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盧旺達中國醫療隊隊員、內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外科主任李俊升:做好援外醫療需要一種情懷
【走近最美醫生】
編者按
診室、手術台、實驗室,他們(men) 在挽救生命的征程中從(cong) 未缺席;開方、看病、救人,他們(men) 一次次臨(lin) 危受命,擔負起重托。
中央宣傳(chuan) 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日前發布2023年“最美醫生”先進事跡。他們(men) 中有的帶動全縣千名醫務工作者成立誌願者服務隊長期奉獻社區鄉(xiang) 村;有的帶領醫護團隊迎難而上救治新冠危重症患者;有的不斷提升護理工作精細化水平,成立特色護理亞(ya) 專(zhuan) 業(ye) ;有的放棄國外優(you) 厚待遇毅然回國,帶領團隊大幅提升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有的援外抗疫,毫無保留分享中國抗疫經驗……
“最美醫生”的美,不僅(jin) 是內(nei) 心的善良,更是肩上閃閃發光的責任、是衝(chong) 在最前麵的擔當、是素養(yang) 和專(zhuan) 業(ye) 的曙光。本版今起走近最美醫生,聽他們(men) 講述護佑生命的動人故事!
盧旺達,位於(yu) 非洲中東(dong) 部的東(dong) 非高原上,素有“千丘之國”之稱。
從(cong) 未想過,我會(hui) 和它有什麽(me) 交集。直到2007年8月,參加中國援外醫療隊被派駐盧旺達後,我和它結下了不解之緣。
先後六次,一次次的奔赴;十載時光,在我國政府援助盧旺達的馬薩卡醫院和基本戈醫院,一段段珍貴記憶浮現在眼前——
起初,由於(yu) 文化和語言差異,在同當地醫護人員和患者交流時,遇到過不少困難。
盧旺達不但醫療硬件、軟件缺乏,也非常需要醫生,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經常得不到及時治療。這時,需要醫生發揮個(ge) 人主觀能動性,因地製宜,迎難而上,解決(jue) 實際問題。
因為(wei) 缺乏臨(lin) 床微創醫療設備,我們(men) 更要憑借過硬的技術,把刀口盡量開小一點;危重患者術後沒有ICU護理,醫生術後查房頻率要高一些;患者術後因經濟困難無法加強營養(yang) 時,中國醫生還會(hui) 把自己的餐食送給他們(men) ......
剛開始,當地患者可能懷疑我們(men) 能否看好病,後來發現中國醫療隊員的知識技術能實實在在幫助他們(men) ,真心真意地為(wei) 他們(men) 治病、解決(jue) 病痛。
心意相通了,一切也就逐漸默契了。
皮埃爾·恩森吉尤姆瓦是基本戈醫院的護士長,同我們(men) 合作多年,早已成為(wei) 老朋友,非常佩服中國醫生的敬業(ye) 精神。
每逢周二周四,是中國醫生的手術日。這一天,我平均要完成6台外科手術,最多的時候要做8台,經常午後兩(liang) 三點才能吃到熱乎飯。可是,我一點也不覺得累,一上手術台我就滿血複活。
2008年5月,基本戈醫院外科收治了一位女患者,經檢查診斷為(wei) 腹腔巨大腫瘤,需要盡快手術切除。那時,醫院既沒有剖腹探查手術器械,也從(cong) 沒做過這樣的手術,艱難可想而知。
必須和時間賽跑。僅(jin) 僅(jin) 一周時間,我們(men) 在準備手術所需器械的同時,為(wei) 患者做圍術期準備,以降低手術風險。最終,手術順利進行,曆時約2.5小時,患者腹腔的巨大腫瘤被完整取出。這次手術填補了該院的技術空白。
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但人心是相通的,我們(men) 援外醫療還有另一重意義(yi) ,就是增進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的友誼。
2012年,我參加過一次大使館組織的義(yi) 診,當地北方省魯林多醫院,地處高山,交通非常不便。當他們(men) 聽說中國醫生要來,早早等候在了門診大廳。
有一位患者,多年腰腿疼,拄著拐杖,在當地就診多次也不見好,非常不方便。我們(men) 中醫的大夫用了30多分鍾針灸、20多分鍾拔罐,他當時就把拐杖丟(diu) 了,下床走起路來。
他們(men) 覺得很神奇,對中國醫療隊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天,我們(men) 看了300多病人,做了6台手術,還捐贈了一些醫院急需的醫療物資。
援非之路,山高路遠,做好援外醫療工作需要一種情懷!自1982年開始,中國向盧旺達派遣援外醫療隊,如今已是第23批,我有幸先後參加第13批、15批、16批、18批、20批、22批中國援外醫療隊,10年來共診治患者1.2萬(wan) 餘(yu) 人次,完成手術2500多人次,救治危重病患200人次。
我們(men) 不但救治患者,也會(hui) 幫助當地的醫院和醫務人員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醫療隊的每一位隊員,都會(hui) 在被需要的時候趕赴醫院,無論何時。
還記得2011年8月,中國政府援助的馬薩卡醫院開始運營。由於(yu) 人手緊缺,中國醫療隊到達盧旺達後即刻進入醫院開始工作。我們(men) 積極和醫院溝通,從(cong) 零做起,建立了外科病房,建立並規範門診製度、查房製度、手術日製度、圍術期管理製度以及出院複查製度,建立術前麻醉訪視製度,完善簽署麻醉和手術同意書(shu) 製度,規範術後護理製度。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各項外科製度的建立和完善,當地醫護人員的水平在不斷提升,馬薩卡醫院的手術種類和難度也逐漸增加。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們(men) 成功為(wei) 盧旺達一位18歲的男性患者進行了後腹膜大纖維瘤切除。患者是位孤兒(er) ,發病3年,腰背酸困,偶爾覺腹部脹痛,在當地多家醫院就診,但因瘤體(ti) 靠近下腔靜脈而得不到手術治療。
聽說馬薩卡醫院有中國醫生,患者想過來試試看。接診後,我們(men) 考慮患者這麽(me) 年輕,如果不手術沒有出路。這個(ge) 風險值得擔當!
經過精心準備,由我主刀,中國醫療隊其他醫生和馬薩卡醫院醫生當助手,經過3個(ge) 多小時的細致操作,成功將瘤體(ti) 和下腔靜脈分離,完整切除纖維瘤。手術的成功,不僅(jin) 使馬薩卡醫院外科技術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也大大擴大了中國醫療隊在盧旺達當地的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援外醫療也踏上這班快車,發生的變化非常大。一是我國援助非洲醫院的數量和援助醫療點不斷增加,就診患者越來越多。就拿我在盧旺達的基本戈醫院來說,以前每年的就診患者也就一兩(liang) 萬(wan) ,現在能達到三四萬(wan) 。二是援助的醫療設備不斷升級,大大方便了受援醫院的工作。以前的血液科隻能做一個(ge) 血尿便常規、瘧原蟲圖片檢查,現在可以進行血液生化、激素水平測定、瘧原蟲免疫反應測定等,原來的黑白超聲也換成了彩色超聲。三是人員培養(yang) 逐漸取得了明顯成效。10年前我們(men) 帶的學生現在已經成了科室骨幹,有的還當了科主任,把中國醫生好的管理理念、治療理念都貫穿在日常工作中。
如今,看到曾經遭受病痛折磨的非洲人民能夠得到及時治療,能用自己的醫學知識實實在在為(wei) 當地百姓解除病痛,這是醫者的初心和使命,更是中國醫生對生命的尊重。我們(men) 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敬重和信任,成為(wei) 了最受歡迎的人!(記者金振婭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