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促進舞台藝術轉型
旅遊演藝既是旅遊業(ye) 發展的內(nei) 在需要,也是舞台藝術發展的規律使然。
回望戲劇藝術史會(hui) 發現,今天人們(men) 習(xi) 以為(wei) 常的戲劇劇場形態並非與(yu) 生俱來,而是某一曆史階段的產(chan) 物。如今通行的鏡框式舞台劇場,在中國出現隻有百餘(yu) 年曆史,在西方也隻有400多年,而戲劇藝術已存在3000多年之久。山野、園林、廣場、街頭、勾欄、瓦舍、庭院、客廳等,都曾是戲劇曆史長河中的重要舞台形態。
而今,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劇場舞台空間再次打開,演出藝術與(yu) 生活空間融合,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演藝形態。這啟示我們(men) 要把握舞台發展的規律,正視旅遊演藝的積極意義(yi) ,從(cong) 當下生活和當代審美旨趣出發,打造更豐(feng) 富的舞台麵貌,滿足更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早在2017年,中國舞台美術學會(hui) 就正式成立文化旅遊創作委員會(hui) ,對長期以來文旅演出創作運營聯動的現象進行關(guan) 注,總結內(nei) 在規律,探索藝術發展方向。
旅遊演藝重要的文化貢獻在於(yu) ,促進了人們(men) 對文化資源稟賦的重新認識與(yu) 深入挖掘,通過故事化表達和舞台化呈現,將其轉化為(wei) 獨特的文化吸引力。
文獻史詩劇《沂蒙四季·紅嫂》依托沂蒙山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在與(yu) 當地田園風貌相融合的山村劇場裏,組織當地人創建“沂蒙四季藝術團”,用當地方言講述沂蒙紅嫂的故事。沉浸式曆史劇《浸夢水亭門》為(wei) 展現浙江衢州的悠久曆史,參考衢州縣誌,複原了水亭街、水亭門、孔廟等具有代表性的曆史建築,搭建36處動態移動場景,讓現代舞台與(yu) 本土文化交相碰撞。在貴州三穗,水庫移民新村的村民們(men) 參與(yu) 到生活劇場《八弓草市》的演出中來。八弓草市集合一批美食、文創商戶,每家商戶的建立和經營背後都有一段艱辛的致富曆程。作品將“一店一品”的創業(ye) 實踐變成了“一戶一劇”的舞台呈現,以普通人的生活折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步伐。
在創作中我們(men) 體(ti) 會(hui) 到,成功的旅遊演藝都是一項綜合創新工程。這種創新包括:探索沉浸戲劇、生活劇場的新形態,探索數字與(yu) 實體(ti) 融合的新形式,探索旅遊度假、體(ti) 驗消費的新業(ye) 態,探索政府、企業(ye) 、村民、藝術家等多元主體(ti) 合作共贏的新機製,探索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樣本。
在城市,讓戲劇進一步融入生活成為(wei) 旅遊演藝的重要方向。為(wei) 推進“亞(ya) 洲演藝中心”建設,上海市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於(yu) 2019年推出《上海市演藝新空間營運標準》,至今已為(wei) 100多個(ge) 多功能小型營業(ye) 性劇場授牌,促進戲劇演出業(ye) 的活躍發展。環境沉浸式戲劇、劇本推理遊戲等融合數字媒體(ti) 技術的探索,正在形成熱潮。位於(yu) 上海黃浦區漢口路的亞(ya) 洲大廈,因為(wei) 小劇場演出頻頻火爆“出圈”,引起行業(ye) 內(nei) 外廣泛關(guan) 注,被稱為(wei) “一個(ge) 垂直生長的戲劇街區”。截至2022年,亞(ya) 洲大廈內(nei) 的劇場空間已經增加到近20個(ge) ,許多駐場演出吸引觀眾(zhong) 一去再去,每次都有新體(ti) 驗。與(yu) 之鄰近的上海大世界,業(ye) 已轉型為(wei) 小劇場演藝新空間,集聚了許多戲劇專(zhuan) 業(ye) 院校畢業(ye) 生在此進行原創舞台實驗並接受市場檢驗。
舞台藝術是一項既古老又青春的藝術形式。古老在於(yu) 曆史悠久,青春因其活在當下。從(cong) 世界各地的案例可以看出,旅遊演藝已經成為(wei) 當代舞台藝術的創新板塊和活力來源,是當今觀眾(zhong) 參與(yu) 和接受舞台藝術的重要方式。
對於(yu) 旅遊演藝來說,更加注重質量、注重原創、注重藝術性不隻是出於(yu) 創作者的藝術追求,也是在競爭(zheng) 激烈的行業(ye) 中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滿足人們(men) 精神文化需求,是藝術永恒的功能和課題。文旅融合不僅(jin) 促進了舞台藝術轉型,也成為(wei) 我們(men) 思考舞台藝術創作發展的現實坐標。
(韓生 作者為(wei)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