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發布北周開國君主宇文覺帝陵考古成果
光明日報西安9月19日電(記者李潔、張哲浩)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9日發布北周宇文覺墓考古成果。這是繼北周武帝孝陵之後經過考古發掘的第二座北周帝陵。
北周宇文覺墓位於(yu) 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街道北賀村,墓址所在地——洪瀆原是北朝至隋唐時期高等級墓葬的集中分布地。
發掘表明,墓葬地表原有圍溝,溝內(nei) 僅(jin) 一座墓葬,居於(yu) 中部偏北的位置,係北周時期中型墓葬。該墓現出土隨葬遺物146件(組),集中分布在墓室東(dong) 南部,且以各類陶俑為(wei) 主,與(yu) 西魏、北周墓葬出土陶俑形製基本一致,皆為(wei) 矮小的半模俑。墓誌置於(yu) 墓室入口東(dong) 側(ce) ,素麵無字。誌方形素麵,正麵楷書(shu) “周故略陽公宇文覺墓二年十月壬申”,並以朱砂描紅。
根據墓誌內(nei) 容,可確定墓主為(wei) 北周開國君主孝閔帝宇文覺(542年—557年)。《周書(shu) ·孝閔帝紀》載,宇文覺為(wei) 宇文泰嫡子,九歲獲封略陽郡公,周元年(557年)正月即天王位,不久被害。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誅殺權臣宇文護後,追諡宇文覺為(wei) 孝閔皇帝,陵曰靜陵。本次發掘表明宇文覺於(yu) 558年以“略陽公”的身份安葬,該墓即北周靜陵。
考古專(zhuan) 家表示,此次考古發現意義(yi) 重大。首先,圍溝的發現可進一步明確北周帝陵與(yu) 北周高等級大墓一樣具有地麵結構。其次,宇文覺以“略陽公”身份下葬,為(wei) 北周開國時期政治鬥爭(zheng) 提供實物證據,補充了北朝史史料。最後,靜陵位置的確定為(wei) 北周其餘(yu) 三座帝陵分布提供了重要指示信息。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0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