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黃牛”亂象幾時休

發布時間:2023-09-05 10: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禹欣

  “要票嗎?要票嗎?”

  這個(ge) 暑假,隨著大眾(zhong) 積累的文旅需求集中迸發,居民生活水平、消費理念不斷升級,旅遊景點、文博場館、演出市場等常出現“開售秒空、一票難求”的現象。據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統計,2023年上半年,全國營業(ye) 性演出(不含娛樂(le) 場所演出)場次19.33萬(wan) 場,同比增長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億(yi) 元,同比增長673.49%;觀眾(zhong) 人數6223.66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超10倍。與(yu) 此同時,“黃牛”非法倒票現象又逐漸活躍起來。

  “最高檔為(wei) 1855元的門票,被‘黃牛’炒到18800元,價(jia) 格是正常票價(jia) 的10倍多”“遊客約不到,‘黃牛’反而能約到,原本免費參觀的博物館卻需要花錢才能進”“一個(ge) ‘黃牛’、一場演唱會(hui) ,一晚就賺了1萬(wan) 元”……網絡上,隻要搜索相關(guan) 信息,就能看到網友們(men) 叫苦不迭。

  正規渠道求購不得,“黃牛票”卻溢出天價(jia) ——市場和消費者苦“黃牛”久矣。各類新聞、熱搜的湧現,無不體(ti) 現著“黃牛”倒賣行為(wei) 對消費者正當權益的侵犯和對文旅市場良性發展的破壞,也警示、催促著我們(men) :“黃牛”亂(luan) 象,該花大力氣整頓了。

  1.“你買(mai) 不上,我有辦法”

  利之所趨,人之所至。“黃牛”現象由來已久,在線下演出報複性增長、文旅市場火熱的當下更甚。通過介紹,記者結識了專(zhuan) 營文藝活動票務的“黃牛”曉凱(化名)。點開他的社交軟件,赫然出現了“你有錢,我有票”的“霸氣”個(ge) 性簽名。

  “代搶接起來!科技+人工命中率高,預算高的可以直接錄信息。”“一輪開票命中率最高,需要的趕緊發信息!”“接代拍,特定活動邀請函可定,不拍要後悔了!”無論是搶票的各種渠道手段,還是駕輕就熟的焦慮渲染,都是“黃牛們(men) ”獲利的“必殺技”。

  順著曉凱發布的信息翻找下去,幾乎可以看到各類演出活動的參加渠道、開票日期、搶票業(ye) 務,以及有理有據的遊說,儼(yan) 然一副“買(mai) 到就是賺到”的架勢。隨著票務活動逐漸網絡化、電子化,“黃牛”搶票也有了技術加持,不斷翻新花樣。

  而在故事的另一麵,某位歌手的粉絲(si) 丸子(化名),卻對“黃牛”有著深深的無奈。

  “如果能買(mai) 到正常票,誰會(hui) 去買(mai) 高價(jia) 票呀。對於(yu) 消費者而言,並沒有太多的選擇。”演唱會(hui) 門票開票秒空,丸子萬(wan) 般無奈之下也從(cong) “黃牛”手中買(mai) 過高價(jia) 票,“有時候‘黃牛’甚至也不承諾有票,而隻是保證‘能帶進去’。或者一些場合壓根不賣票、不開放,隻有‘黃牛’有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去找‘黃牛’,似乎是我們(men) 唯一的選擇。”丸子說。

  在曉凱曬出的聊天記錄中,許多購票者難掩欣喜。“成功了,謝謝”“太靠譜了”,明明擾亂(luan) 了正常售賣秩序,為(wei) 何卻收獲了靠譜評價(jia) ,非法倒賣怎麽(me) 就成了一些消費者眼中的“良心生意”?

  “其實,‘黃牛’通過壟斷渠道再肆意抬價(jia) 的行為(wei) ,無異於(yu) 先剝奪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再讓部分消費者以更高成本重新獲取該權益,變相造成受侵害群體(ti) 的內(nei) 部分化和在心理上的雙重依賴——這種倒錯關(guan) 係頗具諷刺意味,也是‘黃牛’倒賣現象帶來的一種危害。”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肖文表示,“黃牛”現象已經影響了文藝活動市場培育和規範發展,成為(wei) 阻礙公共文化服務的“絆腳石”。

  “對於(yu) 普通消費者而言,需要花更高價(jia) 格去購票,增加了額外經濟負擔;對於(yu) 主辦方而言,天價(jia) 票的出現會(hui) 擾亂(luan) 其正常票務經營,同時也會(hui) 招致社會(hui) 輿論壓力,不利於(yu) 明星口碑建立和主辦方企業(ye) 的長足發展;對於(yu) 地方發展而言,旅遊經濟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重要領域,打擊‘黃牛’倒賣現象,能夠有效減少公共管理成本,更好發揮演唱會(hui) 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地方文旅經濟長遠發展。”肖文表示。

   2.整頓“黃牛”難在哪兒(er)

  屢禁不止、盤根錯節、頑疾難治,“黃牛”憑啥這麽(me) “牛”?

  “其實‘黃牛’之間大多數都認識,大家誰賣出去算誰的。”丸子表示,“黃牛”不僅(jin) 賣票,也會(hui) 從(cong) 他人手中收票再加價(jia) 賣出去,門票在不同“黃牛”手裏倒賣,“一般情況下,越是臨(lin) 近演出開場,票就越緊俏,價(jia) 也越要越高,漲到150%的都有,但依然有人願意買(mai) 單。”

  今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演出市場管理規範演出市場秩序的通知》中第五條明確規定,“督促演出舉(ju) 辦單位、演出票務經營單位麵向市場公開銷售的營業(ye) 性演出門票數量,不得低於(yu) 核準觀眾(zhong) 數量的70%”。

  根據相關(guan) 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這近三成的不可售票,如工作票、贈票,依舊可能成為(wei) “黃牛”的票源。在公開搶票平台上,“黃牛”也可通過組建專(zhuan) 門搶票團隊、開發外掛程序等方式,在預約票務上強化人力、技術和信息上的優(you) 勢,進一步壟斷票源。

  對此,丸子有切身感受:“粉絲(si) 對‘黃牛票’的怨念並不僅(jin) 僅(jin) 局限在倒賣者本人,我們(men) 希望經紀公司、主辦方、第三方平台能負起責任,從(cong) 票務管理這個(ge) 根本問題上守護好票源。”

  “‘黃牛’現象之所以滋生,深層原因還在供需關(guan) 係的失衡。”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劉雙慶表示,“對一些人氣藝人的演出,無論是運營宣傳(chuan) 上的大力推送,還是觀眾(zhong) ‘看一場,少一場’的心態,都將正常演出拔高為(wei) ‘必看演出’。與(yu) 此同時,‘黃牛’的鑽營則阻斷了創演生產(chan) 、出票情況和正常觀演需求之間的通暢反饋,進一步讓大熱演出門票變為(wei) 稀缺資源,在大肆牟利的同時擠占正常消費通道,整體(ti) 上損害觀演生態。”

  要讓文化產(chan) 品的供給與(yu) 需求有效匹配起來,一方麵需要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文化產(chan) 品,另一方麵也要優(you) 化管理、截堵疏漏。

  “在供給側(ce) ,關(guan) 鍵要解決(jue) 票的‘稀缺屬性’,在盡可能根據市場反饋,保障觀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熱門演出、文化活動供給的同時,加強對正常票務渠道的嚴(yan) 格把關(guan) ,形成文化產(chan) 品生產(chan) 、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麵的平衡。在需求側(ce) ,更要通過長期引導,減少‘為(wei) 了見偶像一麵而不惜成本’的非理性消費風氣,壓縮‘黃牛’的市場。”劉雙慶說。

   3.多措並舉(ju) 方能標本兼治

  於(yu) 法理而言,“黃牛”肆意加價(jia) 、瘋狂倒票的操作,已涉嫌違反國家相關(guan) 法律法規。

  “消費者依法有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黃牛’的存在剝奪了這些合法權益,讓消費者失去了平價(jia) 購買(mai) 商品的機會(hui) ,擾亂(luan) 了正常的購票秩序,顯然觸犯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guan) 規定。”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談道,“法律的懲戒震懾作用很重要,涉及違法犯罪的,司法部門需要根據情節、性質進行相應法律處罰,增加‘黃牛’牟利行為(wei) 的違法成本。”

  去年10月,文化和旅遊部出台《演出票務係統服務與(yu) 技術規範》,提出統一全國演出票務的相關(guan) 要求與(yu) 全流程規範化服務,並要求各演出票務平台都要接入全國統一的票務信息采集與(yu) 服務係統,為(wei) 行業(ye) 監管提供了便利。今年7月,文旅部再次發布通知,要求各地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網信等部門,加大對“黃牛”、第三方平台違規囤票、倒票等行為(wei) 的打擊力度。

  以北京為(wei) 例,今年4月起,北京文旅、公安、網信、文化執法、市場監管等部門齊出手,開展營業(ye) 性演出票務市場“黃牛”倒票亂(luan) 象專(zhuan) 項整治工作,查獲“黃牛”倒票人員143人。而在西安,僅(jin) 8月份,西安警方就會(hui) 同多部門組成專(zhuan) 班開展打擊整治工作,查獲非法倒賣門票案件8起,各類證件門票86張,抓獲涉票涉證違法犯罪人員58人,其中刑事拘留2人、行政處罰31人、批評教育25人。

  與(yu) 此同時,一些活動的演出組織方和票務平台也從(cong) 製度設計上紛紛發力,不斷補齊漏洞。例如,通過貫徹“強實名製”等措施,做到“誰購票誰觀看”,進而打擊“黃牛”、維護市場秩序。

  所謂“強實名製購票”,指在電子票綁定身份信息的基礎上,入場時再增加“掃本人身份證”和“人臉識別”環節,保證“人、證、臉”信息完全匹配方可入場,且不可轉讓,每筆訂單最多購買(mai) 1張、每個(ge) 賬號最多購買(mai) 1張。這有利於(yu) 對“黃牛”囤票轉賣、擠占票源的行為(wei) 形成有力壓製,打擊“黃牛”違法活動的囂張氣焰。

  這一點在和曉凱的交談中也得到了印證。“以前雖然要求實名製購票,但因為(wei) 是紙質票且可以轉贈,也不要求入場時信息一致,所以倒賣難度不大。但在‘強實名製購票’規則下,隻能靠提前拿到信息,再用刷票軟件‘代預約’‘代搶’,或者靠內(nei) 部渠道,這樣命中率不一定像原先那麽(me) 高,我們(men) 一般也會(hui) 補一句‘搶不到退錢’。”曉凱說。

  而針對此類刷票軟件的猖獗,也可以通過“更牛”的技術手段進行反製。根據業(ye) 內(nei) 人士透露,平台可以通過應用流量清洗等數字技術手段,構建基於(yu) 賬號信息、收貨地址、購買(mai) 行為(wei) 等的係列屬性監測識別模型,有效判斷用戶下單請求是否真實,形成事前監控預警、事中處置防控、事後評估優(you) 化的治理體(ti) 係,提升惡意刷票行為(wei) 攔截率。

  劉俊海認為(wei) ,任何製度創新都不能一勞永逸,需要配套保障的不斷細化。“就好比‘強實名製購票’,也麵臨(lin) 著退票渠道不暢、過度收集數據等問題,要不斷改進、不能‘一刀切’。”在他看來,演出活動主辦方應進一步在票務管理上下苦功,不斷優(you) 化售、檢、驗等各環節的防範技術與(yu) 服務方式;監管部門也應當繼續用好、用夠、用足法律賦予的市場準入、行政監管、行政處罰和行政指導權限,加強前、中、後端精準打擊。廣大觀眾(zhong) 也應形成更加理性的消費觀念,自覺抵製“黃牛”,對“黃牛”整治多加理解、支持與(yu) 配合。

  “整治‘黃牛’倒賣現象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需要多方聯動、強化源頭治理。不斷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規,建立完整透明的票務市場機製,增強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意識。由此才能形成合力、標本兼治,保障票務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劉俊海說。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5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