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戲曲遇見三國 傳播新時代的中國聲音
李思檬 謝佳倩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7月26日推出年度原創特展“龍吟希聲——三國戲曲藝術展”。此次展覽聯合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梅蘭(lan) 芳紀念館、蘇州戲曲博物館、粵劇藝術博物館、成都市京劇研究院、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成都體(ti) 育學院等單位,匯集戲曲相關(guan) 珍品110件(套),是國內(nei) 首次全麵展示三國戲曲曆史與(yu) 藝術的精品文物展覽。
跨界融合:三國文化與(yu) 戲曲藝術的破圈碰撞
成都武侯祠,肇始於(yu) 公元223年,是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館內(nei) 現存清代塑像47尊,衣紋服飾以明代為(wei) 主,深受戲曲元素影響。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在成都舉(ju) 辦之際,博物館以展為(wei) 媒,將三國文化和戲曲藝術結合,充分發揮了文化工作“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獨特作用,給觀眾(zhong) 擺開一桌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藝術交相輝映的視覺盛宴。
時尚演繹:曆代精品戲曲文物的當代解讀
“三國戲”即是以三國曆史、逸聞、雜談等為(wei) 原型創作的戲曲,曆代的戲曲文物蘊含著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信息。此次展出的故宮博物院藏《清人戲劇圖冊(ce) 》《鼎峙春秋》以及多套清廷戲服、首都博物館藏“馬連良《空城計》戲服”、梅蘭(lan) 芳紀念館藏《同光十三絕》“梅蘭(lan) 芳《洛神》戲服”等是在西南地區首次展出。
展覽分別從(cong) “案下”即“三國戲”的曆史及流傳(chuan) 、“台前”即典型“三國戲”劇目及“幕後”即“三國戲”的角色妝造及武器道具,多維度對三國戲進行了分解。展覽打破了傳(chuan) 統戲曲展覽慣用的全靜態展示,將展品、文字、多媒體(ti) 、藝術場景相結合,體(ti) 現劇目或博弈、或浪漫、或蕩氣回腸的戲曲氛圍。
除了展品和藝術展項,場景打造也是展覽亮點之一。在策展過程中,跨學科引入舞台設計美學。采用了敘事戲劇現實主義(yi) 方法,將現實程式化舞台分裂為(wei) 許多分離斷片,以分別代表曆史記憶的文物與(yu) 當代社會(hui) 屬性的材料結合讓觀眾(zhong) 產(chan) 生聯想。這種“間離”手法打斷了劇情和角色表演的延續性,觸動了觀眾(zhong) 對三國戲曲的意義(yi) 進行深刻思考。
傳(chuan) 承經典: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文博+”高質量發展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以戲曲為(wei) 裳,以雅致為(wei) 集,推出了一係列公眾(zhong) 教育主題活動。“三國匠造所之戲裳雅集”品牌活動,匯集“川劇演出”“川劇化妝”“戲服打卡”“戲曲手工畫”等戲曲文化體(ti) 驗項目,邀請川劇演員向青少年群體(ti) 介紹戲曲文化,增加戲曲與(yu) 觀眾(zhong) 的互動連接。此外,融入AR元素,策劃推出“博物館闖關(guan) 奪‘寶’”主題活動,在博物館內(nei) 精選多個(ge) 奪寶打卡點位,製作精美的闖關(guan) 地圖,麵向觀眾(zhong) 發出博物館闖關(guan) 奪“寶”挑戰,讓公眾(zhong) 在趣味互動中深度探索博物館。
線上活動同樣精彩。將《領閱·武侯祠》第三季專(zhuan) 題片的鏡頭聚焦於(yu) 館內(nei) 的清代彩繪人物塑像和三國戲曲藝術,配合展覽的趣味H5互動活動、快閃視頻,以“紀實+短視頻”的形式讓觀眾(zhong) 足不出戶也能了解展覽特色。
致敬經典:向世界傳(chuan) 遞中國價(jia) 值觀
“文藝的民族特性體(ti) 現了一個(ge) 民族的文化辨識度”。三國戲曲生動展現了中國人“忠義(yi) ”“良善”的價(jia) 值觀念和“和平”“共生”的遠大理想,涵養(yang) 著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在世界文藝領域確立了大國氣派、中國風範。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代的博物館人以豐(feng) 富多彩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為(wei) 基底,不斷把中華美學精神與(yu) 當代審美需求結合起來,將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生動活潑地體(ti) 現在各類文化活動創作中去,為(wei) 世界貢獻獨屬於(yu) 中華的偉(wei) 大聲響,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自己的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