與(yu) “號販子”裏應外合,是這一頑疾難治理的重要原因,隻要揪出這些“內(nei) 鬼”,販號的困難程度將明顯增加。應將醫院的販號“內(nei) 鬼”作為(wei) 當前醫療反腐的一項重點對象,借醫療反腐之機,斬斷號源非正常流出通道。
此外,通過醫改整治販號頑疾,這一思路永不過時。隻有構建真正的分級診療體(ti) 係,紮堆到大醫院看病的患者人數才會(hui) 明顯減少;大幅度提升基層醫療水平、鼓勵更多專(zhuan) 家頻繁下基層、將大部分專(zhuan) 家號分配給基層用於(yu) 轉診、完善遠程會(hui) 議和互聯網診療、讓患者在基層也能開到過去大醫院才有的藥……這些醫改舉(ju) 措,均可讓大醫院號源不再過於(yu) 搶手,“號販子”倒手空間也會(hui) 明顯變小,從(cong) 而為(wei) 販號現象釜底抽薪。
“號販子”有善變的手段,整治首先要有不變的決(jue) 心,要做好打持續戰的準備。但整治的思路和方法,則要與(yu) 時俱進、以變應變。準確把握“號販子”的動向,推出針對性更強的整治舉(ju) 措,販號現象才會(hui) 逐漸減少,最終讓“號販子”因無計可施、無利可圖而黯然退場。(秋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