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夯實“一帶一路”合作的民心根基
【世界教育之窗】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8月28日至9月2日,由外交部、教育部、貴州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中國-東(dong) 盟教育交流周在貴州省貴陽市舉(ju) 行。中國-東(dong) 盟教育交流周舉(ju) 辦16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已成為(wei) 中國-東(dong) 盟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間教育合作平台,並由單一教育合作拓展為(wei) 科技、文化、衛生、旅遊、體(ti) 育等多領域合作。
本屆交流周以“教育合作新願景 ‘一帶一路’共繁榮”為(wei) 主題,舉(ju) 辦活動122項,推動揭牌掛牌研究中心5個(ge) ,成立合作聯盟7個(ge) 、合作中心5個(ge) ,發布合作成果和聯合項目17項,形成學術論文集5項。圍繞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實施語言互通計劃、深化職業(ye) 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合作等主題形成一係列務實成果,推動中國-東(dong) 盟教育交流合作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合作共贏。
“教育是構建中國-東(dong) 盟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紐帶,是促進中國與(yu) 東(dong) 盟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引擎。”教育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懷進鵬表示,麵向未來,中國願與(yu) 東(dong) 盟各國攜手同行,以高質量教育發展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堅實人才和創新支撐,以高水平人文交流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夯實社會(hui) 和民意基礎,為(wei) 推動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發展、增進中國-東(dong) 盟人民福祉貢獻力量。
1、“數字網”實現智慧學習(xi)
“我們(men) 的學生在成長中所處的世界和以前完全不同,他們(men) 將麵對氣候變化、衝(chong) 突、不確定的經濟、數字技術的快速變革等因素影響。”在本屆交流周“中國-東(dong) 盟數字教育論壇”上,東(dong) 盟教育合作輪值主席、越南教育培訓部副部長阮文福表示,為(wei) 讓未來的學生具有穩定心理素質和足夠技能來應對挑戰,推動教育轉型勢在必行。
東(dong) 南亞(ya) 教育部長組織秘書(shu) 長哈必芭說,必須強調教育合作與(yu) 夥(huo) 伴關(guan) 係在優(you) 勢互補方麵的關(guan) 鍵作用。雖然東(dong) 南亞(ya) 地區數字技術迅速普及,但各國間乃至國家內(nei) 部在網絡普及度方麵差距很大。她表示,希望能夠學習(xi) 中國的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新的解決(jue) 方案,構建更有韌性、可持續性的教育體(ti) 係,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如何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實現優(you) 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已成為(wei) 各方共同關(guan) 注的話題。本屆交流周上,中國-東(dong) 盟數字教育聯盟正式成立,首批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ye) 在內(nei) 的近60家機構加入聯盟。
“這將進一步加強東(dong) 盟與(yu) 中國在數字教育方麵的合作,朝著一個(ge) 更具創新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教育共同體(ti) 邁進。”東(dong) 盟秘書(shu) 處秘書(shu) 長高金洪說。馬來西亞(ya) 開放大學校長艾哈邁德·伊紮尼·阿旺教授認為(wei) ,中國-東(dong) 盟教育聯盟可以為(wei) 馬來西亞(ya) 帶來新的數字教育和開放遠程教育技術,提升競爭(zheng) 優(you) 勢,實現高新知識技術的轉移。
據介紹,聯盟下設高等教育、職業(ye) 教育、基礎教育三個(ge) 工作組,以及政策、研究、技術三個(ge) 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聯盟秘書(shu) 處機構中國-東(dong) 盟數字教育合作中心設立在中國國家開放大學,為(wei) 各類合作項目提供技術、資源等方麵支撐。
國家開放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王啟明表示,將通過中國-東(dong) 盟數字教育聯盟的建設,逐步打造一個(ge) 跨國的數字教育綜合服務平台與(yu) 合作網絡,中國和東(dong) 盟國家的學習(xi) 者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靈活的手段獲得高質量的優(you) 質教育資源和終身學習(xi) 機會(hui) ,助力各國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數字教育範式創新。
“我們(men) 所尋求的教育合作新願景要求我們(men) 齊心協力應對挑戰。”菲律賓高教委主席德維拉說,將繼續提供包容性的教育機會(hui) ,確保全民數字掃盲,不讓任何人在數字革命中落伍。同時,應將網絡安全、數據隱私和合理使用技術納入教育框架,為(wei) 數字教育創造一個(ge) 充滿信任和信心的環境。通過合作、分享知識和共同努力,建設一個(ge) 讓“一帶一路”成為(wei) 通往卓越教育和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未來。
2、“語言橋”聯通文化交流
“值此‘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中國-東(dong) 盟教育交流周正是深化人文交流與(yu) 合作理念的絕佳契機。”印度尼西亞(ya) 教育文化與(yu) 研究技術部部長納迪姆·馬卡裏姆說,在教育領域,人文交流與(yu) 合作對連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men) 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為(wei) 智力成長創造了環境,並讓人才得以蓬勃發展。
“我們(men) 要有互相包容、互相尊重、開放互惠、公平正義(yi) 的態度,培育年輕一代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依托年輕人之間語言溝通上的能力,促成文化的共存理念。”老撾駐華使館教育文化參讚靳達望介紹,近年來,老中雙方在教育領域持續開展文化交流和青年語言相通、青年互訪等工作,促進青年跨文化國際交流能力提升。截至目前,老撾共有2所大學、2所孔子學院、5所孔子課堂開設漢語專(zhuan) 業(ye) ,中國共有9所本科院校開設老撾語專(zhuan) 業(ye) ,並對老撾來華留學生設立相應獎學金。
民心相通是中國和東(dong) 盟共同發展的重要根基,語言交流是民心相通的前提與(yu) 保障。2022年以來,中國與(yu) 泰國、柬埔寨、印尼等國簽署國際中文教育合作協議,東(dong) 盟國家新增6所孔子學院,新設12個(ge) 網絡中文課堂、中文智慧教室等新型中文學習(xi) 機構。在“大榕樹-中國東(dong) 盟青年語言互通計劃”下,“理解中國來華研修項目”正式啟動,東(dong) 盟十國首批27名優(you) 秀青年官員在完成線上中文和中國文化體(ti) 驗後,已開啟為(wei) 期14天的中國之旅。
同時,在本屆交流周“第二屆中國-東(dong) 盟語言文化論壇”上,發布了《中國-東(dong) 盟語言文化交流合作倡議》,發布語言文化合作項目標誌性成果《越喃漢英四文對照新辭典》,啟動《南洋華語文獻分類叢(cong) 刊》編纂項目,將中國-東(dong) 盟語言文化合作交流常態化、機製化進一步推向深入。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jin) 局限於(yu) 經濟,還包括文化、教育、社會(hui) 等各個(ge) 領域。”馬來西亞(ya) 國會(hui) 上議院議員阿旺·沙利延表示,需要通過開展中國與(yu) 東(dong) 盟國家文明的比較研究、出版和翻譯項目、教育交流和語言文化課程合作計劃,以加深雙方人民之間的理解與(yu) 友誼。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說,中國將秉持更加開放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拓展與(yu) 包括東(dong) 盟在內(nei) 的有關(guan) 國家、國際組織等雙邊和多邊語言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打造中外語言文化交流品牌,並將其納入政府間人文交流機製,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社會(hui) 團體(ti) 、企業(ye) 間的學術交流與(yu) 合作,不斷促進多元文化交流互鑒。
3、“魯班坊”提升職教合作
“魯班是中國2500年前的工匠、發明家,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征和我國古代技能大師的代表。魯班工坊搭建了中國職業(ye) 教育與(yu) 世界合作交流的實體(ti) 橋梁,以創新引領實踐,以實踐豐(feng) 富內(nei) 涵。”在首屆“‘中文+職業(ye) 技能’教育國際合作論壇”上天津職業(ye) 大學教授、魯班工坊建設聯盟理事長劉斌說。
據了解,魯班工坊項目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和合作國家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積極培養(yang) 合作國家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的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在推廣中國先進職教產(chan) 品的同時也將“工匠精神”的種子播撒在各國青年心中。
目前,中國已在7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合作開設“中文+職業(ye) 教育”特色項目,建成27家魯班工坊。圍繞軌道交通、現代農(nong) 業(ye) 、智能製造、高端裝備、信息技術等領域開展的合作辦學,正在讓中國-東(dong) 盟職業(ye) 教育產(chan) 業(ye) 合作共同體(ti) 更加緊密。
“老中職業(ye) 教育發展共同體(ti) 的目標是製定標準、培訓人才,大力培養(yang) 技術工人。”老撾技術和職業(ye) 教育司司長努盤·歐薩在本屆交流周“新時代、新機遇、新使命——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職業(ye) 教育國際化發展論壇”上表示,老撾通過與(yu) 中國攜手努力,在魯班工坊、電子商務、智能農(nong) 場、物流管理等許多職業(ye) 教育合作項目上都取得了成功。
努盤·歐薩介紹,上個(ge) 月完工的老中鐵路技工學院建設項目是一次出色的合作。這是老撾第一所位於(yu) 首都萬(wan) 象的鐵路學院,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資源、技術設備和專(zhuan) 業(ye) 課程,共計開設6個(ge) 與(yu) 鐵路技術和服務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第一屆招收的360名學生,將於(yu) 今年10月開學。
柬埔寨公共工程與(yu) 運輸技術培訓學院培訓部副部長薩姆·索菲在本屆交流周“中國-東(dong) 盟交通職業(ye) 教育聯盟第五屆年會(hui) 暨數字賦能交通教學資源論壇”上說,作為(wei) 柬埔寨唯一一所提供公共工程培訓的高等院校,學院通過與(yu) 浙江交通職業(ye) 技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長安大學等中國機構簽署諒解備忘錄和學術合作,培養(yang) 更多具有技能、知識和職業(ye) 道德的人力資源,為(wei) 未來公共工程和交通領域的接班人做好準備。
“借助交流周平台,我們(men) 充分發揮喀斯特地形地貌高墩大跨度橋梁建設、管理、檢測、維護等方麵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開展國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服務貴州先進交通技術標準走出國門。”貴州交通職業(ye) 技術學院院長吳有富表示,學院作為(wei) 貴州省首家“中文+職業(ye) 教育”線上培訓的實踐者,在老撾、柬埔寨開展2000多人次短期職業(ye) 教育技能培訓,為(wei) 貴州道路與(yu) 橋梁施工企業(ye) “走出去”精準培養(yang) 境外所需的人才。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說,希望從(cong) 包括中國東(dong) 盟經貿合作在內(nei) 的經濟全球化、“一帶一路”建設等更加宏闊的視野下,從(cong) 中國建設教育強國和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背景中,更加精準地定位職業(ye) 教育,更加開放性詮釋職業(ye) 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新時代、新機遇和新使命,更好地為(wei) 職業(ye) 教育國際化發展問診把脈、提供藥方和改進方案。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7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