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幼師期待:把幼兒園時光還給孩子們
學前教育加速進入“有法可依”新時代
家長、幼師期待:把幼兒(er) 園時光還給孩子們(men)
“學前教育法草案再次明確學前教育在整個(ge) 學校教育製度體(ti) 係中的身份,真是令人欣慰。”當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審議”的報道時,清華大學附屬幼兒(er) 園副園長晏紅心中的石頭終於(yu) 落了地,她描述當時的感受,“就像是跑了一場馬拉鬆,終於(yu) 要到終點了”。
從(cong) 事學前教育工作20多年,晏紅見證了學前教育飛速發展,也一直關(guan) 注著學前教育的立法進程。
“幾乎每年兩(liang) 會(hui) ,都能看到對於(yu) 學前教育立法的建議,我們(men) 經常一起關(guan) 注和討論學前教育。”此次進入審議程序,晏紅認為(wei) 這體(ti) 現了全社會(hui) 對於(yu) 學前教育的高度重視,也是國民教育素養(yang) 的提升,“具有裏程碑意義(yi) ”。
學前教育正在加速進入“有法可依”新時代。家長、幼師、園長及學前教育專(zhuan) 家又有哪些期待?
幼師收入提高了,才有更多熱情投入到教育上
“擺在學前教育麵前最大的障礙,是錢的問題。”高丙成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前教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常年從(cong) 事學前教育的研究工作。
“幼兒(er) 園教師工資待遇低,難以吸引優(you) 秀人才從(cong) 教。”高丙成通過調研發現,在幼兒(er) 園中,非在編教師與(yu) 在編教師工資差異較大,同工不同酬現象嚴(yan) 重。
教師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於(yu) 或者高於(yu) 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並逐步提高。其中應包括幼兒(er) 園教師。
如今,各地都對普惠性民辦園最高收費標準作了明確規定,但大部分地區沒有對普惠性民辦園進行科學核算生均成本,對普惠性民辦園的補助標準過低,補助力度偏弱,激勵效應不明顯,家長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辦學成本。
為(wei) 此,他期待學前教育立法後,可以健全經費投入與(yu) 成本分擔機製,保障學前教育優(you) 先發展。保證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水平不斷提高,形成更加健全的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和成本分擔機製。
談起經費保障問題,晏紅希望學前教育能夠像義(yi) 務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樣,在經費保障上實現法治化。
她了解到,現在學前教育相關(guan) 的經費多數交由地方財政管理,如果地方財政情況好,對學前教育投入就多,反之亦然。導致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起伏較大。
晏紅說,現在學前教育經費保障屬於(yu) 柔性的,有的地方采用項目製,經費多少受項目主管部門的影響較大。她期待通過學前教育立法,在經費保障方麵變得更加剛性。
“我希望教育經費應該有製度化保障,增加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比例和重視程度。”她說。
在海南工作的黃頎是兩(liang) 個(ge) 孩子的媽媽,在孩子幼兒(er) 園階段,她與(yu) 不少老師打過交道。她了解到,幼師的收入普遍不高,工作熱情也有待提升。她希望可以提高幼師的收入水平,“幼師收入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學前教育上”。
值得欣喜的是,草案明確提出要完善投入機製,加強經費保障。
確保幼師掌握的知識是科學的、與(yu) 時俱進的
浙江省杭州市丁信幼兒(er) 園教師徐元鳳2016年本科畢業(ye) 後,一直從(cong) 事學前教育工作。雖然她的大學專(zhuan) 業(ye) 是學前教育,但這些年裏,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和知識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她發現之前學到的理念和方法,已經很難滿足工作需要。
在教學工作中,她發現個(ge) 別幼兒(er) 存在行為(wei) 問題,自己沒有足夠的教育、心理知識作為(wei) 理論支撐,無法科學客觀地分析幼兒(er) 行為(wei) 產(chan) 生的原因,導致對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陷入瓶頸。
徐元鳳曾遇到,有的孩子走進幼兒(er) 園不講話,走出幼兒(er) 園大門卻能很自然地說話,這個(ge) 行為(wei) 持續了幾乎整個(ge) 幼兒(er) 園階段。當時她查了相關(guan) 文獻,認為(wei) 這或許是“選擇性緘默症”,可能是較嚴(yan) 重的分離焦慮引起的,“但我作為(wei) 一線教師嚐試了鼓勵、引導等多種方式,依舊沒有效果,這讓我覺得自己的知識和方法還有待提升”。
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作為(wei) 一線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在實踐活動中看見不同幼兒(er) 的個(ge) 體(ti) 差異性,同時掌握科學的身心規律和年齡特點,匹配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我期待可以讓更多的教師接受繼續教育,學習(xi) 更加科學和先進的教育知識。”讓徐元鳳感到高興(xing) 的是,她在草案中看到了自己期待的內(nei) 容。草案規定:要加強教職工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素質。幼兒(er) 園應當根據學前兒(er) 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科學實施保育和教育活動,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課程內(nei) 容、采用小學化的教育方式。
看到草案中規定“幼兒(er) 園應當根據學前兒(er) 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科學實施保育和教育活動”這一內(nei) 容時,黃頎感到非常開心,因為(wei) 她的孩子就曾遇到過類似問題。
她的大兒(er) 子已經幼兒(er) 園畢業(ye) ,曾上過兩(liang) 所私立幼兒(er) 園,遇到的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個(ge) 別教師不懂學前兒(er) 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不會(hui) 因材施教,隻停留在保障兒(er) 童人身安全的目標層麵,並不能悉心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她回憶,大兒(er) 子作為(wei) 插班生進入新幼兒(er) 園時,曾出現分離焦慮,難以適應新集體(ti) 。有一次黃頎離開幼兒(er) 園後,孩子躲在桌子底下細聲啜泣,老師竟然不聞不問,沒有給予任何安撫,“還是其他家長送孩子入園時看到才告訴我的,我當時非常失望。”
在新聞報道中,黃頎看到有不少幼兒(er) 園尤其是私立園,為(wei) 了迎合部分家長心理需要,中班就開始練習(xi) 寫(xie) 字,學習(xi) 加減運算。“這顯然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小朋友在幼兒(er) 園大班後手指肌肉發育才更成熟,才能夠熟練地握筆。”
中國科學院幼兒(er) 園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學生發展與(yu) 教育專(zhuan) 業(ye) 博士鄒麗(li) 娜,在教學和科研中發現,在教育實施的底層思路上,教師對兒(er) 童心理規律的掌握是實施一切教育的基礎,但現實情況中,很多教師並沒有達到該有的重視程度。“我發現很多幼兒(er) 園在開展無效的課程和活動,不能照顧幼兒(er) 的個(ge) 性化需求。”
她發現有的幼兒(er) 園教師帶著孩子做手工、畫畫、做科學實驗,但是因為(wei) 沒有建立在了解孩子成長水平的基礎上,隻是按步驟操作、簡單重複,並不鼓勵兒(er) 童深入思考和探索,“這樣的活動設計本身不是在促進孩子有效學習(xi) ,而是簡單的模仿和機械操作。”
她期待,幼兒(er) 園更加關(guan) 注幼兒(er) 的個(ge) 性化發展需求,從(cong) 兒(er) 童心理科學發展的角度,為(wei) 幼兒(er) 提供適宜的教育,“因此需要加強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和指導,確保掌握的知識是科學的、與(yu) 時俱進的。”
營造全社會(hui) 關(guan) 心支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
鄒麗(li) 娜認為(wei) ,草案首次進入審議階段,應該向公眾(zhong) 多征求意見,把各方的期待和要求匯集上去,更多地惠及民生民意民情。她建議家長、教育管理者、學前教育從(cong) 業(ye) 人員、法律專(zhuan) 業(ye) 人士和兒(er) 童心理專(zhuan) 家,結合各自的經曆和經驗,多提意見和建議,形成共識,讓法律可以更為(wei) 豐(feng) 富完善。
高丙成表示,在法律進行審議的過程中,教育部門應該會(hui) 同宣傳(chuan) 部門、新聞媒體(ti) 等,充分利用電視頻道、報紙雜誌、網絡媒體(ti) 等多種渠道,通過專(zhuan) 題片、宣傳(chuan) 冊(ce) 、係列文章等多種形式,向幼兒(er) 園教職工、家長及社會(hui) 公眾(zhong) 進行宣傳(chuan) ,讓更多人了解立法進程,關(guan) 心學前教育。
他建議,引導幼兒(er) 園、家庭乃至全社會(hui) 樹立科學保教理念,大力營造全社會(hui) 關(guan) 心支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
“現在一提到學前教育,普遍認為(wei) 是幼兒(er) 園的事情。”晏紅表示,目前全社會(hui) 對於(yu) 學前教育的概念和定位存在誤區,主動了解學前教育的多數都是幼兒(er) 園教職工,家長了解得不夠。
她認為(wei) ,既然學前教育立法進入初審程序,就要開展宣傳(chuan) ,更多征集大家的意見和反饋。
在北京工作的丁玲,兒(er) 子正在上幼兒(er) 園。得知草案進入審議階段,她表示,作為(wei) 家長也應該了解立法進程,多提建議,“期待通過立法解決(jue) 更多實際問題”。
丁玲認為(wei) ,家長了解學前教育立法相關(guan) 進程,學習(xi) 草案中的具體(ti) 內(nei) 容,可以提升自己的法治素養(yang) ,對幼兒(er) 園管理有更加規範清晰的認識,對幼兒(er) 的身心發展有更多了解。此外,從(cong) 國家層麵而言,要更好地保障孩子的教育環境,對緩解家長教育焦慮會(hui) 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華錫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